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4年期限的“8531”断奶(1999年补贴80亿元,2000年补贴50亿元,2001年补贴30亿元,2002年补贴10亿元)仅有几个月时间的中国邮政系统,终于把眼光落在了资本市场——国家邮政局与南方航空公司已成功重组中国邮政航空公司。之前中国邮政航空公司的股东均来自于本系统,且已连续两年亏损。
对于包袱沉重的中国邮政而言——1995年亏损40亿元,1996年75亿元,1998年179亿元,显然其断奶后除了自救没有更多选择。“这正是国家邮政局的工作思路,”国家邮政局新闻宣传处官员对本报称,“而总局今年的目标是,要为部分企业实现上市做好准备。”
据称,目前国家邮政局的首要任务是资产重组。“基本思路是,选择条件成熟的一些地区的邮政企业组成企业集团,与大网剥离,明确划分与大网的业务、财务关系,注入优良资产,改制为股份制企业。”
“很多问题都需要解决,”国家邮政局一不愿意公开姓名的官员对本报称,“而当前需要着力解决的是三大问题:一,邮政系统急需打破僵化的体系;二,邮政系统需要解决持续盈利能力;三,到底选择哪一块资产上市。”打破僵化体系
邮政局所7.7万家,邮政职工50.6万人,这是中国邮政系统现存的资源。
邮局是行政机构还是企业?1998年邮电分家,新成立的国家邮政局首次提出了企业的概念,把邮政定位为“行政机构加公用企业”。
“企业化办邮,这是国际邮政业发展的趋势。”国家邮政局局长刘立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过去邮政都是官办的,政企合一,几乎所有国家的邮政都是一个模式。但是从现在的趋势来看,除了非洲一些国家外,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的邮政都在实行政企分离,让邮政企业作为国家公益性的企业独立运行,独立发展,如美国、法国、英国的邮政业务,都是由国家控股的企业来经营。”
在企业化经营的思路下,中国邮政的经营情况有了明显的改善。自1998年以后,亏损逐年减少,并终于在2001年,首次全行业扭亏,实现利润6085万元。
这位国家邮政局官员称:“一个老大难的僵化机构,终于摘掉了亏损的帽子,这显然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尽管如此,中国邮政距离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还有很远。而企业上市的首要条件,就是企业必须具备现代企业制度。因此,中国邮政航空公司的重组被推向前台。
据悉,中国邮政航空公司成立于1996年,发起人是国家邮政局、上海市邮政局、内蒙古自治区邮政局以及中国集邮总公司,他们分别持有79.01%、18.33%、1.43%、1.23%的股权。
6月18日,国家邮政局和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对中国邮政航空公司进行重组,南航以1.5亿元现金换取中国邮政航空公司49%的股权,其余51%的股权,由国家邮政局持有。
虽然中国邮政航空公司是中国唯一一家从事邮政航空业务的航空公司,但根据南方航空公司提供的数据,其业绩并不理想,2000年和2001年分别亏损3200万元和2100万元。
据悉,亏损与邮政系统的僵化体制有不可割裂的关系,而和南航重组后,中国邮政航空公司在企业制度建设方面将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国家邮政局官员称:“重组之后,邮政航空将完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实施营运。”
国家邮政局的思路十分明显的透露出来——在一个庞大的体系里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无疑需要样板,引进南航,目的显然是希望能够把邮政航空树立成样板。另外,国家邮政局也希望,凭借南航海外上市的身份及经验,能够协助其打开通往国际资本市场的通道。
“只要中国邮政航空公司重组成功,必然将对中国邮政起到示范效应,越来越多的邮政企业将纷纷引进战略合作伙伴,走上重组之路。”分析人士称。解决亏损难题
“改制重组只不过是中国邮政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之后的路才是最艰难的,”国家邮政局官员称,“最重要的问题是,中国邮政必须保持持续的盈利能力。”
1998年之后的中国邮政似乎已经逐渐走出了亏损的阴影。根据国家邮政局提供的统计数据,邮电分营时的1998年,邮政业务收入287亿元,亏损179亿元;1999年,邮政业务收人370亿元,减亏112.6亿元;2000年,邮政业务收人424亿元,减亏34.4亿元;2001年,邮政业务收入471亿元,比分营时增长184亿元,首次实现盈利6085万元。
“2002年,国家邮政总局希望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收入达到510亿元,利润突破1亿元。”国家邮政局官员称。
即便国家邮政局能够实现这个目标,但这都是在国家的“8531”补贴政策下取得的成绩。2003年“断奶”之后,中国邮政才面临真正的考验,不但面临运营资金和建设资金的压力,而且入世的冲击也将逐渐显现。因此有业内人士认为,亏损的阴影依然笼罩在中国邮政头上。
国家邮政局局长刘立清称:“随着中国入世,邮政部门起码面临两个方面的挑战,即邮政金融业务和包裹业务。”
据称,邮政金融业务是中国邮政三大主流业务中的拳头业务,2001年为中国邮政贡献了148.2亿元收入。“中国加入WTO以后,金融业务将逐渐放开,这对邮政储蓄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另外,在包裹业务方面,国际上有实力的包裹公司、快递公司,将纷纷进入中国市场,这对中国邮政的压力很大。据悉,2001年,中国邮政的包裹业务收入为28.3亿元。
挑战远不只这些。国家邮政局一份调研报告指出,中国邮政还面临着更大的威胁,即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邮政的冲击。
国家邮政局官员指出,邮政有三大业务功能:一个是信息传递的渠道,就是通信;第二是资金传递的渠道;第三是实物传递的渠道。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流的传递渠道和资金流的传递渠道这两大功能,就有可能被因特网所取代,实物流有可能部分地被取代。哪块资产上市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邮政面临如此多的困难,如果不早做准备,将会被置于非常被动和困难的境地。
显然,如果中国邮政能够顺利打通通往资本市场的道路,从海外或者国内资本市场融得资金,以此发展盈利能力较强的业务,中国邮政必然可以走出困境。但问题是,中国邮政的哪些业务是适合于包装上市的呢?
国家邮政局官员介绍,中国邮政目前的业务主要是三大块:一块是邮政金融业务,主要是邮政储蓄资金的运用,2001年收入为148.2亿元;一块是传统的邮递业务,包括函件、包裹以及报刊发行,2001年的收入为132.7亿元;一块是集邮业务,2001年收入为88.1亿元。
据称,在经营方面,虽然传统的行政机构依然担负主力(如邮政储汇局经营邮政金融业务,报刊发行局经营报刊发行业务),但国家邮政局设立的4大公司也日益凸显重要作用。这四大公司分别是:中国速递服务公司、中国集邮总公司、中国邮政航空公司以及中邮邮购有限公司。
分析人士称,中国邮政很有可能以上述公司为主组建股份制公司,然后再注入优质资产,赴海外或者国内资本市场上市。
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吕廷杰博士看好速递业务。他指出,目前世界上比较流行的作法是,把速递业务从邮政业务中剥离出来,成立独立的公司,由邮政部门控股。新成立的公司因为无不良资产,在股市上是很有吸引力的,特别是对战略投资者。荷兰邮政、俄罗斯邮政就是最好的例子。
因此,吕廷杰博士建议,中国邮政不妨集中人财物,重点扶持速递业务,将中国速递服务公司改制为股份公司,以便使之符合上市要求。“速递业务上市以后,利用融得的资金,就可以发展其他业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