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关于降息的预期又多了起来。国家经济信息中心一位官员日前就表示,如果持续两个月消费者价格指数的负增长达到0.8%以上,就应该将利率下调。周五又有报道称,国家经贸委有关官员也开始建议人民银行适当调低存款准备金利率,理由是这样可以增加商业银行放贷压力。
据安邦咨询消息,专家们都要求进一步降息,央行到底应不应该继续降息,会不会继续降息呢?在笔者看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央行是不可能继续进行降息的。
目前对降息的约束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银行体系自身的问题;一个是社会资本容纳贷款的能力问题。就银行体系自身而言,庞大的不良资产要求被化解,这就要求国家在分配制度上要向银行倾斜,而降息恰恰与这个目的相悖。另外,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管理薄弱的现状下,化解庞大的不良资产的另一个同义语几乎就是要求银行慎贷,所以在银行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薄弱的情况下,如果增加放贷压力,不仅可能没有把贷款给“压”出去,而且还可能造成银行盈利能力下降,给银行造成新的风险,其实社会资本容纳贷款的能力是最为关键的地方,我国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可能就在于此。一方面,从财政投资对贷款的拉动作用看,力量正越来越小,也就是说,有价值进行建设的大项目越来越少了;而同时,目前扩张型财政政策退出的声音已经越来越大。另一个方面,我国的民间投资仍然启而未动,中国经济增长还依然是由政府开动这驾马车来拉。更何况,改革到了今天,银行资金到民间投资的资金渠道依然不畅,在这种现状下,强行把贷款推向这些领域,只能导致更多的坏账、更多的风险。
换一个角度,从时间周期上看,降息的可能性更小。
从宏观上看,我国应该属于资金紧缺的国家,所以作为货币价格的利息率应该趋于上升趋势。而短期来看,尽管我国持续出现了通货紧缩现象,但这里有其特殊的原因:包括了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进口关税大幅度调整等因素。而从技术上看,近期我国各地发生了较为严重的灾害性天气,这种气候因素可能导致蔬菜等产品的生产和运输成本提高;另外,外资还将持续大量流入,这将给我国带来新的货币供应增量。所以未来通货紧缩压力应该可以得到缓解,以此作为进一步降息的理由,还是值得探讨的。
最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指标是符合政府预期的。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日前发表了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看法,他说,全年7%的目标还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总体上将大致维持去年7.3或是略高于7.3的发展态势。加之他对未来形势的判断是“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这很可能就是在暗示:目前根本没有降息的必要。
更宏观的一点,全球经济已经从减息周期转化成了加息周期,在上述的大背景下,我国再进行进一步降息的可能性比较小。
来源:[《财经时报·新证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