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桶金
关于顾雏军第一桶金来自何方,一直都是个谜。顾自己的说法是,他1989年远赴英国,凭借自己的专利和技术,一去就当老板,攫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顾雏军自述当年经济状况是这样的:“当年我研究生毕业,一个月挣67块,后来涨到100块,每个月几乎花光。 我总计算着这个月如果有一个同学来,我还可以请客,而如果有两个同学来,我就要借钱了,但那种满不在乎钱的感觉实在不错。”
按照顾的这种说法,1988年从江苏工学院辞职后,他两手空空,没有积蓄。不过,联系喻志耀老师说过的“顾雏军最初的第一笔几万元钱是我给的”,他北上创业的原始资金或许找到了出处。
北京市工商局海淀分局的登记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点:顾雏军在北京注册成立的第一个公司——华瞾能源工程公司,注册资本仅为10万元。有8个发起人,顾个人出资7万,其余7人集资3万。
我们无法想象8个人蜷缩在一个40平方米的小房子内创业的顾雏军,也不能想象他在学校时不“接小项目挣笔钱”,或者帮人家办事没成一定让他还钱,他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
事实是,当年给顾雏军钱的那个厂曾想通过法律途径要账,后因为喻志耀是介绍人,两边都熟悉,官司便没打起来。可叹的是,后来那个厂也倒闭了。
1990年,顾雏军的华瞾能源工程公司在惠州设立分部——惠州华瞾空调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生产“小康”牌空调。这时,他找到了致富窍门。
一份当年华瞾集团的宣传资料宣称,1991年该公司共生产“小康”牌空调4.3万台,1992年预计达到6万台。1993和1994年的年检资料表明,当初的10万元,已被顾雏军滚为2000多万的总资产,这还只是账面上的数字。
马一太教授给本刊记者算了一笔账:“小康”牌空调成本只有几百元,销售价格为2000多元,一台空调的纯利就有1000元,被查封前“小康”空调共生产了三年,保守估计生产10万台左右,如此一来,纯利就有接近一个亿。
“那几年物资短缺,‘小康’空调曾经火了一把。”马一太说。
然而,生意正进行得“风风火火”时,顾雏军遭遇到了一场“挫折”:惠州市技术监督局多次对“小康”牌空调机抽验,均认定为不合格产品。
1993年7月,市技术监督局前往华瞾公司检查其整改落实情况时,发现华瞾公司并未按整改报告中提出的措施进行整改,仍照旧生产、销售。
于是,惠州市经委、市经济协作办公室和市技术监督局1993年7月20日联合发文,责令华瞾公司立即停产,彻底改造。但顾雏军等人仍不配合,无计可施的市技监局做出处罚决定:责令即日起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的897台空调机;处以该批产品总值三倍的罚款6002925元;对责任人张宏处以罚款10000元;同时没收生产工具、设备和原材料。
充满戏剧性的是,处罚决定书送达时,技术监督局发现华瞾公司已经擅自解封了被查封的897台空调机,395台不知去向……
愤怒中的顾雏军还将惠州市技术监督局告上法庭,企图挽回损失,并且在一审、二审败诉后“失踪”。
有意味的是,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最终宣判的时间是1995年2月6日,3月3日,顾雏军就以外商的身份在天津投资格林柯尔制冷剂(中国)公司。当时,他600多万罚款没有缴纳,被没收的几百台空调也没有被追回,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
本刊记者在天津格林柯尔制冷剂(中国)有限公司采访时,保安向记者证实,他们仓库里存有一批“小康”空调,门卫室装的也是,制冷效果不好。
“格林柯尔”的神话
在很多熟悉顾雏军的人眼中,1995年左右,他确实“消失”过一段,只是时间很短,“几个月时间”,绝没有“海外十年”。
顾雏军说自己1991年怀揣500美元去了英国,但是他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说法又不尽相同:一会是1988年就出国了,一会又是90年代后才出国,一会是英国赚到第一桶金,一会又是加拿大融到大笔投资,一会又是华尔街的失败经历教育了他。
采访中,记者没有找到顾在国外经历的见证人,国内媒体也从未有过相关调查报道,有关这一段经历的说法都来自于顾雏军自己。
作为文革后的第一届大学生,顾英语并不好,口语更是无法达到与人交流的水平,而且,他在国内许多公司尽管是以外资的名义,但有许多是以人民币注册了事。遗憾的是,顾说自己在国外纵横捭阖的经历时,似乎无人生疑。
另外,经历过“小康”空调磨难的顾雏军,似乎更加懂得政府公关的魔力。1998年,他已经有能力让国家环保总局出台文件,明确将格林柯尔制冷剂技术列为中国环境保护最佳实用技术推广项目5个A类项目中的制冷剂推广项目之一。
随后,各地关于建立无氟省、无氟市的决定,也让格林柯尔看到了机会。
一个能说明顾雏军公关能力的例子是:海南省国土海洋环境资源厅曾发布文件,点明海南格林柯尔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是海南省淘汰氟利昂的技术依托单位,负责全省工业及商业用制冷设备、空调替换氟利昂工程……湖北省等其他省区同样也下发了类似的文件。
2000年,顾雏军将其在国内的四家环保工程公司捆绑在香港创业板上市,融资5.46亿元港币。
