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连发连热。总额为600亿元的2002年凭证式国债,刚上市就受到各地的热烈追捧。在北京、广州、成都,不到半小时,部分网点的国债便销售一空。
此次国债三年期利率为2.42%,五年期利率为2.74%。由于现在银行三年期定期整存整取利率为2.52%,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2.79%。本期国债可谓是我国国债发行以来,利率头一次低于同期定期存款的名义利率。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债还能如此高烧不退,人们终于冷静下来,思索比投资国债有着更丰富选择的民间资本,思索庞大的民间资本为何拥挤着踏上了国债这座独木桥。
排着长队买国债
3月10日,“两会”休会一天。上午8点多,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副行长梁沅凯应邀出席《金融时报》的一个座谈会。
就在去《金融时报》的路上,看见有好多人在银行储蓄所的门口排着长队,梁委员开始还没在意是怎么回事,后来车子经过了几家储蓄所,都是这样排着长队,他猛然想起,“原来,今天是发行国债的第一天。”
3月5日,朱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保持国债投资的必要规模,今年拟发行1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以扩大和培育内需,促进经济较快增长。没过两天,今年第一期600亿元国债就开始亮相。
在和晨报记者交谈中,梁沅凯突然向记者提起了那天的见闻,沉思片刻后发问,“为什么老百姓要排着长队买国债?”
梁委员自问自答般地解释,“银行储蓄利息连续下降,对于大多数百姓而言,手头上的资金大多用于未来的教育、购房等开支,股市低迷,不敢轻易进入,基金、外汇又太不懂。无疑,要选择最保险的投资方式,就只好购买国债了。”
同样注意到这个现象的还有郭松海委员。他认为,这一方面说明百姓看好国家经济形势,但从根本上讲,投资渠道狭窄是近年我国国债市场持续走高的一个主要原因。从实际看,股市和基金低迷、风险太大,房地产价位太高而且交易烦琐又变现难,期货和外汇的规则太专业……除了传统的储蓄之外也就购买国债这条出路了。
10万亿“笼中虎”
在排长队买国债的背后,郭松海还看到,从国家政策看,这意味着激活民间资本、启动民间资本投资仍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中国的老百姓并不“穷”,由于投资风险和投资渠道狭窄,老百姓的钱大多都放在银行里“休眠”。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中国目前的民间储蓄超过7万多亿元,还有1万多亿元的国债、800多亿美元的居民外汇储蓄、2000多亿美元的国家外汇储备以及其它的经济资源,加起来计算,可利用的民间资本其实约有10万亿元。但巨大的民间资本并未进入投资领域,仅浙江省就有3500亿元民间资金闲置。全国政协委员卜仲宽形象地说,“一方面国家急需大量建设资金,另一方面大笔民间资本却在睡大觉。”
在老百姓眼里,把钱放在银行,可能一种无奈的保障;但在经济学者眼里,如此巨额的的钱闲置在银行并不是一件好事。卜仲宽委员认为,这些存款放在银行里是一种潜在的压力,是“笼中虎”。卜仲宽解释道,一旦出现某些情况,如人民币贬值、通货膨胀等,这些存款大量变现,并进入消费市场,那必将加剧通胀的压力。但是,如有十分之一能够从“休眠态”进入“市场态”,就会有上万亿资金进入投入-产出循环,释放出来的活力将对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不“醒”之故
此次全国政协会议,关注启动民间投资的委员不在少数。有经济学家如吴敬琏、箫灼基,有官员如全国政协副主席经叔平,更有企业代表如王翔等。
有关人士指出,民间资本的“休眠”并不是因为投资欲望的缺乏,而是无可奈何的选择。对此,江西九江民生集团董事长、政协委员王翔认为,主要障碍在于,资本盈利率偏低、投资范围受限制、融资渠道不通畅。
民间资本为何“醒”不起来,也有委员认为,关键是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如传统行业竞争激烈,风险太大,投资空间少,而那些发展前景看好、高回报的产业却往往被垄断部门独占,民营企业难以插手。卜仲宽委员就表示,民间资本所受的歧视随处可见,在许多地方,挤压、排斥、滋扰民营企业的行为和乱收费、乱摊派现象时有发生。
箫灼基委员曾指出,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不能实行一视同仁,如外资企业所得税只征15%,同样是私人资本,国内的私人资本就要征33%。箫灼基强调,特别是入世后,这就显得更不合理,税赋的公平与否是影响民间资本投资积极性的重要方面。
“国民待遇”砝码
王翔个人认为,现在看来,通过发行国债来吸引民间资本的做法有其局限性,这是在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等情况下被动采取的,并不完全意味着政府具有长期、大规模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财力。目前,不少国有企业自我发展动力不足,国有投资在相当程度上是依赖国债的投资,一旦国债停止发行,整个固定资产投资很可能就会下滑。
经叔平在一份书面发言中表示,从1998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发展的好势头,可以说连续四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包括发行国债直接投资,可谓功不可没。“如有美中不足的话,那就是民营经济的民间投资的发展还很不平衡,民间资本的能量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对于如何启动民间资本,专家学者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几乎被所有关注的人提及,那就是真正给予民间投资“国民待遇”。吴敬琏说,民营企业的潜力很大,也不需要国家多大的扶持和投资,只要取消限制、压制和歧视性待遇,给予“国民待遇”,民营经济或可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亮点。
不过,如何使分散在各个银行账户的钱通过一个有效的融资渠道流向投资领域,就有赖于吸纳大量民间存款的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经叔平认为,必须加快金融改革步伐,拓宽融资渠道,实行股份制改造,吸引社会资本参股,把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金融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