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盖洛普(中国)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昕25日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未来两年中国能源战略将受到更为严峻的考验,而解决当前中国石油市场的发育不足已是关键。 受美伊战争气氛愈加浓重的影响,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不断飙升。当天,国际市场布伦特原油达到每桶37.79美元,直逼每桶38美元的大关。这样的态势,必会再波及国内石油市场,而中国国内的相关行业亦无法回避其连锁反应的冲击。 郭昕说,与中国其它行业市场化相比,石油行业计划经济印记尚在,无论是石油采购还是定价方式,都带有浓厚的垄断色彩。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建立起来的石油市场及其机制必然是残缺的。而由此,它给中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是直接的也是巨大的。 郭昕分析说,从1993年起,中国由石油出口国转为石油净进口国。迄今为止,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竞争中基本处于被动地位。按已公布的数字显示,1998年,中国石油进口每吨116美元;1999年中国石油进口每吨128美元;2000年中国石油进口每吨210美元。进口油价连年攀升,这既对中国经常项目下国际收支平衡构成不利影响,也拉高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本。 中国石油存在“买涨不买落”已是不争的事实。郭昕认为,除了中国几大石油公司按指标计划分月度采用现货贸易方式从国际市场购油所致的原因以外,中国石油期货交易没有搞起来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套期保值,高抛低吸,从而摊低石油的现货成本,这是国际常见做法。据悉,1995年以前,中石化、中石油等几大国营公司曾到海外搞过,但动作不大。1995年以后,国家计委对石油实行政府定价之后,石油期货就没有生存的空间了。 郭昕指出,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其价格的权威性不在现货市场而在期货市场。据统计,目前中国石油消费量已占到全球的2%。而就是这样一个拥有量,却在国际定价机制里连0.1%的权重都没有。而印尼、新加坡、纽约等国都能形成或影响石油价格,其原因是建立了本国的石油期货,形成了市场机制。 郭昕强调指出,中国如果不加快推出石油期货,不但要继续在进口石油上受损,更为重要的是,将与亚洲的能源定价中心无缘。 有消息说,从1999年起,日本便在东京商品期货交易所于推出汽油、柴油品种。此后,依赖进口的巨大消费量,使得交易迅速活跃,确立了北亚市场的原油基准价格。而韩国也锁定不放,在本国增加了油品交易种类,力争成为亚洲的能源定价中心。 郭昕提醒中国有关部门,在确立中国能源及石油战略上,将石油基金、石油期货等纳入整体架构之中,形成一个抗风险的全新机制。同时,让中国民营企业更快地进入中国石油领域,推进中国石油市场的发育完善。这是当今世界经济发达国家成功的运作模式和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