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城市大都有精彩纷呈的传说。没有到过成都的人,也都知道那里天府之国的美誉。杜甫曾有诗云:“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五代后蜀后主孟昶曾在成都遍植芙蓉,成都别称“蓉城”。蜀锦芙蓉,美不胜收。 进入新千年当改革从一个动词渐渐变成一个名词时,成都进行的土地改革实验意义逐渐凸显。2008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比2003年还在扩大,绝对差距达到了人均12000元。而这五年,成都作为我们国家少有的几个有千万人口以上的大都会城市,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却在缩小。 北京大学周其仁教授说:城乡统筹虽然只有四个字,却代表了国民经济的全局。成都的吸引力来自城乡统筹的全局意义。总结成都经验,对探索我国下一步土地制度改革意义重大。 |
![]() |
![]() |
第一步:提出三个集中 |
![]() |
第二阶段:城乡之间搞挂钩交易 | ![]() |
第三阶段,2008年以后开始研究土地权利的设计 |
![]() |
第四阶段,土地流转交易 |
![]() |
|
![]() |
|
![]() |
|
改革参照系 |
不依赖政策的改革 | |
![]() |
![]() | |
第一个参照系,是上世纪80年代早期的农村联产承包,把农地的耕作权还给了农民,基本解决农村常年解决不了的温饱问题。第二个参照系,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把农产品的销售权、卖粮权还给了农民,恢复了市场,根本废除了统购统销制,结束农副产品多少年供不应求的历史。第三个参照系,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城市居民中改革了住房制度,结束了单位福利分房体制,搞了房改房,也是还权于民,结果就创造出一个城市房地产产业,史无前例地改善了我国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也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提供了经济基础。 |
成都经验不单是将地方财政性资源向农村和农民倾斜,而且启动了土地制度和其他制度方面的改革,通过重新界定财产权利,使经济资源在城市化加速积聚和集中所带来的土地级差收入,在分配上更好地兼顾城乡人民的利益。要保护农民利益,最重要的就是确立农民的权利,其中特别包含财产的转让权。我们再不能把农民看作是被监护对象,要承认农民和城里人一样,同样关注自己的利益,同样能对环境的机会和风险做出理性反应。问题是他们要有权这么做。 |
成都模式:伸张个人权利约翰·奈斯比特是个未来学家,因1982年创作《大趋势》一书闻名于世。这本预言世界发展趋势的书曾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两年之久。从2000年开始,约翰·奈斯比特将目光投向中国,他与妻子在天津创立“奈斯比特中国研究所”。2011年他们出了一本新书,名字叫“中国大趋势:成都模式”。在奈斯比特眼中的“成都模式”指得是中国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奈斯比特主要从产权改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基层民主建设三个方面来阐述成都模式。 奈斯比特认为消除城乡差别,从根本上要建立“尊重个人权利”的价值观。成都模式的核心,就是基于对个人权利的尊重——成都改革的三大支柱“产权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基层民主”,无非都是以尊重个人权利特别是农民与农民工的权利为标志。 返回2012年两会经济报道:白银时代 |
![]() |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