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支架集采两周年复盘:降价只是第一步,提防“滥用”和“增值服务”的故事刚刚开始

原标题:冠脉支架集采两周年复盘:降价只是第一步,提防“滥用”和“增值服务”的故事刚刚开始

每经记者:林姿辰 许立波 每经编辑:张海妮

图片来源:摄图网-500831894

长13、18、23、29、33mm(毫米),宽2.5、2.75、3.0、3.5mm。

2020年底,这些比硬币大不了多少的心脏支架(又称“冠脉支架”),在国内高值耗材领域掀起一股龙卷风——代理商的层层油水和医院方面的灰色收入被卷走,竞标产品价格从万元“瘦身”到700元。

两年后的今天,骨科类人工关节、脊柱类集采接连跟上,更温和的规则离不开冠脉支架的首次探索,但公众对产品降价后好不好用、能不能在医院买到等顾虑依然没有改变,一些关于冠脉支架集采讨论的细枝末节,正在新标的的身上重演。

解决了高价问题后,更关键的问题浮现:患者是否真的需要那么多心脏支架?面对百元的国产支架产品,患者是否足够信任,如何建立、巩固这种信任?

集采认知来自手术:用了7个支架,实际花费不足3万

作为一名自媒体从业者,蕊娜每天都能从互联网看到最新的消息。但她对冠脉支架集采的认知,却是靠妈妈的冠心病推动,在短短半年内被动建立的。

据蕊娜自述,三年前,45岁的妈妈感到心脏不适,在镇上医院被诊断为心肌缺血,进行了简单输液后就没有再放到心上,直到三年后工友突发急性心肌梗塞差点去世,才敲醒了她心中的警钟。

县医院是蕊娜妈妈的第一站,在连续一个月心电图检查结果都比较“凶险”之后,医生给出疑似心肌梗塞的诊断。之后的心脏造影结果更是出乎蕊娜意料——妈妈心脏上有三根血管出现了钙化,堵塞程度高于80%,急需进行心脏支架手术。

网络上“心脏支架”信息纷杂,但给蕊娜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贵”。

有网友说,自己家人做过的心脏支架手术总共花费超过10万元,蕊娜的一位朋友则表示,自己的亲戚曾经做过单个心脏支架的手术,花费3万元。

蕊娜揣着6万多预算去了市医院,但直到看见妈妈从手术室走出来,“一颗心才放回了肚子里”。她粗粗算了下,两个支架加上14天的住院费用,妈妈首次看病的总费用不到一万六,7月二次手术放置5个支架扣除大病报销后花费约一万一,总费用不到3万元。

而在集采开展的前10年,一次心脏支架手术可能要花费10万元。

从这个角度说,蕊娜妈妈的心脏疾病在首次出现症状后3年才被正视虽然惊险,但能以一个心脏支架数百元的低价顺利完成手术,对于以蕊娜家庭为代表的收入单薄的家庭,却也是另外一种“幸运”——实际上,妈妈之所以在首次不适的3年后才做心脏支架手术,中间还在县级和更高级医院辗转,很大程度上就是对高昂的手术费用望而生畏。

“家里人没得这个病,真的第一次会被费用吓到。希望大家不要害怕,治病第一。”在妈妈的首次手术顺利完成,费用也尽数揭晓后,蕊娜在社交平台上如是写道。

蕊娜发布妈妈的经历后,很多网友加入了讨论。这些讨论背后是心脏支架集采后的真实案例,也是公众“喜忧参半”的复杂心情。

9月19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教授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电话采访。作为将支架技术最早引入国内的医生,胡大一近年来一直密切关注冠脉支架集采给产业、医生、患者三方带去的改变。

他告诉记者,“进口支架比国产的要好”是一种错误的刻板印象。“质量”是集采产品要闯的第一关,所有心脏支架都是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和监督制作完成的,并且国家医保局会对集采后心脏支架产品进行不定时抽检,以保证临床使用安全。

