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湾区保险向未来|专访阳光农险广东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栾海涛:数字技术赋能有效解决农险理赔“最后一公里”问题

南方财经全媒体 见习记者李晶晶 广州报道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金融支农激励机制,扩大农村资产抵押担保融资范围,发展农业保险”。金融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活水,农业农村发展的强大后盾,在提振乡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尤其是在广东,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广东保险业在广东银保监局的指导之下,已成功摸索出保险业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模式,打造出保险业服务乡村振兴建设的“广东样本”。

据广东银保监局统计,十年来农业保险累计提供风险保障近7000亿元,近两年农险风险保障金额年均增速达到80%。农业保险种类方面,近年来广东已逐步形成“1+1+8”制度体系、“12+8+3+N”险种体系,在全省落地近200个特色农险品种,创新试点气象指数保险、生猪期货保险等数字保险,助力广大农户稳产保供,增加收入。

但是,数字农险的发展非一蹴而就。一些数字农险产品,包括创新试点的耕地地力保险等依然需要长久耕耘,持续创新。

阳光农险广东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栾海涛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以耕地地力保险等创新农险产品作为代表的数字保险在农业领域的创新应用,可以加快推动农业保险实现由保成本向保价格、保收入等的转型升级,实现由“传统保险产品供给”向“指数型保险产品供给”转变。但目前尚存在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的问题,缺乏行业内、行业间的数据共享平台,在这方面需要制度方面的持续改革才可以大范围推广。

栾海涛表示,广东保险业可以将农险保障范围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风险,进一步扩大至农业全产业链条的风险方向全面推进,全方位满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的全风险保障需求。

(阳光农险广东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栾海涛,受访者供图)

广东农险体系已基本覆盖地方支柱型优势农产品

南方财经:广东农险在发展过程中,目前已形成哪些特色优势产品和服务?

栾海涛:自两年前锚定农险高质量目标以来,广东保险业紧密围绕广东乡村振兴战略和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要求,在推动传统农业保险发展的基础上,持续完善“保防救赔”风险减量体系,抓住岭南农业产业特色,大力发展农险特色品种,已发展出一批全国首创的特色农险产品。

特色农险产品在原有生猪、奶牛、水稻、花生、马铃薯等常规险种基础上,增加开办了蔬菜、花卉苗木、肉鸭、蛋鸡等创新险种,并逐步实现了对省内主要优势农产品的全覆盖,形成了具有浓烈地方特色的农险保障体系。

针对水稻、生猪、蔬菜、岭南水果、家禽等重要地方农产品,广东保险业还创新引入了气象指数、价格指数等创新指数保险模式,落地气象指数保险、价格指数保险,探索“保险+期货”试点以及水稻完全成本保险、高标准农田综合保险等试点,防范自然灾害和市场变动双重风险,有效保障农户、农企综合权益,从而达到防灾减损、降本增效的效果。

南方财经:这些特色优势产品和服务,能够对农险高质量发展起到什么推动作用?在这方面,广东农险是否还有进一步的空间?

栾海涛:广东形成的具有岭南特色的农业保险体系,基本覆盖了地方支柱型优势农产品,已成为广东农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品的多样化和服务项目的高覆盖,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改进农村社会治理、保障农民经济收入、支撑农业再生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力量。

现今广东各地农业特色产业经济附加值高,保险需求旺盛。然而现有农业保险体系主要还是保物化成本为主,保障范围不够全面。为此,我认为广东农险保险下一步可以往“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两方面发展。

此外,随着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常规的农业保障方式已无法满足市场全方位的需求,行业应该打造覆盖范围更广的农业保险运行体系,将财政补贴与其他商业保险等纳入进来,增加农业保险的保障力度和保障范围,满足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化的保险保障需求。

数字技术赋能有效解决农险理赔“最后一公里”问题

南方财经:数字农险具备什么样的发展前景和发展优势?

