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股市是政策市。历来政策里面出大机遇、大风险。暴涨和暴跌,往往都是来源于政策调控的适当或者得当。从经验看,政策面影响股市最深远的,在于宏观经济政策、利率政策,而调控股市最直接的,则是供求关系、监管和舆论导向。
从宏观经济政策和利率政策看,收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利率政策往往带来股指的大跌。例如1993、1994年针对经济过热而推行的“治理整顿”,以及利率的不断提高,导致股市1993、1994、1995年连续走熊。最高曾经从1558点下跌到325点。最大跌幅79.1%。最长调整时间长达36个月。最大跌幅并不比2000年初以来美国纳斯达克的跌幅小。其根本原因在于:实行收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不断升息,一方面导致资金向银行回流,一方面导致企业的财务成本等不断上升,企业扩张困难,效应下降。也即:购买股票的资金少了,同时上市公司的业绩降了,市盈率高了。
影响股指最直接的是供求关系、监管以及舆论导向。体现了管理层尤其是高层对于股市作用的态度。1996年12月的暴跌,1995年5月之后的暴跌,直接导火线都是管理层通过发表《人民日报》社论或评论员文章,干预股市的“过热”。而1999年的“5·19行情”,2000年的“2·14缺口”,助推器都是管理层通过发表《人民日报》社论或评论员文章,强调“恢复性行情”。
2001年6月14日之后的行情,更是凸显了政策市的风险和机遇。实施国有股减持,数千亿元违规资金退出股市,券商挪用客户保证金归位。上市公司增发无度,加强监管爆出银广夏等一系列黑幕,导致股指从2001年6月14日的最高点2245点,暴跌到2001年10月22日的1514点,跌幅32.56%;10月23日宣布暂停国有股减持,导致股指从1514点暴涨到1744点,涨幅15%;之后技术性回落到1550点之后,宣布降低印花税,导致股指又从11月初的1550点上行到12月初的1776点,上行14.6%。之后由于取消PT制度,实施直接退市制度以及2001年报的预警预亏,股指从12月初的1776点直下2002年元月底的1339点。2002年元月底管理层召开“市场分析座谈会”,提出“稳定是发展的基础”,股指又从1339点展开反弹,并且借助第8次降息,“人大”、“政协”召开等诸多利好,展开从元月底1339点最高上行到3月下旬1693点的波段性升幅。最大涨幅27.2%。之后由于2001年报水准大幅度下降,股指从1693点下跌到2002年6月初的1455点,终于在6月21日,在降低佣金,新股配售,推出180指数,停止国有股减持等诸多利好的综合作用下,股指展开新一波上升。从1455点低点到1748点的波段性高点的幅度计算,最大涨幅20%。
由上述回顾可以看出:在“有中国特色的证券市场”,股市不但是经济的晴雨表,而且是政策的晴雨表,是管理层对股市态度的晴雨表。宏观经济政策、利率政策影响中远期。而供求关系、监管、舆论动态,影响中短期。在中国操作股票,的确要看清政策才能避大险、趋大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