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本周二开始,深沪两市的总成交金额陷入了一种持续低迷的状态,连续三个交易日的总成交分别约为55亿元、54.4亿元和56亿元(扣除新股成交已不足54亿元),这种成交水平仅相当于6月24日当天约15分钟的成交金额。
关于地量的讨论已经成为证券媒体近期热门而沉重的话题,对其原因和对策的诠释可谓汗牛充栋,这里我们不妨以人文主义的眼光浮掠一下市场各方的参与者。在如此低迷的市场氛围里,最痛苦的莫过于经纪类券商。实行佣金浮动制后,经纪类券商的佣金收入本已大幅减少,适逢市道低迷自然是雪上加霜。券商的痛苦也从热衷于参股券商的上市公司业绩中体现出来,如通程控股(相关,行情)半年报显示,其控股的一家以经纪业务为主的券商由于经营亏损,导致公司业绩较去年同期下降30%。这虽然只是低迷市道的一个侧面反映,但如果地量运行继续维持下去,券商的处境恐怕会更加尴尬。地量的维持反映了流通筹码的稳定,也体现了重仓者的泰然,在极其淡静的交易时间里,空仓者反倒可能是心头最忐忑的一族:买吧,怕套牢;不买吧,又怕踏空。在这方面,“6·24”中慌乱的基金成为一本好教材,讲述着踏空与套牢的悲喜转换。一向“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新股,在地量行情中也隐隐感到了危机,昨日上市的新股金晶科技(600586)全日换手率不足50%,创下近期新低。同时,次新股们也出现了集体回软的探低走势,表明地量的危机情绪正在慢慢累积。但另一方面,已经公布的半年报也显示,大部分个股的流通股有集中趋势,同时,8月以来基金阵营的扩容也渐显火爆。种种迹象表明,地量成交的冰层下面,已有阵阵春潮在涌动。
目前的地量水平在今年初也曾出现过。1月初的几个交易日里,一路阴跌后的大盘在上证指数(相关,行情)1600点左右盘整,成交也维持在50多亿元,并于1月7日两市成交创下不到50亿元的地量。几天后,这种令人窒息的气氛被打破了,大盘选择了加速向下,沪指在逐步放大的成交量中探明了1339点底部。如今,我们重温大盘的这段走势,并没有任何宿命的暗示。因为现实不会背叛历史,历史也不会简单地重复。但无论如何,目前的僵局不可能长久维持,变盘将成市场近期的必然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