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煤炭工业2002年运行状况概述
(一)、全国煤炭工业2002年继续保持了恢复性增长的态势以33户煤炭行业国家重点企业为例,具体表现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效益总体水平提高。33户煤炭行业国家重点企业中32户企业实现盈利。工业总产值(不变价)377亿元,增长15%,增速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盈利企业32户,合计盈利24.4亿元,增长36.3%,其中19户企业增利,8户由亏转盈,5户企业减利。兖矿集团、河南神火集团等7户企业全年盈利在1亿元以上。[注]
2、产品销售收入快速增长。由于市场环境好转,煤炭产量增长,煤炭价格上扬等原因,2002年重点煤炭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84.3亿元,增长20.9%,增速与上年持平;实现利润23.3亿元,比上年增长73.9%。
3、在煤炭生产快速增长的情况下,产销衔接水平提高,生产企业没有增加资源压力,社会库存趋于合理。2002年重点煤炭企业产销率98.4%,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产成品存货57.8亿元,没有产生新的库存压力。
4、煤炭生产保持强劲的恢复性增长。2002年全国煤炭产量达到13.9亿吨,超过了1996年原煤产量的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国有重点煤矿产煤量也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年产量首次突破了7亿吨。
5、煤炭市场行情持续好转。在煤炭生产保持强劲恢复性增长的同时,2002年全国煤炭市场也继续保持了2001年开始出现的产销两旺、供需基本平衡、局部偏紧、煤炭价格上涨的良好态势。统计显示,到2002年底,全国煤炭价格每吨为167.8元,同比上涨16.82元,增幅11.1%,比1997年平均煤价最高时每吨高出1.6元。
6、煤炭经济步入良性循环。经过近几年的结构调整,特别是随着国有重点煤矿通过公司制改革,初步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经营机制转换,内部管理加强,经营状况改善,盈利持续增加,长期处于困境中的我国煤炭行业正在出现新的转机。
(二)、2002年我国煤炭经济持续稳步增长的基本环境
2002年我国煤炭行业产销同步增长,价格稳中有升,质量、效益全面提高。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特别是电力、冶金、建材和化工四大主要耗煤工业产品产量的持续增加,有力地拉动了国内煤炭市场的需求,推动着煤炭经济形势全面好转。继2001年国家实施关井压产、总量调控、关闭整顿小煤矿和鼓励煤炭出口等政策之后,国内煤炭产量迅猛增长的势头得以遏制,使长期以来供大于求的国内煤炭市场终于出现了总体供需平衡、局部偏紧的形势。加之国际煤炭市场开始好转,煤炭经济整体呈现出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随着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达到5620.4亿元,突破5000亿元大关,利润总额迈上了新的台阶,2002年也成为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史上最好的年份之一,是全行业扬眉吐气、高奏凯歌的一年。
二、全国煤炭工业产、运、销概况及市场状况简要分析
这里收集到的是全国煤炭行业的生产、运输、销售情况和包括价格、出口、库存等行业动态在内的市场情况的统计数据,通过这些基本数据和简单的同比、环比、分布特点等分析,可以较为清楚地了解到2002年我国煤炭工业经营发展状况的概貌。
(一)、全国原煤生产增势强劲
2002年全国原煤生产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全年规模以上煤炭工业企业(全部国有煤炭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煤炭企业,下同)生产原煤111293万吨,同比增长17.36%,较2001年增幅9.76%提高7.6个百分点。其中,十二月份生产原煤11463万吨,同比增长18.29%。
从分省市完成情况看,全年原煤生产除江西、广西、海南、西藏外,其余省市均比上年同期增长,其中增幅高于全国水平的有11个省市,主要产煤省市:山西生产24361万吨,增长22.02%,河南生产9921万吨,增长17.59%,内蒙生产8880万吨,增长25.07%,贵州生产5001万吨,增长35.70%,陕西生产5859万吨,增长28.86%。
