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注事件接二连三,营销专家提出警告:
中国队出线掀起的足球热,令“米卢”二字的商业价值凸显,不少企业哄抢“米卢”商标,米卢本人也已加入争抢行列。不过,有专家泼冷水:米卢成名时间短,而且仍在役,投资“米卢”商标潜在风险极大。
已获米卢本人授权
能够得到如此众多中国商人的厚爱,或许米卢也始料不及。哄抢“米卢”,成了近一段时间商界吸引眼球的“活闹剧”。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江苏常熟意通化纤公司的陈建云证实,他本月将去北京与米卢再见面。据这个以“第三者”的身份出现的“米卢”商标抢注者自称,他已成功地获得米卢本人的授权,成为“有权注册‘米卢’商标的中国第一人”。所以,此次见面极有可能达成实质性协议。
事情由最初的四川企业主抢注“米卢”商标,发展到了米卢自己抢注“米卢”。
据悉,4月中旬,针对四川企业主抢注中英文不同版本的“米卢”商标等消息,米卢委托一家知识产权代理公司,准备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提出申请,尽快将中文“米卢”作为商标进行注册。
但4月22日来自中新社的消息说,米卢已于当天将自己的肖像权、称谓权授予陈建云的意通化纤公司。
自今年3月30日,陈建云与米卢有过3次接触。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之后,米卢明确表态,答应将自己的肖像权、称谓权授予陈建云的公司,并把中国地区服装鞋帽类“米卢”商标的注册权转让给他。
据悉,今后,米卢在意通化纤公司将占10%的股份。至于到底花了多少转让费,则成了陈建云笑而不谈的商业秘密。
用“米卢”换4成股权
有观点认为,姑且不论这一新闻是否炒作,但综观整个事件,其中所隐含着的极大的商业风险,已经在此前两起类似的抢注中明显凸现。
“我们是为了永远记住历史功臣。”这似乎成了柴姓的成都某私营企业主注册中文版“米卢”的动机。据他说,一家人都是铁杆球迷。他要用一种方式让人们记住米卢,同时把米卢所具有的潜在价值转化成一种品牌、一种无形资产。于是,他萌发了将“米卢”注册为商标的念头。
事实上,这一念头早在去年11月就被这位企业主付诸行动。据柴先生提供的国家商标局转发的“商标受理通知书”显示,其申请注册“米卢”商标的商品类型包括服装、领带、围巾、足球鞋等10类。
柴的计划是,如果申请注册成功,将找一家有实力的企业,合作生产中高档服装和足球鞋等产品。他甚至期望:“我以‘米卢’品牌这个无形资产入股,至少可以占到30%至40%的股份。”
极具戏剧性的是,早在今年年初就申请注册“米卢”英文版商标的四川的张先生,却对中文“米卢”商标不感兴趣。
谁会抢到“米卢”?
商家抢注“米卢”商标是否合法?北京鼎力知识产权代理公司的毛晓东指出,商家抢注“米卢”商标极有可能通过。这样一来,即便是米卢本人,也无法申请了。这一说法与当事人之一的柴先生的观点如出一辙。
但国家商标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透露,虽然“米卢”不是其本名,但这个名字已为米卢本人和大众认同,“米卢”作为人名已经在先,法律上要保护这个“在先权利”。即使注册不会造成负面影响,也应先征得其本人的同意。
现在米卢已亲自介入了事件。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知识产权专家刘春田教授认为:“米卢将自己的中文名字申请注册的成功率应该是100%。”
尽管专家们的观点一致偏向米卢以及他所授权的陈建云的公司,但这个致命要素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米卢。当米卢将中文名字授权后,自然而然,其潜在风险也就转嫁到了陈建云身上。
专家说法:“米卢”的危险性
专家:关键在于名人效应持续时间
注册一个商标的程序是相当复杂并要耗费较长时间的,不管谁可以最后成为“米卢”的主人,都需要有一个投入与产出关系的权衡比较——“米卢”到底有多大的投资价值?
投资名人商标有无风险
米卢是中国足球队的主教练,他率领中国队冲出了亚洲,所以他成为了中国球迷力捧的大红人,也成了社会名人。注册这样一个名人商标肯定是有商业价值的,否则也不会有这么多人想方设法地去抢“米卢”了。那么投资名人商标有没有投资风险呢?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MBA中心副主任陈硕坚分析了几种情况:如果是名人自己注册自己的商标,那么没有什么风险——注册商标的费用只需2000元;如果是名人把自己的肖像权及称谓权转让给别人,而转让费不是现金而是股份的,是零成本——钱要等到将来赚到以后再付,也没什么风险;但转让费如果是以现金立刻支付的,便肯定有风险——风险的大小与现金的多少成正比。
名人商标含金量
选择投资名人商标,是商家出于对名人商标的名牌效应的预期,而是否值得投资就看这个效应时间的长短了。陈硕坚认为,名人商标的名牌效应持续时间的长短与名人成名的时间长短成正相关,成名时间越久,其商标的名牌效应的影响时间也就越长。他说,像“李宁”商标是做得比较成功的一个名人商标,李宁拿了许多体操的世界冠军,成名时间有10年左右,而且还是在退役后才注册“李宁”商标的,保守估计这个商标的名牌效应会有10年左右。反观米卢,成名时间很短,而且现在还是在役,如果在注册商标后其体育事业做砸了的话,就会大大影响其名牌效应的影响力。
确实,目前中国足球队是危险的,米卢也是危险的。因为能将成功的米卢捧为英雄的中国球迷,同样能将失败的米卢贬得一文不值。到那时,“米卢”这一商标还值几个钱呢?
“昙花一现”不值钱
如果把陈硕坚的“成名时间与名人商标效应正相关”的观点应用到其他一些抢注商标个案,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如西安某工贸公司老板李东方曾注册过“飞黄”商标,可是时至今日,“飞黄”仍然没有寻到“婆家”;还有前不久,在我国“神舟二号”太空船成功发射回收之后,李东方又注册了“神舟”商标。他希望将“神舟”商标拍出数十万元的价位,但至今无人问津。陈硕坚指出,投资这样的商标显然风险较大,因为“飞黄”与“神舟”两个商标虽然以“名人名事”为“载体”,但成名时间太短,而且之后很少人再去关注,所以找不到“婆家”也是很正常的。
另一件与体育有关的成功商标似乎也说明了长久深入人心的事情对商标影响力的重要作用。据了解,辽宁有一个防盗门品牌用的是“盼盼”这个商标,“盼盼”是90年在北京举行的亚运会吉祥物的名字,虽然亚运会早已结束,但能在中国举行却是中国人印象深刻的大事,借助这样的影响力,再加上该防盗门生产企业的努力,这个品牌已经在全国有相当的知名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