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香港公开招股开始了三天,虽然遇上全球股市波动,但市场一直认定中银香港迟早成为恒生指数及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MSCI)指数(下称大摩指数)成分股,按大摩指数的“提早纳入机制”(Earlyinclusion中银香港最快可在挂牌后十个交易日被纳入为成分股,为该股上市后中短期走势带来支持。
投资者买入个别股份,无疑需看股份本身价值,但市场上存在被动的指数基金,是参考一些广为市场接受的指数(例如恒指或大摩指数等)作投资准则,决定基金投资组合,当指数成分股有变,基金需相应更改其投资组合比重,令被纳入股份受到追捧。
据了解,已有不少基金经理,就上市市值介乎730多亿至1400多亿元、公众流通量最少也达159亿元的中银香港是否应纳入为大摩指数成分股,提出意见,而大摩也留意中银香港的个案。按照大摩指数的分类,中银香港有可能被纳入大摩香港指数或大摩中国指数。
虽然中银香港仍在招股中,但大摩指数有一项提早纳入机制,若一些大型新股上市后公众流通量市值,占相关股市总公众流通量市值不少于2.5%,即有资格提早纳入为成分股,最快可在有关股份上市后十个交易日实行。
至于恒指成分股的更改日期则比较严格,除了特别例子(例如有成分股撤销在港上市地位),恒指服务公司只会在每季定期检讨时作更改,一般也要求成分股上市满24个月。
不过,近年也有不少上市不足24个月走势即成为恒指成分股的例子,像去年5月公布会加入恒指成分股的联通及地铁,当时上市才分别11个月及7个月,被剔出的第一太平及数码通也没有撤销在港上市地位,当时恒指服务公司的解释,是为了使恒指更能反映股市整体表现。
恒指成分股下一次检讨将在8月,届时中银香港仍不足一个月,未必被纳入,但在再后两次(即11月、明年2月及5月)被纳入的机会却大增。现时占比重最小的数只地产股,包括希慎、恒隆集团及信置,甚至是同属金融类的东亚,均有机会被剔出,而曾经是恒指“新贵热门”的港交所,因与中银香港同属金融类别,短期内成为成分股的机会相对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