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抗”风潮最终以中国乳协的出面调停作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的恐慌,但它并没能解决导致“无抗”风潮的根源问题——中国乳品生产的落后,因此,此次风潮虽然暂告一段落,但中国乳品产业依然是忧患重重,未来还会经受新的动荡。
落后病根未除
虽然“无抗”风潮最终以中国乳协的出面调停作结,“有抗”依然符合国家标准的说法也最终让中小乳品企业大松了一口气,但国家标准只是一个基本标准,“有抗”到底是残留指标之一,在国际上也无法通行,所以“无抗”还是中小企业必须尽快达到的目标。
问题是,正如报告所指出,目前国内乳业尚处于脆弱、幼稚阶段,产业链的上下游都缺乏规模经营,这是存在“有抗”的根源所在。这样看来,一纸报告出台所起的作用,最多是为中小企业争来一些调整的机会,并不能解决我国乳业标准方面存在的根源问题。那么,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依然存在,外来品牌的入侵压力仍然很大。
面对乳品市场鱼龙混杂的散乱状况,国内大的乳品企业有意识地自设技术壁垒,主动与国际接轨,大力炒作“无抗”概念,想以此打垮一些杂牌小厂,实现行业整合,这种初衷还是应当肯定的,这实际上是突破国内乳业地方保护,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
需要新概念冲刷市场
关于乳品行业发生的概念营销酝酿已久,这是国内乳业竞争的必然结果。就像家电行业商家们不断推出新概念产品冲刷市场一样,“数码彩电”、“等离子彩电”就是最直接的反映。国内乳业市场也出现过概念打市场的局面,伊利、蒙牛为代表的草原部落就以“来自大草原”打动消费者,再后来“学生奶”这一新的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国内乳市。
业内人士认为,“无抗”只是国内乳业市场发生的一个小小地震,伴随入世后洋乳品的加快进入,以及我国实力品牌也要走出去,围绕质量标准问题,国内乳业市场将受到新营销模式的不断冲击。
巨头暗战开打
无抗奶报告的发布对伊利无疑是个利好消息。该公司相关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以十分轻松的口气向记者提前“透露”,伊利准备在8月组织媒体进行“草原游”,以“让媒体见证伊利的奶源管理和竞争优势”。
与此相关的消息是,记者从知情人处获悉,乳协正在采取措施限制“无抗”广告,该人士甚至有些肯定地“透露”,光明、三元正在对曾经花数十万元所做的包括远在广州市场的“100%无抗奶”广告进行更新,(记者试图向光明方面求证,未能如愿)。
此前有观点认为,伊利早在今年4月初就曾经打算宣布“无抗”,在内部秘密发动“科技兴奶运动”,后来由于犹豫不决而让三元和光明抢得先机,保持低调可能是伊利在等待回击对手的时机,同时也给自己找到一个台阶。这意味着在报告的背后乳业巨头们正在进行一场暗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