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农村的特色新模式与产业新路径”分论坛直播开始,首先由主持人王若竹发言。
王若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的历史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
| |
马晓河:我讲的内容有三个:第一个当前“三农”形势有什么变化;第二当前农村发展有什么问题;第三条是新农村发展应该怎么办。大家都知道,最近中国农村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从2004年以来,在党中央的一些惠农、支农的政策下,中国的农村、农业、农民出现了三个大转机。第一个转机就是粮食连续三年丰收,生产能力提高了一千三百多亿,粮食产量突破了9800亿斤。如果加上进口的粮食,中国的粮食总供给能力突破了一万亿斤,所以总供求能够实现平衡。那么现在有人要问,既然说中国的粮食超过了万亿,那么为什么粮食的价格还会上涨呢?我认为从11月份以来中国的粮价上涨是由三个原因造成的:第一个就是国际价格影响的。因为中国加入WTO以后,国际粮价对中国的粮价影响很大;第二个原因就是货币政策,去年我们的货币增加很多,特别是贷款,我们的贷款达到了3.16万亿,我们的计划是2.5万亿,所以货币发行多;第三个是人们的收入多,所以人们的价格预期也高,拉动了当前的粮食价格上涨。所以当前的粮价上涨与粮食供给无关。
第二个转机是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在党的惠农政策下,农民的收入连续增加。
第三个转机就是农村市场开始回暖。在当前的情况下,中国农民对市场的贡献在上升,而中国的城市人对市场的贡献却在下降。在收入增长的情况下,农民把较多的钱投向了市场,城市把更多的钱投向了储蓄、股票。所以有人说中国将较多的公共资源投向了农民,投向了农村,影响了城市化、工业化。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的,脱离实际的。实际来看,大量的公共资源投向“三农”,有利于农民消费,农民买的商品是工业品,工业品现在又大量的积压,所以把钱给农民是正确的方向。
我讲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农村发展中的几个问题需要注意。第一个问题是2006年以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部分农产品价格下跌。尽管说中央为农民补贴了生产资料125亿,但涨价的部分远远大于125亿。有人说到了8月份以后,生产资料和农产品价格变动对农民是有利的。先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跌。比如说8月以后化肥价格下跌对农民有利。但是8月份前农民已经把化肥用过了,那么这个价格下跌应该是对来年造成的影响。还有人说10月份以来,粮食价格的上涨,有利于农民收入增加。但是实际上到了10月末,除了玉米以外,其他的粮食农民都卖完了,从中挣钱的就是中间商。所以说10月下旬以来,部分农产品涨价,对于农民收入造不成很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有利于中间商。
从今年看农民收入增加是6%到6.5%,但是大家有没有想到城里人的收入增长更快,去年全年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增长9.1%。所以从此看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在扩大,如果把价格因素考虑进去,06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去年的2.23倍扩大到2.64倍。
第二个问题就是粮食的收购与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有矛盾。在粮食里面存在一个蛛网模型效应,就是当市场粮食供给增加的时候,价格下跌的速度和幅度要快于供给增加量。当粮食供给减少的时候,价格上涨的幅度要快于供给减少的幅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采取最低收购价是对的,这样做可以保护农民。但是我们保护农民的过程中怎么样和市场价格形成的机制相协调,这才是面临的考验。我们要降低市场中的波动,降低市场中的蛛网模型效应,这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就是部分地区农民负担出现的新情况。总体来说取消三提五统,取消农业税对农民有利,减轻农民负担。但是在我们国家个别地方,农民负担出现四个变化:第一个变化是农业的负担正在向非农领域转移;第二个是农民的负担正在向涉农企业转移;第三个是个别地方虽然对农民实现两免一补,但是变着花样地向农民收取自愿性服务收费;第四有些地方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中,向农民收取一些建房设施配套费、规划费、宅基地使用费等等。所以总体上看农民的负担是减轻了,但是个别地方的农民负担并没有减轻。
