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美林集团中国区董事长刘二飞
●每股佣金下调的损失要靠规模来弥补,这就要求推动大证券公司去吞并比较小的公司。
●证券公司将从单一的靠佣金的交易模式向多元化经营模式进行转变。
●证券公司将靠品牌和个性化的服务来弥补佣金下调的压力。
国内推出佣金浮动制后,参照国外的佣金制度,改革显得很有必要。就此,记者采访了美林集团中国区董事长刘二飞。刘认为,浮动佣金制最终让美国券商各得其所,根据市场需要呈现出差异化和多元化的状态。
国际金融报:在美国有没有大户室的概念?美林和高盛有什么不同?
刘二飞:在美国和欧洲发达市场没有大户室这个概念,交易都是通过电话或者网上,一般美林都是通过经纪人进行交易。
我想美国大证券公司都是类似的,不同的是美林的散户网点比较多。像高盛这种公司往往是以机构业务为主,所以它的网点相对少,美林在美国有几百个办事处,高盛这种公司也就几十个。
国际金融报:美国佣金制度现状如何?
刘二飞:美国的佣金制度改革是全世界最早的。1975年5月施行的佣金改革如同大爆炸一样,对证券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一年之后美国的佣金面对机构的佣金大概下降60%左右,以后美国佣金制是按照每股不论股大股小来计算,74、75年的时候,每股的交易佣金大概是26美分左右,现在与机构的交易平均每股佣金大概只有0.05美分左右。
国际金融报:佣金价格调整之后美国的券商是怎么一个状况?
刘二飞:当时美国券商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首先,为了弥补每股佣金下调的损失要靠规模来弥补,这样就要求大的证券公司去吞并比较小的公司。吞并其他证券公司往往需要增加资本,这样好多原来美国一些合伙人制的证券公司都进行公司化,并有一些公司通过上市来打通另一条融资渠道,为其扩大规模提供资金。
第二,从单一的靠佣金的交易模式向多元化经营模式进行转变。他们加大投资银行的业务,包括公司兼并、股票上市和债券上市,同时又向代客服务、自营交易、大宗股票买卖进行过渡。在1975开始施行浮动佣金制的时候,大概60%以上的收入来源是靠股票交易佣金,到了今天大概只有15-20%左右的收入是来自佣金,所以多元化经营是它的第二个应变措施。
第三,靠品牌和个性化的服务来弥补佣金下调的压力。美林首先对市场细分,对有投资能力、不需要理财服务的客户只提供股票买卖。对散户等对股市了解较少的提供个性化服务,如资产布局等。这就是根据客户风险承受能力、风险偏好提供按客户资金选择的股票、债券组合比例建议。
还有对机构的理财行为提供更深度的个性化服务,这项业务可收取佣金1-2亿美元。所以真正懂股票的高素质的经纪人就成为品牌竞争的要点,得靠券商来培养。同时美林每年为在公司下单的客户免费提供研究报告。所以虽然美林现在的佣金比一些打折扣的证券公司的佣金要高2-3倍,有时高4倍,但客户仍然愿意付佣金。
还有,因为投资银行成本很大的一块是后台清算和后台处理,那么通过采用最新高科技,他就可以有一个全国统一或全球统一的高效率的结算IT平台,这样可以降低整个经营成本,创造成本优势。
国际金融报:我们感受到佣金制度的调整,确实产生了很多新东西,也打造了航母级的证券公司,但是会不会使得大家感觉证券市场的兼并就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毛虾,中小券商真的就无所作为了吗?
刘二飞:我想中小券商会有中小券商的生存空间。
国际金融报:在美国有没有这种例子?
刘二飞:有这种例子。今天还有很多中小券商的存在,它们的数量比佣金制度改革之前是下降了很多。但是如果在下调之后,中小券商找不到自己的生存空间的时候,它或者是消亡,或者是出售给别人,出售的过程中这些中小业主也是赚了不少钱,因为出售、被别人兼并的时候,往往是这些大的券商为了扩大规模愿出高价收购这些中小券商。比如说有些区域性公司,比如美国南方或者西部一些客户就喜欢当地人替他服务,这些被收购的公司在当地也就有了生存空间。
而且,美国的这些券商不见得很小,美国佣金制度改革以后,专门涌现出一批新型的券商,他们这个名字就叫打折券商,这些券商没有品牌,也不提供任何服务,品牌就是我打折,我最便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