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是成功企业家的本能。任正非的《华为的冬天》预言了华为面临的困境,正是在这种忧患意识的提醒下,华为出售了安圣电器,进军海外市场,为过冬准备好了“棉衣”。那么,对于国产手机厂商来说,2002年这个收获的“秋天”过后,会迎来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呢?国产手机三大喜
2002年对于国产手机来说,可以称为一个收获的秋天。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半年全国生产手机4804万部,同比增加31.5%;销售量达到4516万部,同比增长28%;产销率达到94%。另据信息产业部统计,截止2002年8月底,我国累计生产手机6400万部,累计销售手机6359万部,而2001年全年才达到4384.00万部;国产手机厂家生产手机1248.7万部,销售手机1215.9万部,而2001年全年才526万部。业界人士分析,国产手机的崛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以手机为主要业务的上市公司取得了良好成绩。如波导手机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22.03亿元、主营业务利润3.58亿元、净利润5.63亿元,分别比去年增长79.18%、35.43%和102.15%,上半年销售大约170万台;中科健(相关,行情)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51%,净利润也增长106%,达到3204万元。其他一些非A股上市公司的厂商如首信等经营形势也非常好。
许多转型的家电厂商也取得良好成绩,手机利润开始占业务较大比重。最突出的是TCL通讯(相关,行情),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幅达到379%,实现净利润1.13亿元,每股收益实现0.60元,估计实现销售手机180万台左右。2002年上半年康佳实现盈利2420万元,同比增长15.3%。其中,手机销售60万台左右,创造盈利2245万元,占公司净利润的92.77%。ST厦新(相关,行情)因为A系列手机业务的大幅增长而扭亏,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66%,实现8541万元的净利润,其中手机产品占主营业务收入的74.3%,销售手机45万台。
从事系统设备的厂商在手机领域也取得突破。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的龙头中兴通讯(相关,行情)没有详细披露其手机销售情况,但据了解,以前一直亏损的中兴手机2002年中期也开始盈利。从事代工生产移动通信系统设备的东方通信(相关,行情)今年上半年在手机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不仅合资(合并报表)的手机公司取得较好成绩,而且“东信”牌手机也取得了很大突破,销售量是2001年的3倍,大约在50万台左右,推出了6款新手机。其手机业务在公司业务构成中的比重将逐步加大。国产手机四大忧
然而,就在一片叫好声中,有业内人士冷静地指出,手机产业的繁荣背后,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风险,市场需求、技术研发、产量规模等将成为国产手机的软肋。平安证券分析师卢涛认为,国产手机厂商仍然面临着四大挑战。
首先是需求不足。卢涛认为,2003年国内手机需求量基本能与今年持平,但市场需求不会出现很大的增长。国产手机还将顺势提升市场占有率,目前是18%左右,可能上升到25%以上;但2003年下半年市场将出现饱和,矛盾开始突出。
其次,研发能力薄弱或缺少技术储备将进一步制约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使国内企业呈现一定劣势,国内企业只能是跟随者,始终是帮别人打工,利润的大部分都是别人的;另一方面,大部分国内厂商其核心技术是向国外购买,国内厂商扮演着组装的角色,导致现有技术的不成熟。公司往往扮演一个组装厂的角色,这种模式短期内可能带来丰厚的利润,但是长期发展能力堪忧。
再者,由于手机行业的进入者越来越多,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价格大战已经出现,手机价格跳水厉害,而且降价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
国际手机巨头将其生产基地设在国内,也将挑战国产手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如诺基亚在北京设立的星网工业园、摩托罗拉的天津工业园以及爱立信的南京生产基地等。这些巨头的生产基地周围都汇集了诸多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形成一个产业链,更容易体现规模效应。在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再的情况下,缺少核心技术以及规模优势的国产手机又将面临一个严酷的局面。
业界人士认为,整体来看,手机行业已经接近行业高峰状态。当然,随着国际手机巨头纷纷在国内设立生产基地,我国作为世界手机生产中心的趋势不变。不过“分久必合”,任何一个行业经过市场竞争后,产业优势都会向强势企业靠拢,形成相对垄断的局面。目前这种山头林立的局面相信不久将会改观,行业内公司将出现分化——联想收购ST厦华(相关,行情)的手机业务可能只是刚刚拉开手机产业整合的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