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经济学界对中国经济是否存在通货紧缩有着不同的看法,但物价持续走低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最新统计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去年同月下降0.9%,而1-7月,CPI比去年同期下降0.8%,已是连续9个月物价走低。
在经济学上,判定价格下降是不是通货紧缩,以及经济中是否出现了通货紧缩,关键看在价格下降的同时是否出现了需求的萎缩及经济运行水平的下降,是否出现了需求萎缩引致的价格下降,或价格下降引致的需求萎缩,或需求下降和价格下降相互引致的螺旋下降。从今年上半年来看,消费品零售额增速下滑,起因于消费需求减弱,导致商品价格下降,从而形成新一轮需求下滑与价格下降相互诱致的通货紧缩。
当然,也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当前的低物价状态并非通货紧缩。比如,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就指出,目前0.8%的物价下降,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些新的因素的影响,并不是通货紧缩的问题。他认为,今年以来市场的低物价有一些特殊的原因。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降低关税,来自国外产品的低价格的影响正逐步显现。有关部门监测数据表明,我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中,同样的产品,国外的价格比国内价格低20%左右,这必然会对国内的市场物价有所挤压。
通货紧缩是一种货币现象。它是货币供应量低于经济运行客观需要的货币流通量,政府少发了纸币,货币由于紧缺而升值,引起物价下降。对通货紧缩的成因,经济学界一直存在两种认识。一种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价格下跌,从而造成通缩;另一种认为,在市场供给充裕的状况下,厂商为了保持市场份额,竞相降价,从而导致通缩。
需要指出的是,通缩必然伴随物价下降,但物价下降不一定是通缩引起的。近年来的统计资料证明,政府没有少发纸币,货币供应量是充足的,连续8次降息,银行存差3.5万多亿元,但价格还是一个劲地下跌。自从1997年12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下降后,1998年和1999年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2000年虽微升0.4%,但2001年价格走势依然低迷,居民消费价格仅上涨0.7%;而从2001年11月起,物价又开始走低,进入2002年以来,1-7月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更下降0.8%。可见,我国当前的物价下降不是由货币供应量不足引起的。
那么,导致当前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的深层根源是什么呢?根据有关专家的论述,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高积累政策严重抑制了居民收入的增长,进而抑制了居民消费,加上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的影响,导致当前经济生活中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和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矛盾突出,生产能力的相对过剩又导致企业经营困难和投资需求萎缩。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全面萎缩不仅导致价格水平的持续下跌和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而且对货币交易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减少也导致货币流通量的减少或货币流通速度的放慢,从而形成了通货紧缩的局面。企业经营困难、经济增长趋缓反过来又影响到居民收入增长和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使得消费需求进一步萎缩,于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日益扩大,价格水平不断下降,形成了通货紧缩的恶性循环。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的通缩其根源乃是长期实行的高积累政策。这一根源的消除不是一个在短期内能够完成的任务,因而,通货紧缩也将是今后中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长期矛盾,对此,我们必须采取有远见的宏观经济政策来消除通缩的根源。
迄今为止,在治理通缩上,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努力方向一直集中在总需求上,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积极的货币政策。但事实证明,收效不大。因为尽管这些政策主要是刺激投资需求,但民间投资需求仍然没有被带动起来,而在刺激消费需求方面更是显得有点束手无策。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政府投资拉动的,虽然通货紧缩在这些政策作用下有所缓和,但只要这些扩张性政策的力度稍有减弱,通货紧缩的形势就会进一步恶化。
正确的政策取向应当是从总供给方面来解决问题,应着眼于经济的长期增长来合理调整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着眼于合理的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来改革与此有关的收入分配政策、投资政策以及价格政策等。换言之,解决通货紧缩的深层次矛盾需要同体制改革和长期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并为此进行长期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