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学家Robert Kuttner在《商业周刊》发表文章指出,从历史走势看来,目前的美国股市的价格仍然是偏高的,并且公司赢利的增长也不可能追上快速上涨的股票价格。这就意味着在未来的十年里,美国股票市场将表现平平,对各经济领域的影响巨大。
尽管科技股泡沫已经破裂,目前的市盈率仍然是个天文数字,标准普尔500指数成分股的平均市盈率预测值是22倍,而按其目前的赢利状况计算则是60倍,大大高出历史平均的14倍水平。安然事件爆发后,市场更清楚地看到,公司的赢利都或多或少地被夸大了。
近20年来,股票价格已经把公司赢利和经济增长远远抛在后面。在上一个牛市行情中,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涨了两倍多,而同期的GDP仅增长了30%,公司赢利也不过增加了60%;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股票市场已经跑在了经济增长的前面。这显然难以持续。
美国股市自1982年起,每年经通货膨胀调整后的股票收益已达12%,而历史平均水平仅为7%。上市公司的年收益一连几年甚至几十年超出7%是可能的,但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耶鲁大学经济学家Robert J.Shiller指出,股票价格的表现长期差于经济运行同样是可能的。在1966年1月到1986年1月期间,股票投资者的平均年收益率仅为1.9%。
据美国经济及政策研究中心经济学家Dean Baker计算,美国公司赢利的增长速度必须两倍于GDP增长率,才能保证市盈率保持在目前的水平。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家Peter A. Diamond发现,股票价格在未来的十年将不得不下降。
如果在经济复苏的时候股市相对低迷,其后果是什么呢?刚刚入市的人们肯定会失望。而固定收益投资者可能会把他们一点点的收益投向可预见的未来。大部分美国人不会持有大量的股票。甚至那些在上世纪80和90年代赚了一大笔的老手也不得不在他们退休时接受低回报这一现实。
正如上世纪90年代牛市拉动消费的“财富效应”,低迷的股市也可能在近10年抑制消费。此外,熊市还会使美国难以保持海外资本继续源源流入。
养老保险和人寿保险公司预计的7%的正常年收益率也将大受影响。如果收益降到基线以下,固定收益养老保险计划必然无法履行对客户的承诺。上世纪90年代市场走强,使不少公司得以从养老基金里提出少钱。日前出台的“刺激”法案中的一个条款赋予了公司在养老基金上大赚一笔更大的自由。而在一个不大景气的市场里,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将因此缩减。
那些在20世纪90年代牛市中尝了不少甜头的大学、基金会和其它非盈利组织要作好准备受挫了。基金会的赠款将大幅削减,大学的学费也将不断攀升。疲软的市场还将使会削弱股票期权的吸引力,薪酬的差异将由公司填补,这方面的费用必然会引致收益的减少。(编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