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月份进行的中国MBA联考是至今最难的一年。试卷难度大,报考的学生人数也最多,学费涨到了最高。同时,中国MBA教育开始遭到大面积的质疑与攻击。媒体有些负面报道,个别用人单位也拒绝给MBA开出高薪,就业形势变得严峻。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好不容易地考进了某大学的商学院,攻读MBA(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此前,我是97届本科毕业生,工作五年,有在新闻、金融等多个行业的工作经验。但我多半是做为一个专业人士(记者、研究员等)在独立工作,做为一个经营管理的分析、评论者(专栏写手)在一旁观看企业管理者的表演,并没有实质性的“管人”经验。——事实上,MBA毕业生也并非全部以CEO(企业的首席执行官)为自己的发展方向,他们当中有的会成为咨询师,有的会成为投资银行家,还有的人可能会设法谋个教职或从事培训工作。多数人一辈子可能都只是普通的职业经理人。眼下,社会舆论把MBA毕业生等同于CEO或准CEO,这很容易产生误会,一方面会对MBA期望过高,另一方面又会无端地指责它名不副实。
按我的理解,MBA是硕士学位之一,读MBA就是读研究生而已,大家没有必要给它扣上各种“帽子”。它以工商管理为专业方向,要求报考者有3年以上、正式的工作经验,在校接受全面的商科教育,通常会有大量的案例教学。重视应用胜过理论、实务高于学术,这是它有别于其它研究生专业的地方。我班上同学的平均工作经验超过5年,年龄基本都在26、27岁以上,本科时多数是读理工类专业,几乎都来自于真正的企业单位,有过一定的经营管理实践。——个别媒体指责“MBA低龄化”完全没有道理。
目前,在北京地区,每年MBA联考报考人数(约1万人)与招生人数(近2千人)都是研究生专业中最多的一个。有人惊呼,MBA太滥了。其实,在美国,每年获得MBA学位的人数亦是硕士毕业生总人数的五分之一以上。我国正儿八经的MBA毕业生存量还不算多,只是这两年在增量上涨得快了。
我读完MBA所需的学费、书本费约为五万多元,比普通的研究生贵了许多,但又比EMBA(高级管理人员的MBA项目)便宜许多。一方面,MBA的报考人数远远多于招生数;另一方面,部分MBA毕业生确实有机会获得比学费高得多的年薪收入。从这个意义上讲,MBA学费究竟贵不贵就因人而异、见仁见智了。
我自己认为读MBA有几大好处:学习经营管理的专业知识(拥有理论背景、掌握专业术语及相应的话语权力)、接受经营管理技能的培训(如领导才能、团队意识、写作、讲演等)、学会思维及分析的方法(如定量分析)等。同学们来自于不同行业、不同地域,各有专长,可以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人们总喜欢说,MBA学生好交际、讲关系,把同学当成未来可利用的商务资源。事实上,这种说法颇有夸大之处。象我大学毕业都已经五年半了,心中很清楚,以前的本科同学很难在工作上对我有“利用价值”,同学相交纯粹就是冲着友谊去的,并不功利。眼下,我们MBA同学都在学习与生活上相互帮助,但在工作方面,各自为政,并不搭界。因为大家都是阔别学校不少年头后重新走进课堂,年纪也都较大,所以有点新“老三届”的味道,同学们珍惜学习的机会,积极性与主动性都很高。
由于MBA学费贵,各家商学院都把师资力量向MBA教育倾斜,并且相对较为重视教学质量,拥有在我国高校中少见的“服务学生、追求学生满意度”的意识。MBA学生在某种意义上就象是商学院的“消费者——上帝”。师生关系既不同于本科(老师灌输为主),也不同于普通研究生(老师放羊,或把学生当成员工与廉价劳动力)。在案例教学中,老师发言比学生还少,学生参与度高,双方是某种互动关系。案例分析通常也不拥有唯一一个标准答案。老师们通常都说,师生间可以相互学习。在我就学的某大学商学院,不少老师都从事过多年的企业咨询工作(例如参与华为公司基本法的制定),应该说都较为了解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并非只是纸上谈兵,过于学院派、书生气。
我们第一学期开了6门必修课,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财务会计、管理经济学、商务英语、市场营销管理、运营管理等,18个课时。后三门课用的是国外翻译教材或原版教材。中外案例大约各占一半。我本科学的是经济类专业,从事的工作是证券投资分析,有些课没把我震住,但“运营管理”这门课真让我开了眼界,自认为获益不小。有些企业家没学过“运营管理”,照样管车间、抓生产。但要把功夫做到家,要少走弯路,要把管理结构化、制度化,还是需要学习专业知识,毕竟那是前人积累了很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结果。——我觉得读MBA值。
搜狐财经刊登此文并不代表搜狐财经赞同其观点,搜狐财经仅仅出于保证投资者知情权而刊登此文。
所有媒体及网站要转载,须经作者及本网站书面授权。请通过以下方式联系:
EMAIL: stock@sohu-inc.com
(搜狐财经征稿启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