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月,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数已突破1.2亿,约占世界移动电话用户总量的七分之一,已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也就是说,在中国每11个人中,就有1人使用移动电话。中国的移动通信技术,已跨越了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达到了第二代GSM数字移动通信发展高峰,现在又朝着可提供高速数据传输的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的方向发展。伴随着我国移动通信突飞猛进的发展,出现了异彩纷呈的手机卡,给收藏市场提供了新的机会。
手机卡分为两大类,一种是SIM识别卡(简称芯片卡),另一种预付话费卡(简称充值卡)。1993年4月,海南省在全国率先建立全球数字蜂窝移动通讯GSM网络系统。1995年后,GSM系统在全国逐步推广,并与世界各地自动漫游联网。SIM识别卡是GSM移动电话(即“大哥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IC芯片储存有用户使用信息和资料。全国各地移动通讯公司发行的芯片卡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并且设计考究、印制精美、题材广泛。由于手机卡IC芯片取下后留有一个孔,似乎不完整,最初无人收集,导致早期的芯片卡大多数流失。直到1997年年底,随着集卡热的升温,才有少数人慧眼识珠,别具匠心地开始收集。如今,这种芯片卡已经被淘汰。
随着第二代GSM数字移动通讯用户的增多,移动通讯公司为了提高业务效率,方便手机用户预付话费,纷纷推出充值卡。充值卡规格统一,长8.6厘米、宽5.4厘米,有横式、竖式两种。正面印有“中国移动通信”徽志、主题图案、分公司名称、充值面额等,其面额一般为50元、100元人民币;背面印有使用步骤、注意事项、使用有效期以及卡号、密码、编号等,有单枚发行,也有成套成系列发行。如贵州省移动通讯公司2001年发行的“古代文学名著”系列成套《水浒传》、《红楼梦》金黔卡,极为精美,堪称充值卡中的精品。
手机卡作为“卡”姓家族中的重要成员,成为一种新兴的集藏门类,受到不少收藏者的青睐和珍爱。早期的手机卡如今已价格不菲,普通卡数十元一枚,若是较为少见的卡则高达上百元。目前,充值卡面额较高,使得手机卡还处于“贵族收藏”阶段,但其发展前景令人感到非常乐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