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对最终结果所承担的责任大不相同,上述包括财务报表在内的四个关于华青轮胎销售收入的版本,其结果的公信力也强弱不一。华青轮胎财务人员和汪海所提供的数据版本出于个人之口,不足以取信。关键问题在于双星向行业协会所提供的数据是否属实。
为辨别其真假,《新财经》记者采访了青岛双星(相关,行情)董事会秘书郭维顺。郭对行业协会排行所披露数据与年报数据不符的解释是,因为华青轮胎的下属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分别设立了子公司,在生产部门向销售部门出售产品时,先行计算销售数额,然后销售部门再面向市场时,再度计算了一遍销售数字,如此在华青这边统计出来的销售数字,实际上是一个重复计算的数字。而在青岛双星年终合并报表时,对重复部分进行了抵消,如此两个数字势必出现较大的差异。郭维顺辩解道,这种做法在某些知名企业中同样存在。
针对这份排行榜的真实情况,《新财经》记者也联系到了中国橡胶协会的有关负责人。该负责人坦言,“这一份排名不一定准确,但比较准确。在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企业上报数据有误之前,就只能认定它是准确的。”由此看来,企业上报数据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企业负责任的程度。与华青轮胎相对照,该排行榜上另外两家入围十强的上市公司——上海轮胎和贵州轮胎所提供的数据,显然真实得多。排行显示,上海轮胎销售收入21.29亿元,排名第4;贵州轮胎销售收入15.50亿元,排名第8。
上海轮胎2002年度报表显示,其主营业务收入为33.8亿。对排行数据低于年报数据,上海轮胎董秘王玲女士对《新财经》记者解释说,上报行业协会的数据是根据轮胎生产部门汇总统计出来的,并没有经过严格的财务审核。上海轮胎主营业务收入33.8亿,但33.8亿的收入包括了轮胎、制皂、电池等业务。“33.8亿的收入扣除制皂、电池等业务,轮胎业务收入也就21亿左右。”而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年报显示,公司生产轮胎273.62万套,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47亿元——这与其上报橡胶协会的数据一致。“我们不是很重视(排名),最重要的是看自己做得怎么样。”其董秘李尚武对《新财经》记者说。
一位会计师就此指出,华青轮胎作为一个独立法人企业在其内部计算销售收入时,就应该将重复计算的部分相互抵消,而不必等到青岛双星来抵消。否则,华青轮胎所谓的排名,还有什么公信可言?
这样看来,华青轮胎给行业协会提供的第一个版本的数据并非真实数据。对于年报数据的真实性,郭维顺表示:“我们的报表是经过会计师签字通过,如果数据有假的话,你应该去找他们。”
青岛双星2002年报是由湖北大信会计师事务有限公司提供的审计服务,该事务所出具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新财经》记者辗转联系到了该报表签字注册会计师胡咏华。胡咏华告诉记者,“双星华青近两年效益不错,今年有所下滑,但应该没那么多(中国橡胶协会数据)。”至于报表数据与中国橡胶协会数据的不一致这一问题,胡咏华解释说在做合并报表时有一定难度,行业协会的数据可能是没有进行合并抵消的结果。对于2002年度报表的真实性,胡咏华称可以完全地负起责任。“青岛双星我们也是第一次做,所以,我们特别谨慎,我们一共去了8个人,做了50天。”胡咏华告诉记者,“我们也很怕出事!”
根据上述当事人提供的说法看来,青岛双星这场扑朔迷离的业绩秀的根源不在其年报,更多的在于其商业战术上的安排。“协会的数据更多考虑宣传的需要”。对此,董事会秘书郭维顺也未讳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