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家办前线 | 坐拥百亿美元资产,“第三个儿子”才是李嘉诚财富传承秘密武器

香港首富李嘉诚,近期接连传来重大消息。

先是其长子李泽钜公开表态,李氏家族将在香港成立制度化的家族办公室,由多年同事及家族成员管理。

随后,李嘉诚手中的屈臣氏或重启上市,估值达上千亿。在IPO前夜,李嘉诚罕见地把部分股份转让给新加坡知名VC/PE淡马锡。

这两件事,看似独立,其实都指向了李嘉诚家族的财富传承。

在房地产下行周期,李嘉诚看重财富的稳定性。把淡马锡引入屈臣氏,实则看中了新加坡作为“全球资本避风港”的优势。加上屈臣氏的目标是辐射全球,有淡马锡相助,无疑能更好地调动新加坡境内资源。

2024年,李嘉诚以362亿美元蝉联“香港首富”宝座。而他早已完成家族财富传承计划,给国内外树立了典范。

01

全球商业版图

从一穷二白到富甲天下,李嘉诚纵横商界70年,打造出一个囊括诸多行业的万亿商业帝国。

年幼时,由于父亲早逝,李嘉诚为养活母亲和弟妹,先后在茶馆、舅舅的钟表公司、五金店打工。

虽然辛苦,李嘉诚也因此掌握了察言观色、为人处世等技巧,锻炼了口才与商业头脑。

尤其在五金店当推销员时,李嘉诚遇到一位客户,没有选择李嘉诚的铁皮桶,而是选择了同行推销的塑料桶,让他嗅到了塑料行业的巨大发展潜力,便果断跳槽到一家塑料公司。

1950年,李嘉诚22岁,决定不再做打工仔,拿着攒下的7000港币,加上向舅舅借来的50000港币,开办塑料厂,取名为“长江塑胶厂”。

长江塑胶厂当时的产品:塑胶花

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李嘉诚希望,长江塑胶厂的成长能像长江一样,积小成多,最终不可阻挡。

美好的寓意逐渐变成现实。1957年,李嘉诚了解到国外的塑胶花畅销欧美,就果断紧跟潮流推出自己的塑胶花,结果爆卖,其“塑料大王”的名号响彻香江。

同年,工厂更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暗示着李嘉诚的野心,已不只限于塑料。

果然在1958年,李嘉诚开始涉足香港地产业,并在危机中多次抄底,等到市场繁荣时再高价卖出,赚得盘满钵满。上世纪70年代初,他已拥有楼宇面积600余万平方英尺,是香港最大的发展商之一。

在房地产的助力下,长江实业在1972年上市,李嘉诚开始运用资本手段,频繁收购全球优质标的,迅速扩大商业版图。

其中,和记黄埔收购案,把李嘉诚的事业推向全新的高度。

1979年,李嘉诚从汇丰银行买下和记黄埔22.4%的股权,成为华资入主英资四大洋行第一人。当时的长江实业总资产6.93亿港元,和记黄埔总市价62亿港元,李嘉诚撬动了10倍杠杆,堪称“蛇吞象”,震惊了商界。

1981年,李嘉诚出任和记黄埔主席职位。值得注意的是,和记黄埔旗下有屈臣氏,李嘉诚也由此有了这个百年零售品牌。

李嘉诚对屈臣氏展开了一系列整改,不仅让其“起死回生”,还助推其突飞猛进,分店遍布全世界,巅峰期每年开店200家。

2014年,屈臣氏实现万家门店,2023年在全球28个市场开设超过16400家门店,已然是李嘉诚零售版图的关键一环。

目前,李嘉诚的商业触角遍及房地产、制造业、能源、交通、电信、零售、传媒、金融、教育等领域,坐拥资产逾万亿元的上市王国。

李嘉诚的成功,除了独到的商业眼光和投资策略,更因其永远不满足现有的成绩,即使步入晚年,依然想开创更大的基业。

02

李嘉诚的未雨绸缪

从创始人的企业管理思路,很容易看出其财富传承观念。

李嘉诚用一生打下江山,见证了时代的瞬息万变。在他看来,一家企业想要生存下去,光靠老板一个人是不行的。于是,他广纳人才,打破家族式的管理模式,组建了一支专业的现代化经营管理团队,协助他管理事业。

为了给下一代扫清接班障碍,在近90岁的高龄,李嘉诚对旗下公司进行世纪大重组。

2015年初,李嘉诚宣布,长江实业将与和记黄埔重组,另新成立两家新的香港上市公司,即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简称“长和”)、长江实业地产有限公司(简称“长地”)。

