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股减持的讨论在继续升温
深圳特区报:日前,在北京举行的第七届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众多专家学者就国有股减持问题阐述了各自观点,并表示该是实现国有股流通“软着陆”的时候了。
简评:随着政府换界及证监会管理层履新,有关国有股流通及减持问题的讨论也随之升温。日前在北京举行的第七届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众多专家学者就国有股减持问题阐述了各自观点,并表示该是实现国有股流通“软着陆”的时候了。事实上,证券市场经历了2001年以来的大幅调整,国有股减持几经讨论未果,历经暂停和停止。然而综合各种因素不难发现,投资人长期以来信心不足原因更多的是来自于对市场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缺乏解决的信心,这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就是国有股长期不流通。有统计数据显示,在证监会公开征集国有股减持方案的过程中,收到的各类建议数以千计,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此次有关减持的讨论,似乎丝毫没有降温的迹象,各方仍然可持己见,究其原因主要是流通和减持至今没有基本的原则和价值观确定,因此各方有关国有股的减持和流通的建议就大相径庭。相信各方有关国有股流通和减持的争论和搏弈将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逐步升级,其最终结果很可能是影响今年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影响市场运行的重大事件。
去年余股包销占用券商资金23亿
据统计,自2001年7月以来,券商再融资包销的数额和家数增多,2001年,37家刊登配股书的公司中,认购率超过90%的仅占三分之一,而券商包销比例超过80%的有6家。2002年,在上市公司再融资过程中,由于原股东和投资者弃配或无认购意愿,发行结束后有27家存在需券商包销的余股,券商被迫包销余股约2.9亿股,平均余股比例达25.18%,占用资金近23.45亿元(未扣减承销费收入)。
简评: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在上市公司再融资过程中,由于原股东和投资者弃配或无认购意愿,发行结束后有27家存在需券商包销的余股,券商被迫包销余股约2.9亿股,平均余股比例达25.18%,占用资金近23.45亿元。而相关的数据则显示,2002年券商注册资本达到1000亿的规模,也就是说,2002券商包销余额的23亿占到券商注册资本的2%以上,这对于2002年面临全行业亏损的券商而言是一比不小的数字,尤其是经历2001大调整之后,券商资金缺口随着监管的加强以及市场活跃度的下降显得更加窘迫,这么大的余额包销给券商的现金流造成很大负担,相信在市场行情发生根本改善之前,这种状况仍然将会延续。
超过1/4上市公司涉足房地产
香港《经济日报》引述新华社的报道称,随着中外各种资金涌入房地产业,中国的房地产业出现了"外行搞房地产、外来人搞房地产、外来资金搞房地产"的"三外"情况,专家称此为"异象"。自2001年以来,内地房地产企业开始跨区域行动,而愈来愈多的上市公司从传统产业,转型发展被视为回报率较高的房地产业。
简评:近来有关房地产业“泡沫现象”,引起了各方普遍关注,无论是各类媒体还是管理当局都从各自的角度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较为一致的观点是,目前房地产行业确实存在局部过热的现象。这一点从上市公司对这一行业的介入程度有所反映。有迹象表明,目前已有300多家上市公司(占上市公司总数的25%以上)涉足或转型搞房地产,就连海尔、TCL(相关,行情)、美的、三九、联想集团等属于"外行"的中国龙头企业也赫然出现在这一行列当中。香港《经济日报》援引新华社的报道称,随着中外各种资金涌入房地产业,中国的房地产业出现了"外行搞房地产、外来人搞房地产、外来资金搞房地产"的"三外"情况。如此多的外行资本、人士参与这一行业的开发,本身就意味着这一行业有过热的嫌疑。有意思的是,证券市场有个不成文的判断法则,那就是由于证券市场的财富效应吸引了大量不了解这一行业的投资人进入的时候,市场离见顶也就不远了,房地产行业现实情况似乎和这一现象有类似的地方,因此,此现象应该引起相关上市公司和投资人的足够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