从香港联交所公布的材料上可以看到,格林柯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联交所代码:8056)的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有:曾任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司长的刘从梦是董事,国家环保局副局长王某也是董事,电子工业部的某司长苏某也是董事、中信公司总会计师熊某是高级财务顾问……
顾的能量由此可见一斑。
在顾雏军的设计当中,天津格林柯尔制冷剂(中国)公司是一个生产基地的角色。北京、深圳、湖北、海南四地的环保工程公司捆绑上市,盈利方式靠销售天津厂生产的制冷剂、进行制冷剂工程置换等,拿的是纯利润。一个是做制冷工程上市公司,要为广大股东负责,拿的是公众的钱,另一个却又是提供产品的顾雏军的私产。他们之间的关系扑朔迷离。
按照顾的说法,格林柯尔制冷剂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冷剂,“年产量为3万吨,占有欧洲市场的25%、北美市场的10%、亚洲市场的50%”。
8月12日,本刊记者实地探访,却失望地发现,厂区内荒草萋萋,生产显然早已凋零多年。而且记者去的当日,超过百分之七十的工人被解雇,原因很简单,顾雏军失去人身自由,格林柯尔没钱了。
进入工厂已经六年的徐师傅告诉本刊记者:“我来这边六年了,见工厂所有生产的时间加在一起也不到两个月!纯粹装样子的。”
徐师傅的这种说法,也为本刊记者采访到的天津格林柯尔工厂的多位工人所证实。他们告诉记者,尽管工资不高,但是不怎么生产,整天闲着,也很舒服。自己当然也不会向外人讲这其中的奥妙。
然而,就是这微不足道的生产量,却支撑起了顾雏军在香港上市公司的全部利润。从格林柯尔科技的公开的财务报表可以看出,1998年该公司收入仅11万元,利润为-800万元,而2000年年报时统计的收入则达到3.64亿元,三年里增长了3300倍。
有报道称,顾雏军急于将公司在香港上市,于是指示各分公司签订大量虚假合同,数额达几亿。
媒体公案
刚到北京,挂靠在中软公司下的顾雏军,像许多初涉商海的人一样,默默无闻。然而,媒体改变了他。
1989年1月6日,首都的两份大报同时刊发文章:《顾雏军发明“顾氏热力循环系统”》和《顾雏军推出热力循环节能技术》。文中描述说:“我国中软能源工程公司30岁的高级工程师顾雏军经过3年努力,最先向冰箱、空调工业推出了能理想解决上述问题的新技术——顾氏热力循环系统。以中国科学家来命名热力循环,在世界上还是第一次。”“理论上亦可证明‘顾氏循环’是现在所有制冷、空调、热泵及热流体循环中最佳的热力循环。”
从这两篇文章开始,有关青年高工顾雏军重大发明的文章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香港《经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重量级媒体相继推出。一时间,顾雏军名声大振。
时过境迁,本刊记者已经无法还原当年媒体爆炒顾雏军的真正原因。知情者说,1989年1月5日中软公司牵头召开的一次新闻发布会,是此一事件的源头。吕灿仁老先生说,当年,国家鼓励青年科技专家多出成果、快出成果,也是事情发生的背景。
中国制冷界出了如此“可以获得诺贝尔奖”的重大发明,而且自称来自天津大学,认真的人们将目光投向了天大,问询的电话纷至沓来。
接到那么多学术同行的电话,马一太和吕灿仁以及其他几个老师商量后,觉得有必要进行澄清,于是,在小范围内召开一次讨论会,一致认定:顾氏循环不成立,顾雏军“哗众取宠、唬弄外行”。
马一太在当年第2期的《制冷技术》上发文:《“顾氏循环”考证和质疑》。1989年第3期的《制冷学报》上,马一太、严晋跃、吕灿仁三人联合发文《劳伦兹循环与“顾氏循环”》:我们认为“顾氏循环”在理论上不能成立,在技术上无独到之处,实验印证也不符合对比实验要求。
紧接着,上海、广东、北京等地制冷学界也都纷纷开会,一致认为,所谓的“顾氏循环”无创新之处。奇怪的是,学界的这些澄清真相之举远不及最初大报影响来得强烈。一个例子是,1991年仍有多家报纸宣称,顾氏混和工质制冷剂是“目前世界上最优秀制冷剂”。
事情往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1994年,正当顾雏军和惠州市技术监督局进行法律较量的紧要关头,8月13日,《上海科技报》刊发《一个“神话”的破灭——“顾氏循环”的前前后后》,揭批“顾氏循环”、“顾氏工质”以及“小康”空调造假。之后,该报又举行了“清除伪劣科技‘顾氏循环’座谈会”,对顾雏军及其所谓发明进行穷追猛打。
经此一役,顾雏军彻底抛弃了已经臭名远扬的华瞾集团以及“小康”空调,任凭其被工商局吊销执照。
2001年末,正当顾雏军沉浸在收购科龙的喜悦之中时,以《财经》杂志为代表的一批媒体,先后发表了以《细探格林柯尔》、《格林柯尔:光环下的另一面》、《格林柯尔迷雾重重》等为题的、质疑顾雏军旗下上市企业格林柯尔产品及财务状况的文章,致使其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格林柯尔科技两天内缩去10亿元港币市值!
“我是今年最倒霉的人!” 顾雏军说。为此,他专门在北京召集媒体见面会,洗脱自己。不过,同当年一样,他的澄清远没有“质疑”传播的有力和广泛。
戏剧化的是,媒体的质疑并没有挡住顾雏军前进的步伐:2003年,他当选为中央电视台评选的十大年度经济人物!于是,溢美之词纷至沓来:“治疗老国有企业体制弊端顽症的‘手术专家’”;“中国第三代企业家的领袖”……
为什么顾雏军在媒体上的形象忽而红、忽而白?是顾雏军扮相的频繁变幻,还是我们社会的某些部件出了问题? (责任编辑:单秀巧) 搜狗(www.sogou.com)搜索:"顾雏军",共找到 323,423
个相关网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