2002年全国原煤生产分大区看,华北区产煤40206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36.13%;东北区产煤12749万吨,占全国产量的11.45%;煤炭消费大区华东区产煤23890万吨,占全国产量的21.47%;中南区产煤12772万吨,占全国产量的11.48%;西南区产煤10188万吨,占全国产量的9.15%;西北区产煤11434万吨,占全国产量的10.27%。
(二)、全国煤炭铁路、水路运输持续保持较高水平
全国煤炭铁路运输继续增长,全年累计完成81844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同比增长6.81%。其中国有重点煤矿完成也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全年完成53562万吨,同比增长13.8%;占全国煤炭运量的比重由2001年的61.41%上升到65.44%。
四季度全国煤炭铁路运输量继续保持高水平,但同比增幅有所下降,全季度完成20823万吨,同比减少54万吨,下降0.26%,分别比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增长—0.14%、4.23%、3.05%,同比增幅分别减少14.49个百分点、8.8个百分点、5.73个百分点。
国有重点煤矿完成同比保持较大增长幅度,四季度完成13690万吨,同比增长8.39%,分别比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增长0.84%、6.2%、2.12%,同比增幅分别减少了13.91个百分点、5.52个百分点、3.18个百分点。其中:华北地区四季度完成6924.9万吨,同比增长15.48%,比三季度增长5.13%,同比增幅增加1.28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完成1772.5万吨,同比增长4.17%,与三季度持平,同比增幅6.88个百分点;华东地区完成2530.6万吨,同比增长5.69%,比三季度增长0.52%,同比增幅减少3.17个百分点;中南地区完成1017.6万吨,同比增长2.36%,与三季度持平,同比增幅减少0.92个百分点;西南地区完成631.1万吨,同比增长1.56%,比三季度增长0.72%,同比增幅减少5.73个百分点;西北地区完成813万吨,同比下降11.83%,比三季度下降7.93%。
主要港口煤炭中转量继续增长,年累计完成24043.84万吨,同比增加829.2万吨,增长3.57%。
(三)、煤炭价格水平总体上扬
2002年,无论是国家重点定货的电力、冶金等行业用煤的价格,还是市场交易煤炭的价格,整体水平高于2001年,其中计划内电煤的价格以2001年为基础,上调了8元/吨,其他煤种的交易价格的整体水平也普遍高于2001年。其中山西优质煤(发热量6000千卡/千克以上)、贫瘦煤、无烟煤和炼焦煤由于资源紧缺,价格上涨幅度要高于市场平均水平。12月份,原中央财政煤炭企业商品煤累计平均售价167.81元/吨,同比回升16.82元/吨,升幅11.1%;比历史最好的1997年高1.21元/吨,高0.73%。六大地区原中央财政煤炭企业商品煤累计平均售价同比均回升。其中,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地区的平均售价分别为157.13元/吨、147.84元/吨、210.03元/吨、165.58元/吨、168.73元/吨、113.99元/吨,中南地区升幅最大为17.8%,西南地区升幅最小为1.8%,华北、东北、华东、和西北地区分别上升11.1%、4.3%、14.6%、4.0%。从月度看,总体呈持续回升态势。除5月、6月因煤炭消费淡季以及部分地区煤价正常回落等因素综合作用使价格略有波动外,其余10个月均保持回升。从季度看,一季度价格升幅明显高于三、四季度,主要是由于年初部分企业库存不足以及部分煤种价格上扬等因素综合影响,进入三季度以后,煤炭市场供需关系趋近合理,价格保持平稳回升态势。煤炭价格水平的总体上扬,有效地推动了煤炭行业经济运行状况的好转,同时也刺激了煤炭生产的大幅度回升。
(四)、全国煤炭销售保持大幅增长
随着全国工业生产持续高速增长,铁路运输持续保持较高水平,全国煤炭消费持续较大幅度增长,全国煤炭商品煤销售持续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全年累计完成129488万吨,同比增长23.67%。国有重点煤矿继续增长,全年累计完成67364.2万吨,同比增长14.2%。地方煤矿销售量大幅上升,年累计完成62123.8万吨,同比增长35.82%(包括地方国有煤矿),占全国煤炭销售量的比重由2001年的43.69%上升到47.98%,增加了4.29个百分点。
