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设立,标志着新一轮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程的开始。国资委成立后,如何有效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本有序退出,是更为关键的问题和需要破解的难题。日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阐述了他对国资委设立以及国资改革走向的看法。 作为研究国资改革问题的专家,张文魁认为,国资委成立后需要妥善处理和解决好两大问题:一是国资委如何管企业,目前企业普遍担心国资委会权力太大,会变成"婆婆加老板",将企业管死,因此,应该尽快形成有效的制度保证,更好地约束和推动国资委依法对企业的国有资产进行监管,依法履行出资人的职责,而不是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二是对于地方国资管理机构行使其所有权的职能,中央一级的国资委如何进行有效指导,而不是过度地干预,这同样需要制度化的保障。 分析下一步国资改革所面临的难点,张文魁认为,难点是如何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他说,国资委成立后应该专注于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的改革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资本的有序退出。在这一过程中,要解决好"活人加死债"两个问题。也就是说,一方面要处理好国有企业职工的身份转换,尽快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另一方面要解决好国有企业的银行债务,尤其是不良债务。 张文魁强调,国资委成立后应该不折不扣地贯彻十六大提出的"中央与地方两级管理"的国资改革原则,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使地方国资管理部门有足够大权力行使其所有者职能。 张文魁强调,国资改革相当复杂,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因此一定要规范运作,依法行事,应该将改革纳入到法治框架,尽量减少暗箱操作,以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和造成的社会不稳定。 张文魁说,在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方案中,明确设立国资委这一实体委员会,应该说与当初专家学者的预期基本一致。至于国资委成立后能否达到大家所期望的目标,包括有效解决所有者缺位的难题、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可能并非一些人想象中的那样简单,毕竟国资委还是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的职责,还很难作为真正的终极出资人行使职责,这其中相应的委托代理链条还是比较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