长和,将接手原长江实业集团及和记黄埔集团的所有非房地产业务。长地,则将合并两个集团的房地产业务。

而且,两家新公司不存在股权隶属关系,而是并列的兄弟关系。这相当于把地产业务从整个多元化集团分离出去,设起防火墙,以防地产业务遭遇系统性风险,波及集团的其他业务。

经过一系列剥离和重组,李嘉诚把公司的注册地都从香港迁至英属开曼群岛。

此前,李嘉诚曾明确表态,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永不迁册”。重组后,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确实没有迁册,注册地仍为香港。但这两家公司重组后,变成了长和的全资子公司,而新长和的注册地是开曼。

同时,李氏家族对和记黄埔由间接持股变为直接持股。失去了杠杆控股效应,李氏家族在长和、长地的持股比例只剩30.15%,对长和系的控制力至少下滑30%,仅换来7%的账面财富增值。

不算理想的交易结果背后,是李嘉诚对“财富安全性”的更深诉求。

一直以来,李嘉诚都致力于从房地产向多元化集团转型。毕竟抄底的机会有限,只有在全球范围内分散资产配置,才能穿越周期。

为此,李嘉诚制订了新的发展战略,长和、长地注册地在开曼,上市地在香港,主营地在亚太,营业地在全球,多元化、全球化发展,将风险降至最低。

例如,尽管和记黄埔在欧洲的资产回报率最低,在中国内地的资产回报率最高,李嘉诚却选择在欧洲配置最大比例的资产,在中国内地反之。

这或表明,相比逐利,李嘉诚更看重安全增长。

李氏家族两代人的商业环境相差甚远,李嘉诚未雨绸缪,极力铺设一条更适合接班人的接班之路。

某种程度上,李嘉诚的发迹受益于中国香港及内地市场所依赖的政商关系、人脉网络,而李泽钜、李泽楷从小出国留学,接受的是现代教育,更熟悉海外市场。

把资产转移到法制健全的欧美发达市场,也是给儿子留下发挥专业所长的最大空间,保障家业继续发扬光大。

我希望我的家人和我的商业在我故去之后,正常运转,得到良好的继承”。李嘉诚曾公开表态。

03

“第三个儿子”

豪门争财产,向来是公众的饭后谈资。但对豪门而言,内部自相残伤,伤筋又动骨。

李嘉诚显然不愿看到这些事发生在自家,为让两个儿子能做一辈子的兄弟,在公司层面给家族财富打好基底的同时,李嘉诚还提前分家。

2012年的长和股东会上,李嘉诚宣布退休计划,长子李泽钜继承父业,次子李泽楷创业走新路。

李嘉诚长子-李泽钜

按照他的安排,李泽钜将获得超过40%的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的股权,及加拿大最大的能源公司赫斯基35%股权,接掌长和系担任主席。李泽楷将得到父亲现金支持,来发展自己的事业,现金支持的金额“比你们知道的生意资产会数以倍计”,市场预计300亿以上。

这背后,是李嘉诚考量了两个儿子的各自优势。

李泽钜跟随李嘉诚在长和系工作逾30年,稳重老成,低调内敛,偏好合理稳定回报的投资,适合守业。

而李泽楷大胆叛逆,早就搬出李家大宅,敢拼敢闯,具有强烈的自主精神。1993年就成立了公司“盈科拓展”,2000年8月干脆辞任和记黄埔副主席及执行董事职务,彻底“单飞”。

为确保李泽钜对长和系的控制,退休计划公布两个月后,李嘉诚又把原本李泽楷持有的1/3家族信托权益,转让给李泽钜,让李泽钜持股量增至2/3,余下1/3由李嘉诚持有。

2019年,李嘉诚把个人名下合计133亿长和、长地的股份,全部转到了家族信托里,让家族信托几乎承载整个李氏帝国资产。

商业帝国给了李泽钜,但不代表所有收益都属于李泽钜。李氏家族信托才是长和系的终极持有公司,由信托受托人代表信托持有。而全部信托的酌情受益人,是李泽钜及其妻、其子女,和李泽楷。

也就是说,李嘉诚将继任和分产分开,把家族信托当成“第三个儿子”,让商业帝国正常运转,让家庭和睦相处,这就是李嘉诚的财富传承智慧。

近日,李泽钜宣布将正式制度化管理家族办公室,也是对财富的进一步保护。企业的百年长青离不开家族财富的顺利传承,李嘉诚的做法值得华人商业家族借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