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在上市公司进行大规模资产重组的同时,资产重组类个股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也令投资者刮目相看,如白猫股份(相关,行情)、都市股份(相关,行情)、航天长峰(相关,行情)、ST红光(相关,行情)等几只恢复上市类个股,在恢复上市后的几个交易日其股价出现的大幅飚升,使投资者对重组类个股更加一往情深。在中报即将来临之际,对绩差重组公司需区别对待。
2002年重组公司面临的政策环境和会计环境发生变化
退市政策的实施,将加大绩差公司的资产重组力度。截止目前,深沪两市上市公司中已经有水仙、粤金曼、中浩和金田退市,而2002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的退市办法,不仅进一步明确了退市的尺度,而且提高了交易所在决定公司退市与否的权限,赋予了交易所更多的一线监管的职能。从新的退市办法可以看出,上市公司的退市制度将成为硬约束和铁门槛,而且不良上市公司的退市数量也将越来越多。因此,在新的退市制度的巨大压力下,不管是绩差上市公司本身,还是绩差公司所在的地方政府,为了留住上市公司的壳资源,恢复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功能,都将充分发挥资产重组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各种手段加大绩差公司资产重组的力度,并达到恢复上市的条件。上市公司重组政策的重大调整,不仅加大了对绩差公司资产重组的监管力度,而且将直接影响到绩差公司的重组进程和重组预期。2002年5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重大重组审核工作委员会工作程序的通知》,该通知规定重组审核委员会工作会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对上市公司重组方案进行表决,与会委员可以对重组方案投同意票或者反对票。从该项规定可以看出,只有进行实质性重组的绩差公司的重组方案才有可能过关,而那些浑水摸鱼的重组方案将被否决,这类公司将有可能面临退市风险。
新的会计制度增加了绩差公司通过资产重组、提升业绩和恢复上市的难度。尽管绩差公司、重组方以及绩差公司所在地方政府,都力求规避退市风险,并力争达到恢复上市的条件,但是新的会计制度,却成为了通过虚假重组和报表重组、达到恢复上市目的的一道屏障。首先是债务重组收益不能计入当期收益,只能计入资本公积金的规定,使部分债务庞大的绩差公司希冀通过债务重组扭亏为盈的希望破灭;其次,关于非公允性关联交易的资产溢价部分不能计入当期收益,只能计入资本公积金的规定,使部分希冀通过重组方和绩差公司进行资产买卖、扭亏为盈的希望破灭;再次,新增加的包括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四项计提,不仅使绩差公司的资产进一步缩水,同时也使这类公司的利润进一步缩水,增加了这类公司扭亏为盈的难度。
2002年中期,部分绩差重组股将面临“生死劫”
2002年中期,对部分已经连续三年亏损,并且已经暂停上市的绩差公司来说是一个“生死劫”。尽管这些公司在2001年或2002年上半年已经进行了包括股权转让、债务重组、资产置换之类的大规模资产重组,尽管有些公司在2002年一季度已经扭亏为盈,但是还有部分公司依然前景渺茫,存在十分严峻的退市风险。即使部分绩差重组公司2002年一季度已经盈利,但是这类公司的季报并没有经过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我们也不能确认这类公司盈利的真实性到底如何。即使这类公司的盈利是真实的,但是这类公司在2002年年报披露时,能实现全年盈利吗,也要留一个问号。
从今年恢复上市的几只股票的操作模式看,如果经过资产重组后已经盈利,并且每股净资产达到了1元(面值)以上,在征得交易所同意后,可以直接越过ST,直接恢复上市,如白猫股份等;如果已经赢利,但是每股净资产没有达到1元,则依然要戴着ST帽子,如ST红光。从表一可以看出,2002年一季度已经盈利的只有原ST幸福,而依然大幅亏损的有原ST中侨(相关,行情)、ST九州(相关,行情)、ST海洋(相关,行情)、ST银山(相关,行情)、ST宏业(相关,行情)、ST棱光(相关,行情)、ST鞍一工(相关,行情)。其中ST九州、ST海洋、ST棱光等公司由于存在很大的担保风险,有可能继续因为预计负债的增加,而使2002年中期继续亏损。此外原ST中侨、ST九州、ST海洋、ST宏业、ST棱光、ST鞍一工等公司,由于银行欠款过大,债务重组的难度很大,有可能直接影响到重组方的决心,而致使重组方放弃重组,最终使这几家公司踏上退市不归路。笔者认为,2002年中期能达到恢复上市条件的只有原PT南洋(相关,行情)、ST幸福和ST北特钢(相关,行情)三家公司。