肖露在父亲做完冠脉支架手术后算了一笔账,放了一个进口支架的手术全程共花费3万左右,医保报销后仅自费1万多。实际上,冠脉支架是少数已基本实现进口替代的高值耗材,并且随着国内企业不断突破核心技术,凭借价格优势,国产支架已占据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并把雅培、美敦力等进口支架的售价也拉到了同一水平线。

根据2021年9月6日国家联采办披露的数据,2021年1月~8月,全国范围内集采中选支架用量比去年同期增长54%。而根据人民日报旗下的健康时报报道,今年前8个月,支架手术超去年全年。

“进口支架比国产好”是刻板印象,但滥用问题尚未解决

采访中,《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部分企业和医院可能会为患者提供其他没有被纳入集采的药物和服务,所以存在患者感觉“虽然心脏支架降价了、但费用没有减少”的情况。

例如,2021年初,在心脏支架集采落地之际未纳入集采的药物球囊使用量大幅上升(注:2021年9月,国家医保局已发文回应药物球囊使用量攀升,药物球囊目前已进入多地区集采名单)。而“精准放置支架”“血管内超声”等增值服务,也是集采后才开始出现。“这些服务在很多情况下是没有必要的。但作为患者,肯定觉得放到心脏上的东西越精准越好。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他们更容易或更愿意接受增值服务,听起来很符合自己利益。”胡大一表示。但他常想,集采后更多患者用得起心脏支架了,这是好事;被安装进人体内的支架,有多少是非必需的?

目前,国内医生判定患者需要装支架的标准是血管狭窄超过70%;对于病情稳定,甚至没有任何症状的血管狭窄患者,个别医生也会动员他们放支架以避免心肌梗死和猝死。

对于这种个别情况,就是胡大一反对多年的心脏支架“滥用”问题。他告诉记者,预防心肌梗死和猝死没有“灵丹妙药”,真正有效的措施是靠药物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重度狭窄超过70%,不放支架随时猝死”的说法不仅是颠倒黑白的伪科学,也不符合做医生的道德标准。

但遗憾的是,冠脉支架集采并没有改变业内对心脏支架的使用标准。未来,随着心脏支架的可及性提高,这种滥用的范围可能进一步扩大。

胡大一建议,日后医保可以加强术后监管,对不合理医疗行为建立问责机制。

图片来源:摄图网-500645580

支架不贵药价贵,患者对国产药品的信心仍待加强

对于冠心病,一个很常见的误区是,只要植入了冠脉支架,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病症,实现根治。但实际上,支架的作用主要是抢救心肌梗死或控制严重的心血管狭窄,属于“治标不治本”的手段。

业界对此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有病变的血管好比有淤泥的管道,安装了支架后仅仅是疏通了堵塞的管道,患者身体内的大环境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

因此,在植入冠脉支架后,必须要服用一定的药物来维持治疗效果,并且大多需要终生维持,比较常见的药物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替格瑞洛,降脂药如他汀类药物等。

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每个月的药物支出仍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记者采访的另一名患者家属汪琦透露,她的父亲在手术后需要服用六种药物,每个月开支在六百元以上;肖露的父亲每个月的药费也在小一千元左右。

此外,肖露还告诉记者,他父亲在植入冠脉支架后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以及未来每一年,都需要进行肝肾功能、心电图、血常规、肌酸激酶乃至于心脏彩超等检查,她在社交平台上挂出的一份缴费凭证显示,三个月一次的定期检查也需要花费近400元,“如果再加上心脏造影、彩超等大检查,一次也得差不多1000元。”

图片来源:受访者社交平台

但记者查询公开资料发现,实际上涉及的这几款药(包括阿司匹林、瑞舒伐他汀等)均已纳入医保。

两位患者家属都告诉记者,她们购买的药物大部分还是进口药,“国产肯定没问题的,但还是偏向于进口药,副作用低点,总觉得国产药不那么成熟”,这也导致她们购买药物时大部分都需要自费,支出更为高昂。

这意味着,通过集采或医保获得更大市场只是国内药械企业完成国产替代的第一步。未来,建立、巩固医生和患者的信任,借助产品质量让公众从心底接纳、认可国产品牌,是一个同样重要的命题。

每日经济新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