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寒人——从供给和需求面分析大豆
http://business.sohu.com/
|
[ 肖锋波 ] 来源:[ 和讯网 ] 机构:[ 一德期货 ]
|
近期大连大豆市场比较平静,期价窄幅整理,但接近现货月的5月合约持仓仍居高不下,而多方并未表现出弃盘迹象,转基因条例的公布,为市场增加了看多气氛;新黄大豆1号合约的推出,似乎更坚定了多头看涨的信念。有些人认为大豆将走出7年的熊市,但笔者认为,大豆利空因素仍然存在,上涨仍属于反弹性质,短期仍不能走出熊市,理由如下:
一、 供给
1. 世界大豆产量逐年增加
从USDA公布世界大豆产量报告可以看出,全球大豆产量从1989年开始逐步增加,
近几年总产量连创记录,美国农业部在3月份的预测报告中,预测世界大豆产量为1.84亿吨,上年度为1.74亿吨,增长0.1亿吨,增幅为5.4%,对巴西大豆的产量预测再次增加100万吨,达到4350万吨,从这种趋势我们可以看出,在未来几年里,南美大豆产量将超过美国大豆产量,即使后期美国大豆产量增加速度减缓或减少,但将被南美大豆产量增加所弥补;并且巴西和阿根廷仍有许多可开发的土地,农业是其国家支柱产业,政府对农业政策调整,降低贷款利率,大豆出口税率的免除,鼓励大豆出口创汇等等措施,使南美大豆产量在近几年仍将创记录。从中国来看,由于转基因大豆条例即将实施,意在保护农民利益,将使国内大豆种植面积增加,所以可以肯定,如果天气风调雨顺,以后世界大豆产量仍将逐年增加。
2. 美国农业新法案短期难以出台,大豆种植面积不会显著减少
市场期望的农业法案至今仍无消息,虽然美国参众两院周二就新农业法案再次进行讨
论,除了对农作物和奶制品总额达成一致外,一些主要问题都没有解决,其中包括农民最关心的农作物贷款问题,众议院的方案是降到4.92美圆/蒲式耳,但参议院的方案是降到5.20美圆/蒲式耳,这些问题都要等到国会休假后的4月9日再讨论,许多分析人认为大豆最终通过的大豆贷款有可能为5.00美圆/蒲式耳,对大豆种植面积影响将不是非常大,并且即使新的农业法案出台,使大豆种植面积减少,但单产仍将持续增加,大豆总产量将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3. 国内大豆短期不会短缺
根据农业部信息中心所制作的大豆年度平衡表和月度平衡表分析,2001/2002年度大豆
产量是1500万吨,结转库存达到500万吨,这样使得2001/2002年度期初供给量十分充足,达到2000万吨。 2001年10月-2002年1月期间,4个月已累计进口大豆334万吨,同比增加了88万吨,2-3月份我国约从美国进口170万吨大豆,这样从2001年10月至2002年3月大豆进口量就可达到500万吨左右,2001/2002年度的大豆供给量在3月底已经达到2500万吨,在4-9月份里只需再进口360万吨左右的大豆就可基本达到供求平衡了。按我国大豆的月需求量220-250万吨左右计算,2001年10月至2002年3月的大豆消费量大约为1450万吨,也就是说4月份的剩余供给大约为1050万吨,如果考虑其中大约有500万吨大豆不能成为即期有效供给(企业库存、农民自留等),那么仍然还有550万吨大豆可以成为有效供给,因此4月份我国大豆的供给是比较充足的。
4.“厄尔尼诺”不一定会威及农业
前期市场不断讨论“厄尔尼诺”现象对农业的影响,但许多气象专家预测2002年夏天的天气是良性模式。REFCO公司的分析师Rich Feltes认为,美国中西部已经经过了四个连续炎热的夏天,今年夏天气温将可能恢复正常,北美的天气持续正常,并且美国中西部主要产区的土壤湿度仍比较理想,足以满足春季的播种,一些地区可以抵挡夏季后期的威胁。所以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不一定会对大豆造成很大影响。
二、 需求
1.在短时期内,大豆食用需求不会大幅增长
大豆食用需求主要体现在对豆制品的需求,虽然近几年人们对豆制品的需求逐渐在增
长,世界人口的增加也会使大豆需求增加,但食用大豆的需求增长毕竟是个缓慢的过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基本生活需求的支出将不断下降,而对于食用豆制品的需求也可能下降,后续其他谷物替代制品的不断出现,也将减少大豆食用需求,所以在相当时间里,食用大豆的需求不增加很快。
2.国内豆油配额的发放,减少大豆需求
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后,承诺豆油配额为215.8万吨,而最后确定豆油配额为250
万吨。从目前市场反馈的信息来看,国内企业对进口豆油的需求要比预期的要大,国内外豆油的差价使部分油厂直接进口豆油,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大豆的需求,而国外豆油进口不断增加,已经使国内豆油价格下跌50-100元/吨,压榨的利润下降,使国内一些大豆加工采购大豆积极性明显减弱,另外其他植物油,如棕榈油,菜籽油等外国油的进口,也将影响大豆的需求。从全球的植物油需求角度来看,印度食用油进口正潜在下降,前期由于棕榈油价格不断上涨,导致马来西亚棕榈油产量开始大量增加,这些因素将对大豆需求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2002年豆油在油类消费市场所占的市场分额不会超过32-35%,而其他植物油供给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豆油需求量,况且全球豆油库存充足,全球油菜籽油产量在2002年的产量可能增加,这可能还使大豆的需求下降。
总之,在众多利多的因素的后面,还有许多利空的因素不断增加,我们在分析影响大豆因素同时,要从正反两面去分析,在大豆供给大于需求的前提下,大豆的上涨只能以反弹来看待,而下跌恰恰是理性的回归。
|
2002年3月21日14:12 |
内容相关文章 |
|
作者相关文章 |
|
|
|
品种档案 |
|
最新资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