四季度全国煤炭销售完成36594万吨,同比增长22.78%,分别比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增长37.13%、22.31%、18.79%,同比增幅分别增加了6.71个百分点、9.24个百分点、2.25个百分点。其中国有重点煤矿四季度完成18353.3万吨,同比增长11.31%分别比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增长11.28%、18.62%、7.67%,同比增幅分别减少了4.29个百分点、1.76个百分点、6.07个百分点。其中:华北地区四季度完成7978.8万吨,同比增长16.28%,比三季度增长3.64%,同比增幅减少5.45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完成2414.1万吨,同比增长6.76%,比三季度增长7%,同比增幅减少12.63个百分点;华东地区完成4100.7万吨,同比增长9.13%,比三季度增长3.88%,同比增幅减少11.56个百分点;中南地区完成1559.5万吨,同比增长4.18%,比三季度增长15.44%,同比增幅增加2.56个百分点;西南地区完成804.4万吨,同比增长6.01%,比三季度增长19.29%,同比增幅减少9.29个百分点;西北地区完成1495.8万吨,同比增长10.64%,比三季度增长33.83%,同比增幅增加11.07个百分点。
(五)、全国煤炭出口同比持平
由于煤炭市场持续好转,煤炭市场价格持续回升,国际煤炭市场价格走低,煤炭出口积极性受到较大影响,内销煤炭大量增加。全国煤炭出口虽然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全年累计完成8575.2万吨,同比基本持平,但出口增速持续保持较低水平,部分月份负增长,严重影响到全年目标的完成。四季度完成2146.7万吨,同比减少20.6万吨,下降0.95%,分别比一季度增长19.12%,比二季度、三季度下降2.51%、11.45%。从分单位情况看,中煤公司全年完成4760万吨,同比减少324万吨,下降6.4%,四季度完成1225.8万吨,比三季度减少179.3万吨,下降12.76%;山西地方全年完成1503万吨,同比增加140万吨,增长10.3%,四季度完成347.4万吨,比三季度减少52.2万吨,下降13.06%;神华集团全年完成2000万吨,同比增加194万吨,增长10.78%,四季度完成506万吨,比三季度减少26.8万吨,下降5.03%;五矿公司全年完成312万吨,同比减少25万吨,下降7.4,四季度完成67.5万吨,比三季度减少19.4万吨,下降22.32%。
(六)、全国煤炭生产企业库存继续下降,煤炭社会库存处于合理水平
到十二月末,全国煤炭生产企业库存比上月末减少118万吨,下降4.0%,比年初下降0.4%。其中:国有重点煤矿比上月末下降1.1%,与年初持平;地方国有煤矿比上月末下降5.1%,比年初下降2.6%;乡镇煤矿比上月末下降15.1%,比年初上升0.5%。
从分地区情况看,华东、中南地区与年初相比大幅度上升,分别达到113.11%、60.6%;其他地区继续保持下降势头,其中西南地区下降幅度较大,达到42.95%。
到十二月底,全国煤炭社会库存11757万吨。虽然同比增加241万吨,上升2.1%,但还处于合理水平。全国煤矿库存2799万吨,同比减少12万吨,下降0.4%。其中,国有重点煤矿1900万吨,同比持平;国有地方煤矿517万吨,同比减少14万吨,下降2.6%;乡镇煤矿库存382万吨,同比增加2万吨,上升0.5%。主要用煤大户和主要煤炭中转港口煤炭库存增加。电力直供电网电厂库存煤1337万吨。虽然比年初增加206万吨,上升18.2%,但低于其合理水平;冶金重点钢厂炼焦精煤库存128万吨,比年初下降2.2%,低于其合理水平。主要煤炭中转港口煤炭库存844万吨,比年初增加298万吨,上升54.6%。
三、我国煤炭工业2002年存在的重要倾向或突出特点
(一)、煤炭库存有向经销商和用煤大户转移的倾向。由于2001年四季度煤价暴涨,使煤炭经销商和用煤大户吸取了教训。从六、七月份开始他们就提前增加煤炭库存,并超过2001年同期水平,这是引发2002年末煤价回调的重要因素。如重要的煤炭中转港口天津地区和秦皇岛地区煤炭价格与2001年11月最高时相比已跌去了10元/吨左右。
(二)、国内煤炭市场明显表现出区位性不均衡的特点。东南沿海之间、沿海与内陆之间煤炭价格走势差异较大,内陆地区煤炭供求状况也不一致。湖南、江西市场于二季度先于全国市场走出低谷,安徽、河南等地市场三季度抬头,四川、湖北、重庆等地市场四季度供不应求。
(三)、优质煤和个别特殊用途煤种资源紧张。其中山西优质煤(发热量6000千卡/千克以上)、贫瘦煤、无烟煤和炼焦煤由于资源紧缺,价格上涨幅度要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四)、一些地方的煤炭行业有关井压产乏力的嫌疑。煤炭价格的上扬刺激小煤矿生产的热情。从统计数据来看,2002年全国原煤生产增幅为26.0%,其中,国有重点煤矿增幅15.0%,国有地方煤矿增长18.18%,而乡镇煤矿增长达58.5%。不少地方乡镇煤矿停产整顿流于形式。利益驱使、腐败现象、地方保护主义和监管不力是非法小煤矿屡关不尽的原因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