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关于票据市场发展现状的报告递到了央行行长周小川的手里。票据市场争夺战的硝烟已经弥漫到了成方街央行的大楼里。而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场争夺战触发了对执行近10年之久的《票据法》修改的呼声。
“票据市场竞争中的一些问题已经引起了央行领导的重视,央行可能会抽一些人力投入到票据市场的调研中,并酝酿出台相关的法规,以便票据市场在规范中发展。”央行参事、中国金融学会副秘书长秦池江告诉本报记者。
央行货币政策司戴根有司长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1995年出台的《票据法》需要进一步完善,比如考虑放开银行本票6个月的期限;在完善法律环境的基础上,鼓励银行发展融资性票据,从而为货币市场发展作出贡献。《票据法》总则中强调的是交易结算功能,需要增加融资性功能,并建立票据评级体系和票据中介机构。”
秦池江告诉记者:“票据业务发展至今,有两个当务之急,一是有真实贸易背景的理论受到考验,繁杂的程序急需简化,另外,应该给融资性票据合法地位,并出台详细的交易规则。”
票据市场的“战国时代”
“这是一个类似于冰箱、彩电,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浙江台州市某国有大银行票据中心的一位人士这样描述现时的票据市场,“为了争夺大客户,银行像商贩一样练就了砍价的功夫,有时不惜血本。”
2002年,国内票据市场中商业汇票的年度签发量达16139亿元,贴现量为23073亿元,其交易额占货币市场的三分之一强。票据业务已成为各大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竞争焦点。票据市场正步入“战国时代”。
其实,早在1999年,央行出台了多项鼓励票据市场发展的措施:将再贴现利率由3.96%降到2.16%,票据贴现余额不再纳入商业银行存贷比考核。2001年9月11日前,贴现利率为4.2%-4.8%之间,与再贴现的利差达到2%-2.6%。 “当时,国债回购、银行间拆借、再贴现几个市场的利差有30-50个基点,中小银行拆借灵活,在几个市场‘空转一圈’就赚回了超额利润。”工行资金营运部总经理徐志宏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于是,各个金融机构纷纷挤进票据市场。从1996年起,全国票据贴现业务总量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据央行统计,票据贴现余额去年上半年是813亿元,今年上半年则达到3392亿元,增长了3倍。目前总余额已达9559亿元。
工行抓住这一商机捞到了票据业务的“一桶金”。徐志宏表示,“工行2000年11月成立了票据营业部,仅2个月就赚了1个亿”。
2001年9月11日,央行将再贴现率由2.16%调高至2.97%,使商业银行票据业务获利空间进一步变小,加剧了市场竞争,从而导致贴现与转贴现利率一降再降。
于是,银行间争夺票据市场更趋白热化。
继工行之后,中行、建行先后成立了“票据中心”、“票据专营窗口”等,在资金投入、人员配置和机构设置上都下了大功夫。“原来四大国有银行在票据市场的份额估计只在30%左右,而到了2002年,已经占到了50%以上。”工行票据营业部的一位人士说。
徐志宏坦承,大银行竞争票据业务,不单纯是为了赢利,票据业务对改善银行资产结构、降低资产风险、加速资金周转作用明显。
一位国有银行的人士透露,“四大银行希望用票据业务为降低不良资产的任务减压,为上市减压,用票据业务冲不良,冲资产,做大分母。”
而中小银行则凭借更灵活的经营策略占据了直贴市场的大部分份额。虽然人民银行规定贴现利率是在再贴现利率的基础上加点,但是一些小银行把这个点加成了负点。某银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说,“票据的贴现利率只相当于贷款利率的50%,所以票据贴现常被银行当作吸引优质客户的筹码,银行愿意以牺牲票据贴现的利润来换取吸引存贷的一种优惠。”
价格战硝烟弥漫,银行又祭起了“产品”和“服务”的大旗。民生银行的买方付息、厂商一票通业务使其笼络了一大批优质客户。中小银行灵活的机制优势让大银行不敢小觑。
“据我所知,某家北方的城市商业银行,其票据人员除了公章外,备齐了一套做业务需要的章,一旦知道哪个地方有票,马上过去,以低利率(高价)把票买进,再给介绍人一点回扣,然后就在当地,把票再转贴现给当地的银行,赚个差价。”台州市某国有银行的人士告诉记者说。
秦池江表示,目前激烈的竞争主要是因为各商业银行票据交易品种比较单一,一般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主,业务竞争普遍以利率作为手段。银行在同一经营层面上激烈竞争。而改变这种状况,只有丰富票据种类,扩充票据数量,加快产品创新。同时,他说,“金融机构都杀价抢大户,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则不关心。其实,大银行做大银行的批发等大宗业务,而面广额小一些的中小企业票据业务,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规模小一些的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等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大力做好本地本乡的零售业务,把市场延展开来,不必都挤到大城市去争大户、抢大票、压利率、送礼品之类的恶性竞争。”
