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海尔集团与奥园集团(原广东金业集团)联合在广州花园酒店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成立“海尔奥园住宅产业化推进中心”。 对双方全面战略合作,海尔集团总裁杨绵绵说,这不是简单的产品配套,而是携手投入家居集成技术、标准的住宅产业化研究。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奥园看中的是海尔强大的产业化基础和能力,海尔看中的是奥园“领跑”市场的能力,双方找到一个住宅产业化的最佳的市场“契合点”。作为住宅产业链中的上、下游强势企业的纵深联合,海尔、奥园两大产业巨子携手,将致力重整业务流程,领跑中国住宅产业化。 住宅产业尚处于粗放型 目前从住宅开发量看,中国是住宅建设的大国。但从产业化的角度看,我国还不是一个住宅建设强国。区别住宅建设强国与否的最大分水岭,是看住宅产业是粗放型生产还是集约型生产;在住宅产业经济增长中,主要是依靠资金和劳力的投入,还是依靠技术进步。按国际惯例,技术进步贡献率超过50%,才能称为集约型。经济发达国家住宅产业大都在七十、八十年代进入了集约型,而我国2000年的技术进步贡献率才31·8%,尚处于粗放型。 从我国住宅产业发展现状看,没有建立完整的产业供应链体系。许多房地产发展商是“全面型”开发商,其职能渗透到住宅开发的几乎所有环节。住宅建设的工业化程度低,施工以现场手工操作为主,生产效率低。建材、设备以及住宅商品的供应,没有形成技术先进、规模生产和系列化配套的社会化供应体系。造成住宅质量不高、设备通用性差、建设资源浪费等。 中国住宅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正是在于我们的产业化程度低,没有形成完整的产品体系,缺乏领导产品发展的技术标准。 以复合地产著称的奥园置业,在成功与体育产业、教育产业复合后,便意识到家居集成的重要性,该集团董事长郭梓文说,房地产是综合加工周期很长的产品,关联行业很多,必须力争上游,把中游、下游的工序交给专业公司去做。 作为住宅产业领域有一定规模、有发展思路的大型企业集团目前都加快了调整的步伐,自觉地从产业化发展角度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快速扩张成长点,不少大型企业已开始“合纵连横”。海尔、奥园的战略合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拍即合”。 家庭装修年产值近5000亿 据统计,国家取消“毛坯房”的政策实施后,每年家庭装修产值有近5000亿元的市场,家装产业化无疑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海尔、奥园此时携手共进,也是水到渠成。海尔作为家居集成的供应商,其目标是家居产业销量占海尔整个营业额的三分之一;而奥园集团也从规模化、产业化的生产中降低成本,寻找快速扩张的增长点,在其全国实施的“奥龙”计划中,全面引进家居集成系统。 推行产业化装修模式的好处是,40%现场装配,60%工厂订单生产,将绝大多数的装修工序放在厂内进行,如橱柜、木门、栏杆、地板油漆等,专业的加工环境、加工设备,保证了装修质量不受外界气候的影响。 产业化的装修大大降低了成本,奥园集团的上海奥林匹克花园采用装修一次到位,使整体成本下降了15%—20%,其厨卫装修部品成交价基于发展商与建材供应(厂)商所达成的一揽子捆绑协议而仅为市场价的40%—60%。 规模化与个性化的搭配 规模化的生产是否将埋没个性化?对此,杨绵绵说,正是住宅商品标准化生产,为个性化的搭配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以整体厨柜为例,规模生产并不排斥个性化,正是“标准模块”、“可变模块”的自由组合,海尔的厨房系列可任意组合成100多个单元,适合各种房型。 家居集成作为国际先进的住宅产业化模式,已为国外发达国家普遍采用,它通过制定行业标准与规范,采用集约化生产和一体化供应,工厂生产,现场装配,使新房功能配置与装修一次到位。 据悉,海尔与奥园将共同成立技术小组,切实关注用户需求,制定跨行业标准,同时解决产品系列化问题,并吸引中下游供应商构筑强大网络。双方最新的合作成果将于11月在南国奥园第三期产品中全新亮相。并逐步导入奥园在全国各地的所有项目。 作为国内家电业最先进入家居产业的企业,海尔这两年的进军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并向家居集成标准制订者的目标迈进。杨绵绵说,海尔的家居集成不是简单的产品叠加,而是一“站”到位的服务,一“票”到底的流程。对客户提出的每一个要求,海尔家居首先制定系统的家居集成方案,然后据此拟定贯穿到底的系统操作流程。 本报记者 陈韩晖 谢思佳 通讯员常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