第四,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预期过高,这与国家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制订差距过大。现在有一些谣传对农民造成了一些刺激,比如说有一个农民问我,现在党中央要为新农村建设贡献了;有人和我们说,国家要给每户农民提供一套宽敞整洁的房子,提供一套实用的家具、家电,提供一套实用技术等等。我一听这不是共产主义了吗?后来他问我还要不要盖房子?我说你不要听他们胡说。我的意思就是说农民的期望值跟现在我们的政策制订差距还很大。我问一个农民新农村建设你最想干什么?他说我最想每天吃一顿肉。这个就是说明想法和政策的差距还有很大。根据我的调查,在新农村建设中个别地方出现了“五多五少”的现象,需要我们注意。比如说现在大部分农村规划多,建设少,看得多,干得少。第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多,但是真正支持农民收入、产业建设方面的收入少。第三是老渠道投钱多,新渠道投钱少。新农村我们提出新,要有新设施,要有新型农民,要有新渠道,但是我们的投资渠道少。新农村建设没有新投资,都是在原有渠道上增加投资。第四是上边的真金白银多,下面的投资少。我们看到一些落后地区,中央、省投资多但是下面却没钱。最后一点就是政府的动作多,农民参与动作少。新农村建设主体是农民,但是从目前看,农民作为主体参与不够。
第五个大问题就是当前虽然“三农”形势向好,但是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依然很尖锐。城乡在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工农业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消费差距方面仍然是一种扩大趋势。所以说在此情况下,新农村建设还要继续推进,继续深入,应该再继续加快脚步。那么加快新农村建设不但能解决农民的自身问题,而且还可以解决当前中国的经济运行中产生的两大矛盾。第一大矛盾就是一边加快生产、加快现代化,结果使中国的工业品大量过剩,但是农民买不起。在这种情况下,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降低他们的生产成本,提高他们的收入,有利于消化商品大山、工业品大山。第二个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出现一个最大的矛盾是流动性过剩。中国的银行存在两座大山,一个是金山——外汇储备达到1万多亿美元,人民币储蓄突破了34万亿,银行业存差达到了11万亿,这种金山、银山的存在是以农民贷款难为代价的,这种过剩是把农村的金融边缘化。所以让农民改善生产、生活设施,多拿出一些钱向农村投入,有利于消除流动性过剩。所以新农村建设意义深远。
最后一个问题新农村建设要尊重农民的需求。当前我认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充分利用目前财政的大好形势。我们2005年全国财政增收五千亿,06年财政增收又超过七千亿,应该利用这种形势增加公共设施投入。开展新农村建设应该围绕五大内容开展。
第一帮助农村培育支撑产业,不断提高他们的收入。农民的收入是核心,搞新农村建设,如果农民没有收入肯定搞不好。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降低他们的生存成本。第三增加农村的公共服务,解决农村看病难、上学难、养老难问题。第四完善乡村治理结构,健全农村自治机制。第五是培训农民、教育农民。
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解决农民的需求。中国农业大学对全国26个省的2720位农民调查显示:80%以上的农民认为新农村建设很重要,90%的农民认为对于新农村建设他们可以出钱,45%的农民认为新农村建设可以带来环境变化,41%的农民认为新农村建设可以带来出行方便,41%的农民认为新农村建设可以改变他们的收入。这2700多个受调查农民一致认为首先的切入点应该是选择发展生产,41%的农民认为新农村建设应该提高素质,只有29%的农民认为新农村建设应该改善居住环境。
那么现在有“三缺”要解决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这三大问题。有两个不足,第一个叫科技下乡不足,第二个是合作经济发展不足。在开展村容整洁这方面,有“五缺”。第一缺洁净燃料、第二缺道路、第三缺清洁水源、第四缺清洁厕所、第五缺垃圾处理。山西的农民对新农村有六盼,第一他们认为新农村建设要增加收入,第二保证资金支持,第三是有科学规划,第四是建好村级领导班子,第五是培育新兴产业,第六是培训技能。农民对乡政府有什么要求?湖北做过调查。农民认为乡政府应该办六件事,第一是发展经济,第二修乡村道路和农田设施,第三是提供基础和信息,第四是治安,第五是教育,第六是民主权力。我们对四川的农民调查结果是新农村建设首先要保证资金,切入点是修路,关键点是提高农民素质、培育产业,扶持的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
现在看全国搞新农村建设经验很多、做法很多。现在有三种模式需要关注。第一种模式是许多村都是通过优先发展工业,产生利润和积累,然后拿去搞新农村建设。第二个是农业产业化模式。比如说优先发展农业,搞产供销一体化。第三个是引进企业家入村改造模式。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北京有一个玫瑰园,这个玫瑰园的老板是山东人,他在北京搞住宅建设赚了钱。他赚钱以后不忘老家,拿了4200万为他的家乡每户农民建了一户宽敞整洁的房子。当地农民很多人不知道山东省委书记是谁,但是知道这个老板是谁。但是农民住上一些新房子以后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农民没有钱购买洁净能源,只好烧柴。后来这个老板一看光建房是不行的,还要发展产业。后来他就在当地搞了一个肉牛厂,让当地的农民入厂挣工资。
