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以来,我国企业效益一路攀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1至7月份我国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2757亿元,同比增长8.1%;累计税金总额3319亿元,同比增长9.5%。
好形势的取得,有种种原因,而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无疑是一项不可忽视的条件。
混乱:影响企业生存
据估算,假冒伪劣产品造成的损失每年至少2000亿元。有关部门曾对近300家名优企业做过调查,其中约有650多种名优产品被仿冒,制假窝点遍及490个县市,相当一部分假冒品的销售额是真品的数十倍乃至上百倍!
为打假,名牌企业纷纷设立专门机构,耗费了大量钱财,顾此失彼,疲于奔命。
污染严重、技术落后、浪费资源、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小炼油、小水泥、小玻璃、小火电曾猖獗一时,使得正规企业亏损越来越重,甚至整个行业陷入困境。
受合同欺诈之苦,不少企业防不胜防、损失惨重,往往到愤而追索损失时,才知是无效合同,违法合同,告状缺乏证据……
还有假商标、假广告、骗买骗卖、地方保护……
市场秩序混乱,有时累及整个地区的企业。2000年7月,江西进贤县制售伪劣一次性注射器大案震惊全国,“进贤无好货”的说法一时流传全国。痛定思痛,如今进贤通过整顿市场秩序,重建社会信用,其产品重新畅销全国。
整顿:为企业改革护航
不久前,深圳市际联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胜利亲自把镀金牌匾送到深圳市工商局,激动地说,多亏你们挖出了造假团伙,我们企业才能起死回生!该企业是深圳创汇大户,此前因产品被假冒,又受假货连累败诉,而损失惨重。
此类情景在市场经济秩序整顿中不时可见。
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净化市场环境,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从严把市场准入关入手。这意味着对企业虚假出资违法行为的整治,对“三无”企业的清理。截至6月底,全国清理取缔了一批不符合生产条件的互联网上网服务、采矿、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等行业的企业,依法查处了违反企业登记管理法规企业13万户次,吊销营业执照5.17万户。
加强合同管理,是建立企业信用的基本措施之一。上半年,全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共查处合同欺诈等违法案件6148件,涉及工矿产品购销、财产租赁、农副产品、建设工程承包诸方面,涉及金额14.78亿元。经检查16万余家企业合同签订履行情况,督促履行合同52万余份,协助当事人挽回或避免损失12.07亿元。
查处经济违法违章案件,直接促进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建立。上半年,全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共查处此类案件50余万件,立案查处近28万件,案件总值近77亿元。取缔无照经营9万余户;捣毁窝点、吊销营业执照、停业整顿各数千户;移送司法机关308件。其中,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案件5万余件,其次是不正当竞争案件,走私贩私、骗买骗卖、侵犯知识产权、非法传销、限制竞争等案件……
在每个枯燥的数字后面,都意味着对违法行为的坚决打击,对正规企业合法权益的大力保护。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内容之多、涉及企业范围之广、影响之大,不啻一场为企业改革护航的战役。
根治:从规范市场主体入手
市场秩序混乱还有经济社会发展中更深层次的原因,广州市工商局局长王克东分析,当前处于体制转轨时期,市场法制有待完备;我国市场发育程度低,经营者商业道德水平较低和法律意识淡薄;企业内部经营机制不完善,市场行为短期化等等。
当前从规范市场主体入手,遏制违法违规行为的产生,不失为一项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良策。
广州市工商局在为企业建立“经济户口”的基础上,为近40万户企业建立了电子户籍式经营信用档案,将企业登记年检情况、企业获“重合同守信用”等荣誉称号情况、企业商标、广告管理情况、企业受处罚情况、合同鉴证和企业动产抵押物登记情况、企业合同纠纷行政调节情况等,通过广州市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信息网,向社会公示。
前不久,上海10家企业因涉嫌商业欺诈、制假售假、虚假出资等违法行为被吊销了营业执照。根据有关规定,这些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经理将被列入上海工商管理部门的“黑名单”。北京、青岛等地的工商管理部门也建立了企业信用警示系统,凡是违反法律法规,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法定代表人,将被列入“黑名单”,这些人在几年内将被禁止登记注册新的企业或在其他公司当法人代表。
国家工商总局公布了520家“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入选条件相当严格,比如,必须连续8年以上获得“重合同守信用”称号,对外签订合同的履约率要达到100%,在同行业中效益较好,无经营性亏损等。国家工商总局表示,今后将不定期向社会公布“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名单,让守法企业尝到甜头,让违法企业付出代价,促使更多的企业自觉守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