数月之内,以德国惟一一家经营者负无限责任的私有银行———施密特银行为首,共有3家德国银行宣告破产。
德国银行业历来是欧洲银行业的主导,可是萎靡不振的国内经济却使德国银行在本土缺乏有效的增长空间。不过来自中国的德资银行的消息却表明,经济增长迅速的中国越来越成为其避风港。
“我们在上海的经营相当稳健,而且,所有在中国的德国银行的资信状况也是稳健的。”西德意志州银行负责资金和市场工作的董先生不无自豪地告诉记者,“关于开展人民币业务的批复刚刚下来。我们对在中国开展业务充满信心。”
西德意志州银行拥有4000亿欧元的资产,再加上在德国,国有银行的所有债务由国家担保,因此,董坚决地否定了记者关于德国国内银行业现状的担忧。
破产“漩涡”纠缠德国
“9·11”事件后约半年,德国施密特银行宣告破产。作为德国中小银行业的一员,施密特家族不幸成为“9·11”恐怖事件后德国金融业的第一个牺牲品,34亿家财一笔勾销。更不幸的是厄运刚刚开始,虽然破产银行涉及的金额不大,但这预示着原来以实力雄厚、稳定成长著称的德国银行体系面临着调整的必要。
德国官方对此早已有所察觉。德国央行行长韦尔特克年初曾经表示,2002年对于德国银行业是困难重重的一年。韦尔特克敦促德国银行业采取措施以应对营收下滑以及国际间竞争力减弱。
对此,董先生拒绝发表评论。“我们更多地关注中国良好的经济前景。自有资本仅仅2.6亿欧元的银行破产我根本不知道。”德国中央合作银行上海代表处也表示,根本不知道德国国内银行破产的情况。
重整“暗流”不影响中国
德国国内的经济景气不佳却是人所共知的。去年德国最大的影视传媒集团基尔希的破产案,今年接踵而至的安然、世通等公司的破产,银行遭受损失不可避免。基尔希的破产就使德国银行界遭受总额超过60亿欧元(约合52亿美元)的坏账损失,并可能背上数10亿欧元的负债。
德国国内,严谨的德国银行危机感甚重。首先实行的是大规模的结构调整措施,其中包括大幅裁员:从现在到2003年,4家最大的私人银行(德意志银行、德国裕宝银行、德累斯顿银行和德国商业银行)将裁减万名员工。
德国著名银行及股市分析家格尔克教授与德国“欧洲经济研究中心”在前不久合作完成的一项研究报告中预测,德国银行业的大量裁员之风还将会继续,预计德国金融行业的此次裁员将会持续到2006年,行业平均裁员幅度将会达到10%。
其次就是合并。早前德意志银行和德累斯顿银行的合并告吹,但是效仿者不断。2000年,排名第三和第四的捷能银行和商业银行就结成联盟展开了大量工作。
但是,在中国的德资银行目前经营平稳。因为进入中国市场的大多是实力雄厚的大银行,包括世界排名第三的德意志银行。德国国内银行业的重整并不会影响到他们在中国的分支机构。德国中央合作银行驻沪代表处表示,中央合作银行去年刚刚完成和德国另外一家合作银行的合并。“我们在中国的代表处是1995年建立的,现在主要开展市场调查等前期工作,在中国的进一步行动将会根据德国总部的指示。”董先生也再三强调,“西德意志州银行的资金实力相当雄厚,我们会稳健经营在中国的业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