无纸化之梦
今年6月30日,“中国票据网”正式推出,并作为全国统一服务平台开始运作。网站将向金融机构提供票据转贴现和票据回购的报价、查询、在线业务洽谈,以及查询票据市场有关信息。
“中国票据网”推出当天就有126家金融机构登录查询公开报价、洽谈业务,有20家金融机构发送了44笔公开报价,报价金额累计197.85亿元。
工行资金营运部总经理徐志宏说,“中国票据网”为将来无纸化交易迈出了第一步。票据市场的价格更透明,信息更对称。
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部资金业务处处长安京田认为,目前“中国票据网”还只是一个信息系统而不是交易系统。“要真正解决跨行交易平台,必先解决实物交易。即跨行交易的“无纸化”意味着票据交易部分和实物脱钩。然而,目前看来,很难脱钩。尽管近年来建议很多,但央行一直很谨慎,因为配套的法律环境、信用机制、风险防范体系还不健全。”
然而,“中国票据网”毕竟预示着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服务平台浮出了水面。
秦池江说,现在票据市场条块分割,各银行自成体系。给票据诈骗留下了可钻的空子。银行间互不通气,出现了各种假票、“克隆”票、变造票。在工行办理贴现,农行不知道,一张票据“克隆”几张,到不同的银行贴现,银行查询系统不健全,稍不留心就遭人偷袭。票据在各地区银行间流动,当前最迫切的是,需要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票据验证与征信网络。
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戴根有指出,“中国票据网”的推出,是票据市场现代化的重要一步,在此基础上,将逐步实现票据发行、保管、登记、交易和清算系统的现代化。当然,票据的发行、保管、登记、交易和清算系统的现代化,需要进一步在广泛调研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具体方案,稳步推进。
监管的区域性
2003年4月21日,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下发了一份《关于进一步规范发展辖区商业汇票业务的通知》,通知中有十条,对票据业务中一些行为进行限制。上海、浙江银行界人士对此颇多“想法”。
“上海分行、广州分行管得比较严,而山东、河南等地则相对较松。全国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规则。”某国有银行票据营业部的人士评价。
台州市某国有银行一位人士抱怨道,“我们浙江靠着江苏,江苏是属于央行南京分行管的,管的尺度就没有这么严,觉得大家是在不公平竞争。”
据了解,就央行对票据“真实贸易背景”的审查要求,银行做到什么程度,各地要求不一。对“贴现利率不能低于央行再贴现率”的规定,各地监管态度也不一样。“有的默认,有的不折不扣。结果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秦池江说,“票据市场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导致监管区域性。1995年全国人大颁布《票据法》之后。对于票据市场建设和交易规则的制订,至今还未纳入议程,导致监管的可操作性和市场的区域性分割。票据市场不能搞区域性市场,更不能没有统一的交易规则。”
央行上海分行的一位人士表示,“人民银行规定不能有融资性票据、贴现利率不能低于央行再贴现率的规定,有时我们在执行中也有些力不从心。”
对于市场呼声颇高的融资性票据,央行上海分行一位人士表示,上海分行也在往上呼吁进行商业本票的试点,上海打算先在一些信用度较好的企业试点商业本票,解决企业短期融资的需求。
似乎,票据业务发展中暴露的一些矛盾已经使偏重于支付工具的《票据法》修改摆上了议事日程。
曾四次向人大提交议案要求修改《票据法》的秦池江说,我国以“真实贸易为背景”的票据理论基础国外已经淘汰,国外大约1/3是融资性票据,不一定有真实交易而是靠信誉来融资。商品流通和票据的流通是脱节的,只要各种要素具备,就要无条件付款。
简化操作程序
工行资金营运部总经理徐志宏说,1995年的《票据法》对流通、转让过程规定繁杂,现在银行对风险的认识水平和防范能力已经提高,《票据法》应该在操作上简化程序。
“银行不强调信用,而是机械执行《票据法》的规定,比如《票据法》规定要盖财务专用章,但一些煤炭企业用的是‘财务专章’,没有‘用’字,就压票、拒付。”中行的安京田处长也深有感触地说。
戴根有司长表示,现在强调“真实贸易背景”,其实相当一部分都不“真实”,“真实”和“不真实”在票据管理上应该有不同的标准,但现在的最大风险是在“真实”的幌子下,进行“不真实”的票据业务。市场对之又没有信用评级,最容易出现信用风险。
对谁来管理票据市场,金融机构也感到困惑。目前央行货币政策司、会计司、支付清算司等部门都涉及票据管理。银监会似乎也有对票据市场监督的任务。因此,秦池江建议,央行是否考虑组织一个相对统一的监管体系。
另外,戴根有司长透露,央行考虑将发展一批专营的票据公司。比如,工行成立的专业票据营业部,尽管还不是独立法人的公司,但已经具有专营的雏形。所以,像工行将来还可以发起筹建控股公司,联合其他金融机构参股,按合资、合营、独资等多种形式实施公司制,运作成熟还可以考虑上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