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体人民何时能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积极财政政策通过财政管道加大抽取力度,被以减免税、财政补贴的方式馈赠给了外商、大型国有企业,变成它们的利润,以及公务员群体等特殊利益集团反常增长的福利。
金融、财政、土地、巨型国企四大吸取和配置要素资源的管道,直接深入中国社会最基层,这个社会生产的所有财富,几乎都在这四根水泵控制和管理之下,可谓一网打尽。而四根水泵的吸取能力之所以强大,则是因它是靠国家政权以强力加以保障的。在30多年的改革中,中国的分配结构按照政治“意愿”被不断深化,已经相当体制化……[我来说两句]
分配的硬伤 中国模式算成功吗?
一个国家收入分配长期恶化,这本身就说明它的经济模式是不成功的。房地产市场套利行为虽然给地方政府带来红利,但是没有帮助家庭收入增长。
灰色的财富 靠劳动致富者仅占三成
靠权力和资本寻租、灰色收入和从事采矿等资源性或垄断性行业是这些年财富集聚的主要途径。真正依靠勤劳致富的人不过占富豪中的30%。
权贵化的资本 桎梏改革
同利益集团的分化和相互竞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正常现象,也是市场体系发育成熟的一种标志。但值得警惕的,是以公权力为背景的特殊利益集团的出现和日益壮大。
两极化的收入 最大的经济结构问题
经济结构最突出的结构问题是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两极分化有逐渐加大的趋势,在国民收入分配中,资本所得不断上升,劳动所得不断下降,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都与此有关。
鼓励每个人主动积极参与产出,而非由政府鼓励花钱,应将扩内需改为扩内供,废除所有妨碍私营工业发展制度,使之增加效率。
在“被动”的财政收入萎缩之外,“主动”的大规模减税是成熟经济体在面对经济下行时,挽救经济的一个有效手段。
国民财富中居民所占的比重是逐渐下降的,国有大型企业长期不分红,有一些利润不当的被部门的职工所占有、所分配。
减收比增支更具有特殊意义:这不仅能减轻企业和民众本已沉重的税收负担,由此刺激民间消费和投资;还能减少政府对市场的行政干预,推动国内的财政运行机制模式向公共财政转变。
![]() |
收入差距扩大是中国内部失衡的最重要表现,是改革最大的成本,收入不平等也已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长久稳定的关键因素。 |
评论登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