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消息指出,入世第一年首个季度我国工业经济增加值增长了10.9%,比去年第四季度增长2.4%。但高增长并未带来高效益,1至2月份,我国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430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了11.3%。特别是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70亿元,下降36.1%。
统计分析表明,在国家经贸委重点监测的14个重点行业中,煤炭、建材、机械、轻工等9个行业一季度实现的利润是上升的,而且增幅较大,达到近60亿元,而石化、冶金、有色、电子、纺织五大行业的利润减少114亿元。有关专家指出,正是这5大行业拖累了工业企业整体利润下降。
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第一季度造成我国一些行业企业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市场价格下跌,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没有直接关系。
这位负责人分析说,今年前两月中国的工业利润下降了11.3%,大约50亿元左右。主要原因是在全球范围内原油价格持续下跌的影响下,石油、石化两个行业出现利润大幅减少。这两个行业前两个月减少利润加起来就是100亿元左右,相当于整个工业利润减少的两倍。
受1至2月原油价格下降的影响,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利润减少75.5亿元,石油加工也由上年盈利3.7亿元转为亏损27亿元。冶金工业则由于钢材价格的下降,利润减少12.1亿元,下降51.9%;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也由于竞争加剧,价格下跌,利润减少9.6亿元,下降19.7%;有色金属行业业绩下降的主要原因同样是铜、铝、铅、锌的价格下滑。
有关专家特别强调,我国部分行业长期以来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是造成高增长却带不来高效益的根本原因。
今年一季度我国钢铁业大盘点为人们敲响了警钟。一季度,钢、钢材的产量分别增长了20.5%、20.1%。在国际贸易摩擦不断,我国钢产量又增加过快的夹击下,每吨钢材平均价格下降了300元左右,企业效益下降在所难免。
令人担忧的是,即使在目前我国产能大量过剩的形势下,一些钢厂在增产计划上仍雄心勃勃。据了解,近期一些年产200万吨左右的大钢厂仍计划扩大规模,要增加到400万吨,过去一些几十万吨的小厂,现在正向年产百万吨进军,一些地方小钢厂也增势凶猛。
总量失控使我国钢铁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战略步履维艰。一方面,我国钢产量中90%的普钢生产能力过剩;另一方面,高档次、高品质的钢材在数量和质量上无法满足需求,不得不大量依靠进口。据海关统计,去年中国出口钢材474万吨,创汇18亿美元,而进口钢材1722万吨,支出外汇89亿美元,贸易逆差高达70多亿美元。这一状况已使我国在钢铁进出口贸易上成为一个“输家”。
有关专家特别指出,受世界经济增长放慢的影响,中国工业增长相应减速,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从去年9月以来呈下降趋势。这预示着如果仍按2001年增长速度进行生产,钢材总量过剩的压力将会更加突出。
尤其令人担忧的是,直到2001年才将总量控制在10亿吨左右煤炭行业,目前产量又有回升。截至3月底,中国国有重点煤矿存煤1600万吨,比2月底上升了150万吨,是自去年以来连续下降后的首次上升,这一动向值得密切关注。
资深人士认为,钢铁工业总量过快增长、结构调整乏力的状况如不尽快得到改变,在未来三年内,中国纺织、煤炭两个行业碰到的问题,在冶金行业将会重现,带来的损失将不可估量。
针对中国行业企业所出现的问题,专家建议,一定要按照市场规律搞好纺织、冶金、石化、煤炭等行业的总量调控。同时,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不断提高竞争力,以应对入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