所以我认为当前推进新农村建设有五项举措,第一是以农业改革为主线,全力促进新农村建设。第二是加大投入,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第三以粮食安全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体系。第四以增加公共产品为平台,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第五是以改革城市户籍社保制度为契机,构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长效机制。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王若竹:非常感谢马副院长的精彩发言。下面请黑龙江省克山县县委书记帅秀军同志演讲。
帅秀军:尊敬的各位老师、专家、领导、同学、与会的全体同志。我汇报的题目是《“四个十”让新农村建设“实”起来》。我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我觉得新农村建设政策党中央已经提出一年了,我们今天在座的县委书记对这一年的工作实践,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应该体会颇深。我想向在座的各位汇报一下在新农村建设当中遇到的问题。
我认为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好像一个部队司令部作出一项决策打一场战役一样。党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决策,实际上就是在全国打响一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役。司令部在北京,我们2800个县委书记,我认为就是2800个作战处处长,或者叫一线指挥员,所以胡总书记对咱们2800个县委书记进行培训的确是高明之举。因为我们这2800个县委书记的位置的确重要。
帅秀军:尊敬的各位老师、专家、领导、同学、与会的全体同志。我汇报的题目是《“四个十”让新农村建设“实”起来》。我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我觉得新农村建设政策党中央已经提出一年了,我们今天在座的县委书记对这一年的工作实践,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应该体会颇深。我想向在座的各位汇报一下在新农村建设当中遇到的问题。
我认为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好像一个部队司令部作出一项决策打一场战役一样。党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决策,实际上就是在全国打响一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役。司令部在北京,我们2800个县委书记,我认为就是2800个作战处处长,或者叫一线指挥员,所以胡总书记对咱们2800个县委书记进行培训的确是高明之举。因为我们这2800个县委书记的位置的确重要。
这“十新”当中我举一个例子,我在党校开学第一天听到了胡总书记和温总理的报告。而且在这两位主要领导的报告当中都谈到了“大力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但是作为县委书记,我们在大会上能这么讲吗?到我们这块就是要问怎么改?这个螃蟹谁先吃第一口?我们摸着石头过河,但是由谁先过呢?因为弄不好就淹死了。所以在我们县农村乡镇机构改革我做了大胆的尝试,我觉得总书记和总理已经认识到了乡镇机构不改革已经影响了农村的发展,这个判断是准确的,也是实事求是。那么我们怎么做的呢?就是小平同志讲的,“一切从实际出发”。
我们当县委书记都知道,原来乡镇的职能是什么呢?“一收税、二收费、指令性计划到生产队,三收猪、四收贷,名目繁多的各种摊派,五收粮、六收蛋,百姓愁的团团转”。改革开放以后我用四个字概括我觉得最准确不过的,农村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发补、二发贴,税收已成历史页;三议事、四公开,农民事情农民裁;五减负、六服务,干部帮民来致富;七投入、八扶持,年年建设新设施;九解难、十比富,越富越是好农户”。农村形势发生如此重大变化,乡镇机构再不改革怎么行?所以我们现在的县乡干部要干好三件事,“千方百计让农民富裕,千方百计为农民服务,千方百计让农民平安”。因此,我县乡镇机构改革,只设三个办,即经济办、服务办、平安办。
再一个就是考评县、乡、村三级干部要有新的方式,靠原来的考核办法不科学。但是考评干部的机制起码让在职的干部得服气,权、责必须统一。在我们县,副县长可以免一个科级干部,因为权责是统一的。
第二是明确了十个问题。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的首要是规划,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群众满意、和谐农村,新农村建设的标志是富裕、文明、民主、法制,新农村建设的特点是长期性,新农村建设的承担范围是全社会,新农村建设当中县乡村干部的最大本事是宣传农民、教育农民、组织农民、发动农民,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激发出来,建设自己文明富裕的家园,新农村建设切忌的是搞形式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帮建原则是因情制宜。