栾海涛:数字化技术赋能农险产品,能够加快推进农险产品从保成本向保价格、保收入的转型升级,实现“传统保险产品供给”向“指数型保险产品供给”的转变。保险公司通过整合和利用多元化信息资源,可以为农险产品承保、减灾、理赔提供新的工具和模式,解决以往“去不到、赔不了”的难题,切实维护投保农户和农业生产组织的切身利益,有效提高其知情权和参与权。

我司在2022年升级使用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险一体化平台”,该平台在“3S”应用技术的基础上,以“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等技术手段为切入点,创新落地了“一农户、一产品、一保单”的业务操作模式,实现了产品配置化、模型化、周期化的快速开发管理,从而获得“农户+矢量+作物”的精准一体化农险数据,满足了精准承保和精准理赔的业务管控需求,实现“互联网+农业保险”的“一站式”保险服务。

南方财经:目前数字农险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亟待解决?

栾海涛:由于数字农险需要大量的数据积累来推动业务发展,为此保险公司需要进行长期的、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加之目前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缺乏行业内、行业间的数据共享平台,这些均对数字农险发展造成一定阻碍。

在此方面,我建议,建立农业保险数据共享平台,由政府明确农业面积、农产品价格等基础数据,在农业气象、农事管理、创新产品等方面进行数据信息共享,使农险理赔过程中的风险识别和理赔效率更为高效、便捷,推动农险高质量发展。

农险保障范围可以进一步扩大至农业全产业链条

南方财经:除了数字农险外,目前广东保险业还可以有哪些创新保险形态可以探索和尝试?

栾海涛:传统农业保险主要保障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风险,随着农险高质量发展的推进,我认为,农险保障的焦点可以从农业生产领域进一步扩展到农业全产业链领域。

比如,新型农业主体在既有的传统农业保险需求以外,也会对销售、融资、交易等领域风险保障有一定需求,这些是传统农业保险较少涉及的。在此方面,可以开展高标准农田、种植设施大棚、农业贷款保证保险等创新保险,全方位满足农业企业、农户的保障需求。

南方财经:设计开发这些新型保险品种,需要考虑什么样的实际难题?在这方面,您有什么样的发展建议?

栾海涛:由于广东特色农产品险种普遍呈现“小、散、杂”的特点,保险公司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可能需要耗费大量资源。为此建议保险公司在设计农业创新保险的时候,应要考虑农业产业的规模,避免研发后又难以形成规模的问题。

比如说,目前已经创新落地的耕地地力指数保险,作为对农业耕地保护的一种创新机制,耕地地力指数保险的试点有利于形成持续保护耕地的机制。但从保险角度来说,这与保险的损失补偿原则有点违背,这还需要保险公司从制度方面着手进行持续改革才可以大范围推广。

南方财经:类似的农业保险形态创新,对于广东保险业在农险“提质、扩面、增品”有什么长远意义?

栾海涛:农业保险在国家大力扶持下,已通过行业的共同努力得到了快速发展,就广东省来说,已实现了种、养保险常规标的品种保险全覆盖,在基本满足了农业发展需求的同时,进一步深入贯彻“提质、扩面、增品”要求则需要对行业提出更高要求。应继续发扬“敢想、敢尝鲜”的创新思路。紧跟岭南特色农业产业新经济增长点的发掘,提供及时的、多维度的、多选择的保险保障服务。

目前,我司按照农险政策要求,在农险保障深度、保障广度方面已做出积极开拓,不断健全完善以政策性农险为主,商业性农险为辅的产品体系。在推动农险“扩面、提标、增品”目标方面,我司已全力落实并加快油茶、高标准农田等创新农险的落实、推广,推进“农业保险+信贷+期货”等业务试点,以及“相互制”农险保障模式的创新发展,推动农险保障范围扩大至自然灾害、疫病、价格、产量、收入等方面,力争实现重点产业全覆盖和产业主要风险全覆盖的发展目标。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