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学颖 徐连仲 王远鸿 陈强 陈明星
单位: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内容提要:近三年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环境是比较良好的,经济增长保持了7-8%较快速度、其他宏观经济指标运行良好、政策面暖风频吹、上市公司具有较大的投资潜力等,这为证券市场今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预计今后两年,国民经济仍将保持持续、快速、健康的增长,其中2002-2004年GDP的增长速度将分别达到7.8%、7.8%和8.0%。预计2002-2004年主要行业的年均发展速度,从高到低基本顺序为通讯产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汽车行业、港口、房地产业、家电业、以及机械制造业等。预计未来几年我国证券市场的法律、监管环境,其基本取向是加强立法、执法,适度放松行政管制。在此基础上,证券市场的走势特征将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机构投资者的力量大大加强;2、股市波动主要来自机构投资者之间的博奕;3、国内股市与国际股市的联动性将逐步加强;4、“政策市”的特征将有所弱化,“机构市”特征将有所加强;5、投资理念将从盲目投机型向价值投资型转换等。
一、过去三年投资环境简要回顾
过去三年(1999-2001年)国际股市经历了较大幅度的先升后降的动荡。其中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由1999年1月的9500点,上升到2000年1月的最高点11900点,并回落到2001年12月的10000点;纳斯达克综合指数由1999年1月的2200点,上升到2000年2月的最高点5000点,并直线回落到2001年12月的2000点。这与我国证券市场的指数走势,也有着大体相同的时间轨迹。
虽然国际经济——股市的走势,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我国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投资观念、投资信心,以及部分资金在灰色通道内的流入流出等,但从总体上看,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还没有对外开放,人民币与外币的兑换还有着严格的限制等,因此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环境,可能更多的还是取决于国内本身的环境,包括宏观经济面、政策面、以及上市公司基本面等主要因素。
1、宏观经济面
从1998年开始,为了应对东亚金融危机,我国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拉动社会总需求,减缓经济增速下滑。其中1998--2001年,我国每年增发国债600亿元、1500亿元、1500亿元和1500亿元,分别投资于国土环境、通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并以1∶4左右的比例拉动了银行贷款、社会资金等更大量资金的投入。同时,政府还通过增加公务员工资、停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鼓励消费信贷等措施,有效地促进社会总需求的增加。反周期政策操作使我国在风雨飘摇的国际环境中,稳定保持着GDP在7-8%的较高增长水平。见表一:
New Page 1
表一 1992年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
(%)
年
度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2000
|
2001
|
GDP增速
|
14.2
|
13.5
|
12.6
|
10.5
|
9.6
|
8.8
|
7.8
|
7.1
|
8.0
|
7.3
|
并且,同期我国其它的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也运行良好,见表二:
New Page 1
表二 1998-2001年我国主要宏观经济调控指标 (%
美元)
年
度
|
96
|
97
|
98
|
99
|
2000
|
2001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
|
3.1
|
3.1
|
3.1
|
3.1
|
3.6
|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8.3
|
2.8
|
-0.8
|
-1.4
|
0.4
|
0.7
|
净出口
|
123
|
403
|
436
|
292
|
241
|
226
|
实际外商直接投资
|
417
|
453
|
455
|
403
|
407
|
469
|
其中,失业率虽然在2001年略有增高,但仍处于适度区间;消费价格指数已开始由负转正;净出口额虽然与1997、1998年相比,有了较大幅度的下滑,但3年仍保持在200多亿美元的水平,对经济增速继续起到明显拉动作用;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则始终保持在400多亿美元以上的高水平,显示出外商对中国经济前景的坚定信心等。
因此从总体上看,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是相当良好的。
2、政策面
近10年来,我国证券市场遵循小平同志“大胆试”的方针,规范与发展并举,显示出管理层对证券市场的强烈关注和高度重视。
1999-2001年,管理层对证券市场的着力举措,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制订和完善相关法规。1998年12月29日《证券法》频布并定于1999年7 月1日正式施行。并且三年间,证监会颁布了近100条政策法规,涉及证券市场的方方面面。如证券投资咨询人员从业资格、检查制度,基金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网上证券委托暂行管理办法,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关于上市公司重大购买、出售、置换资产若干问题的通知等等。从出台政策的内容可见管理层努力实现证券市场监管规范化、法制化的坚定决心。
(2)多方营造良好的投资氛围。这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1999年6月15 日,《人民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坚定信心 规范发展》,肯定了“5月19日以来,调整两年之久的中国股市开始出现了较大的上升行情”的动向。并且认为:1、近期股市反映了宏观经济的实际状况和市场运行的内在要求,是正常的恢复性上升;2、证券市场具备了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对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3、证券市场的良好局面来之不易,各方面都要倍加珍惜等。二是2000年2月13日,推出了两大利好政策——《关于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新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和《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等,从而激大地激发了市场的投资热情。
(3)果断中止有争议的政策。2001年6月,国务院发布《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同年7月,《办法》正式实施。由于市场对1元面值的国有股实际以20甚至30元的价格减持存有疑问,间接引发股指的较大下跌。今年6月23日,国务院决定对国内上市公司停止执行《办法》中关于利用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的规定,并且不再出台具体实施办法等。
近期——9月4日,《人民日报》又发表评论员文章——《为党的十六大营造良好氛围》,再次表明管理层在稳定中发展、在稳定中规范的治国的大政方略。同时它也表明,我国证券市场由于涉及面大、直接关系民众切身利益、以及近年来波折较大等原因,而可能在中长期里,受到政策的重点呵护和支持。
3、上市公司基本面
虽然在2001年7月,全国人大发表的证券法执法检查结果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披露信息不实,少数上市公司受大股东控制,严重损害其他投资者利益等问题,但从整体上看,我国上市公司还是具有较大的投资价值和投资潜力的。见表三:
首先,近几年上市公司的总体规模,无论是上市公司家数、还是平均每家资产规模等,都得到了较大的扩张;其平均净资产的收益率,也基本达到或接近全国企业的平均水平(可与GDP同期增速相衡量)。其中2001年的业绩下滑,与四项计提的新会计准则有较大的关系。
New Page 1
表三: 1996--2001年上市公司平均经营业绩情况表
年
度
|
96
|
97
|
98
|
99
|
2000
|
2001
|
公司数量(家)
|
530
|
745
|
851
|
949
|
1088
|
1173
|
资产总额(亿元)
|
12.0
|
13.0
|
14.6
|
17.0
|
20.0
|
21.3
|
净资产(亿元)
|
5.6
|
6.5
|
7.4
|
8.1
|
9.3
|
9.9
|
净资产收益率(%)
|
9.6
|
9.7
|
7.5
|
8.2
|
7.6
|
5.6
|
每股净资产(元)
|
2.4
|
2.5
|
2.5
|
2.5
|
2.7
|
2.5
|
其次,上市公司与国内企业普遍水平相比,还具有三方面的突出优势:1、具有较大的资产存量,如1996--2001年,其资产总额是其净资产额的2.1倍;2、具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因此有利于产品营销和资本运作等;3、具有增加融资如贷款、担保等的巨大优势。因此上市公司在加强管理、提高收益方面仍有较大的运作空间。
其三,目前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核心原因是其大多数公司仍为国有控股,存在国有企业“责权利”不清的突出问题等。近年来管理层一直在推动上市公司的股权并购,近期证监会又推出《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可能表明管理层对尽快解决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高度重视。
因此从整体上看,近三年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环境是比较良好的,并且为今后的进一步规范和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平台和基础。(未完待续)
声明: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