谈到新农村建设,为什么有的同志说经济发展是关键,上项目是关键,跑项目是关键,要钱是关键呢?这些不是关键。新农村建设关键是人。如果有了人就有了一切。没钱有能人可以出钱,没政策可以制定政策,没办法可以想出办法。所以在新农村建设当中我们要提出这个问题,就是让乡镇党委书记认为哪个村的干部不称职就要马上撤掉,不能影响新农村建设。
第三就是强化措施,落实“十个凡是”。为什么提出“十个凡是”。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要让老百姓感到新农村的惠民政策。凡是整村土地流转的,县里奖励30万;凡是整屯土地流转的,县里降低15万;凡是成立一个农机合作社,县里奖励5万;凡是新上的民营企业,县里要给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扶持,以促进经济发展;凡是养殖户,防疫费一律免收;凡是全县所有农村贫困生,书本费全部免收;凡是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学杂费一律免收;凡是农村学校砖瓦化率达到100%,农村远程教育覆盖率达到100%,农村校园实现美化、绿化、硬化;凡是农村老弱病残和五保户,全部实现六有;凡是新农村试点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这里也举一个例子,从东北来说,我们的县耕地面积400万亩,如果不搞土地流转,不进行产业化、规划化经营,农民永远富不起来。我觉得搞土地流转是农民致富或者是破解农民致富难的一个最有效的途径。农民要想富,不离开土地,都种田肯定不行。比如说我们县有一个新兴村,这个村耕地面积是1万5千亩,1400多个劳动力。通过整村土地流转,只留下20几个人在家种地,剩下的人全部搞二、三产业,现在这个村的村民都自己有钱盖别墅了。
第四个十就是把正方向,做到“十个防止”。防止一刀切,做到因地制宜;防止盲目操作,做到规划先行;防止急于求成,做到循序渐进;防止形势主义,做到务求实效;防止等、靠、要,做到自力更生;防止消极畏难,做到尽力而为;防止包办代替,做到突出主体;防止增加农民负担,做到量力而行;防止舍本求末,做到重点明确;防止忽视班子建设,做到优胜劣汰。
我们也在新农村建设当中也遇到了几个问题。第一个就是遇到了乡村两极债务的问题。如果中央财力允许,最好分期拨付。这毕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大隐患。第二个就是关于粮食补贴。粮食补贴可以说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惠民政策。现在我们的粮食补贴没有真正补到粮食上。因为这个钱给了农民,农民也不一定拿来种粮,所以粮食补贴这个钱现在直接发到农民手中是老百姓得到实惠了。但是这个钱却没有用在刀刃上。那么怎么样用在刀刃上呢?把这个钱拿出一部分加入农村合作医疗或者用在教育上。这两个都不用,也可以用在产业化上。
第三个问题就是对产粮大县还要中央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特别是农业机械化。
第四个问题就是农村的人才匮乏。凡是有知识的都走了,如此下去,将来农村找不到发展党员的对象了。我非常赞同北京市的做法,北京市把大学生往村里派,这样就解决了人才的问题,人是最关键的。我就汇报这些,谢谢大家。
王若竹:下面请青岛双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裁汪海先生发言。
汪海:各位朋友、各位来宾,首先我感谢中央党校和经济日报主办这次关于发展建设新农村的论坛。作为我本人来讲,参加的论坛不少,但是参加这样关于农村建设的论坛我还是第一次。之前我从来没有谈过这个题目,建设新农村的问题我一直认为是政府的事,和企业关系不大。后来经济日报的同志给了我提示,我才认识到。所以今天的论坛是根据我们双星的情况来谈谈建设新农村和企业有什么关联,在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这个问题上,企业应该怎么办。我想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经历、看法和体会。
我想谈几个问题。第一个就是我对这次论坛的认识,我觉得举行这样一次非常有政治意义、现实意义、历史意义的关于建设新农村的论坛,我认为比什么样的论坛对中国现阶段和今后的发展来讲都更重要。因为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确实经济发展了,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城市和农村出现了新的矛盾和不平衡,这就需要我们解决农村和城市不平衡的问题。再加上我国农村广大的劳动力、青壮年大批的进入了城市,整个社会和我们共产党在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组织结构、社会构成已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世纪进城的农民,他们的孩子变成了现在的城市市民。上世纪农村出来的工人变成了现在的城市产业工人,他们感到很自豪,认为只要共产党在,他们就是国有企业的主人。但是现在这些农民工进了城以后,他们的后代还是农民。客观的现实是什么?不管在中国哪一个城市,没有农民工,这个城市就要全面瘫痪。但是这些人在社会的政治地位和各个方面,不管是高级领导还是主要的高层领导,一口一个农民工,这种叫法的本身就是有“二等公民”的意味。所以研讨这个问题和新农村的建设非常相关。目前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在农村,中央最担心出现的问题是农民。
