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待发行公司的数量与结构变数较小。去年已过发审会待发行的公司数量已经不少,在核准制条件下,今年还会有大量的公司通过核准,因为在核准制下,符合发行上市条件的公司发审会没有理由不予核准。由于新股发行对市场压力相对较小,没有二级市场价作参考,因此,通过发审会的公司在结构上将还将延续去年新股比例较大,增发、配股公司比例较小的结构。
第二、新股发行不会停止,但管理层会考虑市场的承受力。这是因为:(1)如果为使二级市场有起色而停止发行新股,那么新股的发行将成为股市的一个新的不确定因素;(2)管理层也认为应妥善处理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关系。新任证监会主席尚福林1月24日在全国证券期货监管会议强调要坚持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市场的承受程度的统一。(3)从长远来看,我国股票市场的发行空间巨大。从与发达国家的一系列比例指标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证券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一是中国经济证券化比率。1998年,美国有价证券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19;日本有价证券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18;中国有价证券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仅为0.44。在发达国家,股票市值与GDP的比率通常在1以上。1999年,美国的市价总值达到GDP的237%,韩国是36%,台湾是29%,而中国仅为25%。98年到2001年,我国股市扩容较快,股市市值约占到GDP的50%,但扣除2/3的不流通部分,其实只占GDP的17%。二是直接融资在总融资中的比例。1999年,贷款融资占企业外源融资比例仍高达89.89%,股票、债券融资占企业外源融资比例分别为9.11%和1%。到2002年中国直接融资的占比约为15%,其余85%的比例还是银行贷款。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外源融资中,只有20%左右是贷款融资,80%左右是证券融资,在这80%的证券融资中,又以债券融资为主,占证券市场融资的70%左右,且有不断升高的趋势。因此,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企业融资渠道逐步拓宽、融资结构趋于优化,我国的上市公司还会不断增加。
第三、可能尝试打包发行。打包发行是在我国股票发行方式市场化得到一定程度推进,在企业内在约束机制还未有效建立起来,市场还不够成熟的条件下,调节发行节奏的一种变通作法。打包发行可能的做法是,将待发行的多家中小企业打包同时发行,例如,短期内发7、8家小型企业股票。打包发行客观上会加快发行上市的节奏,一定程度上解决通道堵塞问题,同时也增加了投资者投资股票的选择范围。但是这一措施无疑会增加新股供应,加大股票市场扩容的压力。由于多家券商承销的股票同时上市,市场各方会对各只股票的发行方案进行比较,因此,它是市场对券商的价值评估能力、发行方案的设计水平、营销能力的检阅,将对各方面能力不足的券商构成严峻的挑战。
第四、逐步创造向市场化的发行方式过渡的制度和市场条件。在发行方式市场化以前,一些制度、市场主体、市场环境方面的问题必须加以解决,这是推进市场化的基础,笔者预计,2003年在这些方面将会有所进展。
搜狗(www.sogou.com)搜索:"焦点话题((1A0001))[[1A0001]]{{广发证券}}",共找到
0
个相关网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