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邱庄经济由盛而衰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头脑过热、盲目铺摊子、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结果。即使禹作敏不出事,大邱庄经济早晚也会出事。
大邱庄曾经是中国红得发紫的“首富村”;一九九三年,“庄主”禹作敏触犯刑法被判刑,大邱庄又迅速走出公众的视线,“销声匿迹”。
在举国震惊的“大邱庄事件”过去九年后,笔者走访了大邱庄。它如今已不再是“榜样”;但考察大邱庄经济从巅峰到低谷的整个过程,或许可以提供另一种有价值的思索。
禹作敏起用能人刘万明
大邱庄位于天津西南方向,离市区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村子旁边就是著名诗人郭小川笔下静谧美丽、云烟缥缈、犹如少女一般羞羞答答的团泊洼。
“宁吃三年糠,有女不嫁大邱庄”。一个穷字,成为大邱庄多少代人背负的沉重“十字架”。
穷则思变。改革开放后,大邱庄在禹作敏等能人的带领下,避开土地盐碱贫瘠的劣势,向工业进军。当时大队党支部书记禹作敏起用了村里能人刘万明,办起了钢铁企业。
刘万明是一九六○年由天津一家轧钢厂下放回来的,他利用大队凑起来的十万元钱,低价从轧钢厂买来旧部件,串成三台轧钢机,当年就赚了二十七万多元,第二年又赚了六十多万元。他们用这些钱陆续办起了其它钢铁厂。
在计划经济年代,钢材是炙手可热的短缺物资。由于“双轨制”,当时的国营钢铁企业受国家指令性计划控制,产品绝大部分被平价调拨;作为集体企业的大邱庄却完全按市场价格销售,获取巨额利润。大邱庄人领先一步,靠小钢铁厂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80年代中:炼钢铁成首富村
有了资本,从八十年代中期起,大邱庄的钢铁企业开始迅速扩张,一个企业繁衍成几个,带钢、线材、管材生产线一条接一条建起来;支撑大邱庄集体经济的四大企业集团津美、万全、津海和尧舜相继形成。从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期,大邱庄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钢材经销商。
据说,四大集团成立后,禹作敏曾希望他们向多元化发展。但是钢材利润大得令人垂涎,大邱庄人铺摊子还唯恐不及,哪会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当地人回忆道,那时候大邱庄可以说是处处点火、户户冒烟,整个村子就像个钢铁大“熔炉”。
依靠钢铁工业,大邱庄摘掉了祖祖辈辈的“穷帽子”,一跃成为全国首富村。据统计,从一九八七年开始,大邱庄的产值、税金和人均收入等多项指针在全国村级单位名列榜首,并连续保持了五年。到一九九一年,大邱庄实现产值十八亿元,公共积累达到四点八亿元。农民住上了现代化的楼房或别墅,人均住房面积达四十多平方米,部分家庭还拥有小汽车。
投百亿筹建“百亿工业园”
一九九二年,如日中天的大邱庄又开始新一轮“创业”,他们筹建“百亿工业园”,仍然以钢铁工业为主。一百亿元的投入,不但把大邱庄多年的公共积累全部投进去,还通过银行贷款、社会融资等方式借了数十亿元。
一九九三年春天,禹作敏出事,但并没有减慢大邱庄的发展脚步。一九九七年,大邱庄达到最辉煌的时期:工业产值达到一百三十多亿元,钢材加工产量二百七十万吨,国内生产总值十六点一亿元,税收九千四百余万元。此时,大邱庄第二产业已经占到经济总量的百分之九十五,其中钢铁加工业又占全部工业的百分之八十六点七,加工能力达到四百多万吨,仅制管生产线最高峰时就达到九十六条,生产能力接近二百万吨,相当于国内一个特大型钢铁企业的规模。(待续)
来源:[南风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