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为什么要提出先行先试呢?“这个税改政策,上海向中央要了整整两年,现在终于等到了。”上海市政府一位厅局级官员如是说。 上海第三产业规模一直做不大,是困扰上海发展的大问题,自1999年服务业占比跨越50%之后,服务业在经济中占比一直在50%~60%之间徘徊,遇到了增长瓶颈。十二五规划纲要里面提出到2015年,上海的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要达到65%左右。上海市有关官员表示,如果包括增值税改革试点在内的税制改革推进顺利,服务业增加值占该市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65%左右。[详细] |
![]() |
放弃百亿元地税收入 上海得到了什么? 目前,增值税由国税统一征收,税收收入中75%为中央财政收入,25%为地方收入。营业税转为增值税后,地方税收势必减少。上海政府税收也将因税制改革而减少大约100亿元。而从长期来看,随着增值税试点领域的拓展,每年减少的税收会达到数百亿元。 |
![]() |
上海示范意义被指不大 或促分税制调整 税改本质是利益调整与分配,因此地方对此顾虑重重,担心税改后地方利益会否被中央拿了去。增值税作为中国第一大税种目前属国税,中央和地方分账为3:1;营业税属地方税,占地税40%以上。如果仅仅是营业税改增值税而没有分账比例的调整,那么地方财政蛋糕会缩水一大块。而上海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是一套班子,中央地方收入矛盾好协调,这种体制的特殊性也让其他地方觉得上海试点不具有借鉴意义。 |
上海雄心勃勃地建设国际金融中心 |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存大三疑问 |
|
![]() |
![]() | |
2012年1月3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提出力争到2015年基本确立上海的全球性人民币定价中心地位,到2020年,把上海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 |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可以说是老调重弹了。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变经济模式,推进经济转型的新发展阶段,上海出台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专项规划,其“全球性人民币中心”的提法,在老调中透露出不少新意。首先,明确了沪港定位不同的差别化发展道路;其次,在上海的4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中,一度让位于航运中心建设的金融中心建设,重新排上了第一位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否顺利建成,最终取决于中国经济能否平稳、可持续地高速增长。 |
![]() 土地和人口压力空前 土地换增长难以为继上海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影响上海下一步发展的因素归结为两个根本性问题:土地资源和人口。转型发展不是一句空口号,关键在于上海的土地资源没有了,人口压力在增大,上海对整个发展过程中的土地承载力和人口服务力的优势在丧失,因此引申出来的问题都要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解决。我们不可能再“用土地换增长”、“用土地换GDP”、“土地换制度”了。[详细] |
![]() 社科院预警:上海将面临中等收入陷阱2011年上海的经济增速只有8.2%,位于全国增速的倒数第二名。上海经济增速之所以放慢,与上海的服务业发展比重大、重化工业等不得不有所限制有关 。上海的服务业发展水平由于在全国已经最高,考虑到要加快经济转型,日益更多地依赖服务业,而不是重化工业,因此整个经济可能会陷入后中等收入陷阱。 为此,下一步京沪需要加快转型,避免单纯地发展服务业使得经济放慢。[详细] |
![]() 最早变老的上海 最先遭遇养老危机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我的养老金,也养不了我。中国老龄化最严重的上海,现在是三个在职人员供养两个退休人员,早已遇上“老龄社会危机时点”。如果照此发展,20年后,上海的户籍人口中,每个在职人员都得供养一个退休人员。即使是现在,每年养老金的巨额缺口,也已成为上海市本级财政的一个巨大负担。虽然各种改革方案正在陆续出台,却都无法根本解决问题。[详细] |
上海的觉醒:强势政府淡去 市场先生到来 从2002年开始,就有声音说上海“强势政府”正在转型,之后声音渐隆,原因就在于这种模式弊端日趋显现。简单地说上海“强势政府”的模式,是指政府乃发展城市经济的主体,对城市的各种资源直接进行配置,再通过现有资源吸收整合外资、民资,共同来经营城市。 返回2012年两会经济报道:白银时代 |
![]() |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