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万向集团营业收入突破百亿大关,达118亿元,利税10·47亿元,出口创汇2·8亿美元。30年间,万向集团也由最初的小农机厂发展成为规模庞大,收购、参股19家海外公司的大型企业集团,而演绎这个神话的就是有“常青树”之誉的民营企业家鲁冠球。
万向收购“师傅”
浙江行刚下飞机,在从杭州萧山机场到杭州市区的路上,一位浙江当地银行的干部,在得知记者的来意后,给记者讲述了20年前与鲁冠球的一面之缘:1982年前后,鲁冠球被邀请为浙江省的银行干部们讲课,当时因为生产万向节出口创汇,鲁冠球已经在浙江颇有名气,但大家却发现他提着一个过去常见的那种黑色公文袋,骑着自行车从几十公里外的萧山赶到杭州去讲课,讲完课又骑着自行车回萧山。
“当时与他一批成名的风云人物有很多,现在大部分都已经销声匿迹了。”这位银行人士说:“鲁冠球是个踏踏实实做事的人,不务虚名,埋头搞企业,所以现在是越做越大。”
对这个说法的最好注解是万向与昔日将之带入国际市场的“师傅”美国舍勒公司的故事: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万向的第一批3万套万向节就是通过美国舍勒公司进入美国市场,创下了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美国第一,这也使万向与舍勒结下了不解之缘;1987年,因为提出独家代理万向的产品遭到鲁冠球的断然拒绝,舍勒的老板一气之下决定和万向断绝业务关系,没有了舍勒在业务上“牵手"后的万向,日子一度非常难过,一年后,在万向度过最困难时期之后,舍勒的老板又回来了。因为他们在其他国家走了一圈以后,没有找到同万向一样价廉物美的产品,又与万向重新签订合同。这些年,万向集团蒸蒸日上,使受到冲击的舍勒每况愈下。2000年4月份,万向集团谈成了对这家1923年成立的世界上万向节专利最多企业的收购。当鲁冠球再一次和舍勒的老板握手时,舍勒感慨地说,“你是胜利者。"
三十年不败之谜
很多人讶异于万向连续三十多年来的稳健发展,纷纷前来打探“常青”的奥秘,鲁冠球无一例外地赠予两句话:“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鲁冠球小时家境贫困,初中未毕业即辍学回乡务农。第一次创业是办了一家米面加工厂,因被指斥为办地下黑工厂而遭关闭,机器被廉价拍卖,几乎使他倾家荡产。1969年,鲁冠球受宁围公社领导邀请,出掌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开始他的第二次创业。鲁冠球的第二次创业长达10年,靠作坊式生产,拾遗补缺,生产犁刀、铁耙、万向节、失蜡铸钢等五花八门的产品。他的这种“多角经营”,在一无足够资金、二无人才、三无管理经验的情况下,为他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
1980年至1989年,是鲁冠球“生产专业化、管理现代化”的成长阶段。在这阶段,鲁冠球曾用摆地摊的方式打开市场。他用自留地里的2万元苗木做抵押,承包了萧山公社宁围农机修配厂。企业经济效益年均增长达40%以上。
1990年至1999年是鲁冠球的第三个发展阶段,也是他称之为“企业集团化、经营国际化”的阶段。鲁冠球创建万向集团公司,开始向集团化发展;1993年,“万向钱潮”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1997年,万向集团生产的万向节正式敲开世界汽车业巨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大门,成为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配套产品。
1999年后,万向集团逐步向多元化拓展,通过战略投资与产业培育进一步集聚资源,包括在深圳成立万象投资,进行资本运作,收购承德露露等境内外上市公司的股权;控股万向硅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立万向财务有限公司;斥资2亿元组建万向研究院;与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合资在西部组建贵阳普天万向物流公司;收购浙江省远洋渔业集团公司股权并成为其第一大股东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