再从已经连续两年亏损的绩差重组公司或准重组公司的情况看,尽管退市对这类公司在2002年的压力不大,但是如果2002年上半年没有实质性重组进展,将直接影响到2002年的经营业绩。如果2002年继续亏损,这类公司也可能面临退市的风险。对已经连续两年亏损的绩差重组公司或准重组公司来说,2002年中期和2002年全年的经营业绩对这类公司极端重要。首先,对于2002年一季度已经盈利的公司来说,如果每股净资产在面值以上,若要在2003年恢复正常交易,必须保证2002年中期和2002年全年盈利,这些公司包括ST佳纸(相关,行情)、ST天宇(相关,行情)、ST冷机(相关,行情)、ST科龙(相关,行情)、ST厦新(相关,行情)、ST海泰(相关,行情)、ST厦华(相关,行情)、ST吉发(相关,行情)等。
因此,这几家公司2002年中期盈利和2002年全年盈利的可能性极大。再加上由于这些公司在2001年进行了大量的撇账处理,也为2002年中期和2002年全年盈利打下了基础;其次,对于2002年一季度依然亏损、但每股净资产在1元以上的公司来说,就是要通过与新股东或原有的大股东进行大规模资产重组,将有一定盈利能力的优质资产置入上市公司,才有可能保证2002年全年不亏损,从而规避退市风险。这类公司包括ST新大洲(相关,行情)、ST川长江(相关,行情)、ST吉化(相关,行情)、ST襄轴(相关,行情)、ST南摩(相关,行情)、ST原宜(相关,行情)、ST七砂(相关,行情)、ST春都(相关,行情)、ST嘉宝(相关,行情)、ST轻骑(相关,行情)、ST马龙(相关,行情)等。从这些公司资产重组的进展看,笔者认为这几家公司除ST原宜没有新的重组进展外,其余公司在2002年全年盈利的可能性极大,但2002年中期盈利的可能性较小;第三,对于2002年一季度已经盈利但已经资不抵债的负净资产公司来说,最关键的是进行债务重组,通过和债权人进行债务和解和豁免债务,达到将每股净资产提升到0元以上甚至1元以上的目的,这类公司目前有ST康达尔(相关,行情)和ST鑫光(相关,行情);第四,对于2002年一季度依然亏损,而且已经严重资不抵债的公司来说,确实存在很大的退市风险,因为这类公司不仅要进行大规模的债务重组,而且要进行大规模的资产重组,且债务重组必须是资产重组的前提,否则重组方是不会轻而进驻上市公司的。这类公司包括ST中华A(相关,行情)、ST同达(相关,行情)、ST东锅(相关,行情)、ST五环(相关,行情)、ST昆百大(相关,行情)、ST海药(相关,行情)和ST琼海德(相关,行情),对于部分债务较轻的公司,则资产重组的难度小一些,这类公司包括已经重组的ST中西(相关,行情)和ST中燕(相关,行情)等。
对于2001年已经发生亏损,而且2002年一季度依然亏损的公司来说,2002年能否盈利直接关系到会不会被ST处理(目前由于财务异常已经被特别处理的公司除外)。如果被ST处理,将直接影响到公司未来的再融资能力。从2002年季报看,2001年的部分绩差公司有可能在2002年通过大规模资产重组(包括引入新股东进行的外部重组和依靠原有大股东进行的内部重组)实现扭亏为盈。这类公司包括青岛东方(相关,行情)、深南光A(相关,行情)、兰州黄河(相关,行情)、四通高科(相关,行情)、浙江创业(相关,行情)、东百集团(相关,行情)、鞍山信托(相关,行情)、厦门信达(相关,行情)、华信股份(相关,行情)、兰州民百(相关,行情)、桦林轮胎(相关,行情)和湖北兴化(相关,行情)等,这些公司由于进行了大规模的资产重组,2002年一季度已经盈利,而且2002年中期继续赢利的可能性极大。但是部分绩差公司由于新的重组方没有进驻,还有可能继续放大2002年的亏损,为2003年扭亏为盈做准备。
二级市场走势将取决于2002年中期业绩
由于2002年中期业绩披露即将拉开序幕,而且由于目前的投资理念正在发生转换,投资者特别是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和成长性逐渐重视。因此,绩差重组公司或准重组公司未来二级市场的走势,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于2002年中期业绩的好坏。2002年中期可能继续盈利的ST公司和非ST公司绩差重组公司,由于业绩预期良好,有可能出现小幅扬升行情。这类公司包括ST佳纸、ST天宇、ST冷机、ST科龙、ST厦新、ST海泰、ST厦华、ST吉发和青岛东方、深南光A、兰州黄河、四通高科、浙江创业、东百集团、鞍山信托、厦门信达、华信股份、兰州民百、桦林轮胎和湖北兴化等。
2002年中期有可能继续亏损的两年亏损公司,面临着很大的退市风险;以及2001年亏损而且2002年中期有可能继续亏损的绩差重组公司或准重组公司,其股价有向下调整的可能性,这类公司包括ST中华A、ST同达、ST东锅、ST五环、ST昆百大、ST海药、ST琼海德和比特科技(相关,行情)、西藏圣地(相关,行情)、永生数据(相关,行情)、深鸿基A(相关,行情)、丰华股份(相关,行情)、济南百货(相关,行情)、民族化工(相关,行情)、锦化氯碱(相关,行情)、灯塔油漆(相关,行情)、天龙集团(相关,行情)、西藏明珠(相关,行情)、小鸭电器(相关,行情)、长兴实业(相关,行情)、ST石化A(相关,行情)、第一纺织(相关,行情)、长江控股(相关,行情)等,但是不排除市场主力利用中期业绩利空,向下打压股价的可能性。
对于在本轮反弹中涨幅过高的绩差重组股,投资者一定要做好防范主力利用业绩利好出货的准备。同时对于在本轮反弹行情中涨幅过高,而且2002年中期业绩不很理想的绩差重组股,投资者更要小心因业绩不佳对其股价造成的严重杀伤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