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近期的三大证券报,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到政策期望与市场行为的背离。
总体上看,政策面明显期望市场能够保持稳定趋势,这一点从上周五的三大报同时以记者观察的方式进行辟谣称国有股减持不会在短期内重新启动,到上周六各路经济学家纷纷出面表示看好经济增长以安抚民心,到本周一上证报与国家信息中心推出首份"中国上市公司白皮书",总体上认为中国上市公司赢利能力、经营状况要好于全国工业企业,有一定投资价值,并指出上市公司是推动GDP增长的重要力量,从而企图重塑股民对上市公司的信心。所有这些都表明,管理层希望市场能平稳发展。
在具体的政策导向上,我们也清楚到看到管理层的意图,即希望市场热点能够集中到绩优股等主流板块上,不希望看到市场疯炒垃圾股,这一政策导向,我们从近期证监会不顾市场大跌而连续对上市公司或有关责任人开的罚单中看的清清楚楚。继对银广夏(相关,行情)给予暂停上市的处罚后,证监会又对桂林集琦(相关,行情)及大信会计师事务所、ST鑫光(相关,行情)及嘉信达会计师事务所、博瑞传播(相关,行情)及四川华信会计师事务所,以及浙江证券有关人员给予严厉处罚。在市场如此脆弱之际,证监会仍加强监管,表明其整顿市场的决心之大,以及企图纠正市场不良投资行为的良苦用心。
但从市场行为看,市场行为似乎总是和管理层的意图不甚协调。是投资者不明白管理层的良苦用心,还是投资者有意与之作对?为何管理层希望稳定,大盘偏偏阴跌不止?为何管理层希望加强投资绩优股,而市场偏对垃圾股感兴趣。我想这其中肯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投资者不傻,政策归政策,市场却是现实的。什么是绩优?什么是垃圾?不久以前的银广夏、东方电子、蓝田股份(相关,行情)不都是超级大蓝筹吗?不久以前白猫股份(相关,行情)、商业网点(相关,行情)不都是垃圾中的垃圾吗?稍远一些的琼民源不是变为现在的中关村(相关,行情)吗?
我们的政策一方面在表面上希望市场能理性,但另一方面在实质方面又在制造众多的非理性案例,因此,我们不可能培育真正理性的市场,但愿此次能够例外。
但是我们的愿望可能再次落空,换言之,上周五启动的所谓科技股行情可能并不能持久,相反,被打下的垃圾股可能又面临着下一次新的崛起机会。让我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