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有本叫做《格调》的书挺畅销,在书中作者自负地宣称:“一张口,我就能了解你。”可那是在美国。要是放到这边,作者一定不敢这么武断。因为各阶层收入构成实在太复杂,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基尼系数都遇上了“测不准原理”;而最近在北京、上海、广州进行的调查中,三大城市的居民甚至对有多少收入算“富人”都没拿出个一致的看法,更别提怎么判断谁是富人了。
不过,如果《格调》的作者能受现在沸沸扬扬的“十大富豪”不纳个人所得税事件的启发,来个“脑筋急转弯”,说不定还可以保持他的自负:看你逃什么税,我就知道你是哪种人。
比方说,笔者身居的北京市,眼下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给自行车换牌上税的工作。税款不多,加上手续费一年不过4.5元;可是收缴率也只有40%多。就是说骑车人一半以上没有照章纳税。可以说,漏缴自行车税的,一定和888万的“宾利”车无缘。
再比方说,据报道,在存款中占有较大比重的少数富人交纳的个人所得税占总量不到10%。按我国的所得税9成以上来自“代扣代缴”的统计分析,偷漏个人所得税的也不大可能是那些收入以工资为主的工薪阶层,因为工资单上超过800元的部分,不用你申报,早已由单位替你尽到一个公民的光荣义务了。
所以可以肯定地说,偷漏自行车税的人群和偷漏个人所得税的人群之间,几乎不存在什么交集。那些在自行车税上能省就省的老百姓,在交纳个人所得税上可是从不含糊;而那些有本事在个人所得税上大做手脚的,又是用不着交纳自行车税的主儿。
不过,逃税主体虽不同,自行车税和个人所得税在征收上倒是有一个共同点:收缴率很低,也就是说偷漏率很高。这显然不是一个设计完好的税收体系应有的局面。
为了征收自行车税这种“芝麻绿豆税”,许多城市都要发动“人海战术”,但自行车税还是连年下滑。不知道多收上来的那点钱够不够人力开支和管理成本。我们当然理解税务部门这样加班加点地赔本赚吆喝,也是为了加强公民的纳税意识。但纳税意识不是什么超越于制度设计之上的圣人情怀。只要存在可操作的空间,纳税人的经济人本性就决定了即使他不逃自行车税,也可能琢磨着逃点什么别的税。
经历了一年年征收自行车税的尴尬后,税务部门是不是开始算一算征税的成本和收益之间的账呢?广州市地方税务局的一项信息表明,自去年该市地税局对13类重点纳税人和11类高收入行业进行个人所得税重点监控以来,个人所得税收入得以大幅度增长。这个结果很好理解。凭着常识我们也知道,重点监控为数不多的年收入在若干万以上的富者,总比漫无目的的到存车棚里挨个检查车牌花费的工夫要小些,收到的实效也会更大。
何况,许多人不缴自行车税的理由,不在于自行车税本身,疙瘩还在个人所得税上。要抓,也得先抓牛鼻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