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交易所计划在本月中旬公布除牌机制补充咨询文件。这是7月底的“仙股事件”引起香港股市无限波澜,港交所面对了巨大压力之后,重新设计构思再度推出的除牌方略 11月6日,香港当地卫达证券公司就开始致电客户,表示由于生意额太少,会在12月5日自行结业。另外一家证券行太平洋明珠,则因资金不足遭证监会勒令停业。 虽有市场人士乐观地认为,该项经过多处修改放松文件的推出,对市场不会构成特别大的直接影响。但对于已受到冲击的众多“仙股”和股市之中的某些参与者来说,不管时间表如何,除牌机制总会逐步推行,这其实是一个影响现在市场生态环境的大变革,为市场带来的得失,要在未来才能够逐渐显现出来。 本报记者接触港交所查询得知,港交所有计划争取在本周五公布补充咨询文件,但因为咨询文件尚需等待证监会审阅,最后的公布日期还不能确定。 再次咨询全开放 虽然未有正式公布,但是接近港交所的人士已披露,本月港交所重新发出的除牌咨询文件C部分,篇幅会由原来的28页大幅增加1.5倍至73页,页数大增的原因是由于港交所对绝大部分咨询项目,无论是最低股价及绝对最低市值等等,全都不表示任何立场,终令咨询问答题目大增。例如除牌机制方面,首先咨询文件将会咨询各界是否有需要把股份除牌,其次是咨询用什么标准去除牌,包括股价等,最后咨询以股价来衡量之外,是否有其他方法。总之,最基本的立场都持开放态度,最终答案都可以是否定的。 港交所行政总裁邝其志早在2002企业管治研讨会上就透露,为了让除牌公司的股东有机会套现,新推出的咨询文件将考虑以下四种除牌后安排:其一,港交所设立第三板市场容纳除牌股份;其二,由其他机构设立场外市场;其三,强制控股股东回购所有公司股份;其四,强制公司清盘。 邝其志还补充说明,上述几个方案都是港交所由市场收集而来的意见,当中部分建议未必符合现行法例。 今年7月港交所首次推出除牌咨询文件时,只提出了除牌建议。至于除牌后股份将如何自处,港交所虽然事后解释因无权过问场外市场而没有提出这方面的意见,结果港交所还是遭市场猛烈抨击为不负责任。 场外市场作为除牌后股份公司的一个安身之所,港交所已广为市场所预期。不过,强制除牌公司的控股股东回购所有股份,以及强制除牌公司清盘这两招,则出乎香港股市参与者的普遍预计。 事实上,香港市场人士大都认为,强制控股股东回购所有股份绝不可行。因为香港奉行所谓的积极不干预的自由市场原则,在资本市场上的运作历来很少有行政力量干预。如果大股东硬说没有钱,如何才能要求大股东去回购所有股份? 至于强制除牌公司清盘,让各股东把公司资产拆骨分钱的方案,法律界人士也认为有技术困难。律师郑瑞泰就说,根据现行公司法,即使一名小股东若认为本身的利益受到大股东侵犯,也可循民事诉讼要求公司清盘。而港交所作为中介者,不属于控辩双方,照理无权直接要求除牌后公司清盘,这项要求清盘的权力似乎只是股东或债权人所拥有。 如果港交所想在这里面扮演更加积极的大角色,那就需要香港政府修改法例,在未来赋予监管机构此项权力。 除牌机制势在必行 虽然态度有所和缓,但是港交所推出除牌机制度决心并没有减少。引进除牌机制并非港交所一时的心血来潮之举,而是经过香港财经当局多次反复探讨后的共识。早在去年11月,港交所行政总裁邝其志就曾公开表示,为提升上市公司素质,港交所有意针对多次并股后股价又打回原形、缺乏实质业务的低价股实施强制合并甚至除牌。 一直以来对于香港证券市场的监管持保留态度的香港中文大学财务学讲座教授郎咸平,在接受本报记者关于此事的采访时也指出:“引入除牌机制的大方向应该可以被各界人士所接受。” 港交所再推出的除牌机制咨询文件,已开始与上市委员会成员讨论其中内容,假如上市委员会成员没有特别意见,港交所还需要把上市委员会成员的一般意见加入文件内,然后再把咨询文件送给证监会,证监会则会把咨询文件送给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参考。走完这个程序之后,才会向公众公布。 中小券商受池鱼之灾 香港股市成交长期不振,加上“低价股”事件的冲击,香港证券业可说是雪上加霜。 卫达证券由国民政府时期“南天王”陈济棠的兄长陈维周后人经营,该家族家产丰厚,不存在资金之虞,但仍毅然把卫达结业,可见其对于香港证券业经营环境的前途缺乏信心。除此之外,香港的太平洋明珠证券,也仅仅是因为欠缺100多万元现金头寸,导致未能符合证监会的有关规定而结业。 大福证券在香港股市属于较为活跃的华资证券公司,大福董事黄仲文就坦称,“仙股”事件肯定对许多小型证券行造成打击,预计2002年将有更多小经纪公司要倒闭收场。 香港证监会的统计数字显示,今年1-9月份,先后有16家证券交易商结业(去年全年为28家),加上证券顾问商号、商品交易商及商品顾问商号等,共有51家金融中介机构结业。另外,还有35家证券行等已通知证监会结业。这显示,香港证券行2002年的寒冬,比起2001年来说更为难过。 根据香港交易所的统计,今年上半年主板和创业板的成交额比去年同期下跌20%,而近月的每天平均成交额更从年初的70亿港元下跌至50亿。比起今年初乐观估计的每日成交90亿元少了足足一半。目前,香港仍然有74家独资经营和1家合伙经营的证券交易商。证监会估计,证券行之间的整合将会持续到明年。 有接近港交所人士吹风表示,推行除牌机制和剔除较弱小的券商,虽然带来了相当的压力,但本身不能说是一件坏事,因为一方面能够提高香港股市水准,另一方面也会给投资者带来更多和更完善的服务,以及更重要的投资安全。 对于中国股市来说,这些变革的矛盾同样存在,如何把握好提升市场质量以及保护各类市场参与者(而不仅仅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利益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项对证券管理部门管治能力和管理艺术的考验。事实上,即使是港交所本身也承认,真正推行除牌机制,还会有很多程序、很多功夫要做。而市场更预计,该机制真正实行,起码是明年下半年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