中国的历史我们看得很清楚,每次政权的变化和王朝的变革的起因都是农民。所以说中央现在制订了各种政策,实实在在地讲,我认为中央已经尽了最大力量。但是仍然面临着一个国家的主要矛盾,就是城市和农村的差别。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对待,怎么解决?我觉得中央提出这个问题非常好,这个是我们全社会的问题,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都要深思回答的问题。党校和经济日报办这次论坛就正说明了这个问题。
下面我就双星在发展中是怎么做大做强的事例具体说一下。双星进入农村已经有28年的历史,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就担任青岛双星的党委书记,已经干了27年。我和农村打交道最早,在上世纪70年代的“四人帮”一倒台我就和农村打交道。我们这个企业也由于进入了农村得到了发展。我们有三步走战略,就是下乡、出城、上山。在上世纪80年代初,双星就在山东省快速发展了13个联营厂。
我们那时候进农村是为什么呢?双星进入农村的三步走战略是逼出来的。当时全国改革开放,我们做的解放鞋没有人要,山东农村也发生了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知道什么是市场,只知道农民不要解放鞋了,要篮球鞋。所以我就把我的解放鞋带到了山东的13个市,在这种情况下,双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我们就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在农村拉农民工进双星。后来这个事情搞大了,有人去劳动部告我,青岛市的市委书记就问我为什么要这么干,我说城市招不到人,只有去农村招。我们去日本和德国的时候,参观工厂都是到山沟里看,就是说城市里没有人做鞋的。我们和农村打交道是这个行业把我逼出来的,是工厂发展进入市场这条路把我逼出来的,也是当时一个共产党员担任党委书记和厂长立志要把鞋做好的信念逼出来的。所以我们是主动进入农村的。在我们出城、下乡、上山搞了十几年以后,1993年,一位国务委员发现了我们,亲自去山东的沂蒙山考察了我们的两个鞋城,最后的批示是我们的做法应该在全国推广。我本人也是咱们国家最早被评选为扶贫状元的一批人。进入沂蒙山以后,我们解决了周围十几个乡镇的劳动力问题,在那个地方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改变了那个地区老百姓的整体思维观念。在进军农村方面,我们改变和提高了思想观念和竞争意识,更主要的是我们双星也得到了发展。我们现在的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亿,也是国有资产占大股的国有制鞋厂。创造了中国人自己的民族品牌,双星能够发展到今天,和我们进军农村有直接关系,这和农村对双星这种贡献是不可分割的。
第二个方面我想谈一下我们双星进农村的体会和感受。我们体会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国有企业的责任和义务。特别是这类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有条件的情况下,都应该发挥双星这种积极主动地向农村转移的做法。这样可以达到“三赢”的目的:企业得到发展,农民有收入,当地经济得到了振兴。以前沂蒙山是山东最穷的地方,但是我们进入之后,很快使其变成了全县最富的地方,同时也带动了沂蒙山周围的十几个乡镇的经济。第二点,我体会到中国是在社会主义体制下,根据市场运作和行政指导的,政府有组织有计划的引导和支持企业去贫困的地方,这是我们社会主义的优势所在。第三点就是我们建设新农村要干什么。我认为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观念的更新是第二位的。我计算了一下,我们的十多个工厂,培养了200多人出去经商,他们用的就是双星的管理理念。再就是我们在建设新农村方面加强了人才的培养,培养出一大批有新理念的人才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我们提出双星没有农民工的概念已经10年了。首先我们在政治上平等上,一叫农民工就是把他们降低了一级,所以我们都叫双星人。我们在政治上没有歧视他们,没有学历我们仍然重用。我们现在一线的总经理有200-300人,都是来自不同的农村,他们就没有农民工的概念。
第三个概念就是现在国家救济的办法不是根本的办法,必须要由输血转变为造血,用造血的办法来解决中国农村问题。中国地域辽阔,广州周围的农村、青岛周围的农村和甘肃周围的农村能是一个政策吗?我们不能用一个办法来解决建设新农村问题,必须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企业能够做到的都应该做到。
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体会到,来自农村的同志都非常的朴实,非常的可敬,而且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更高。双星鞋是全国第一个民族品牌,一个来自农村的骨干在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以后,在创造民族品牌上对双星的贡献已经成为了主力军。我们现在一个企业三千人,每天做鞋三万双,没有一个上面派的检察员,全是我们沂蒙山的双星人自己检查自己,自己控制自己,自己保证自己的质量。大家说我们来自农村的同志哪里比城里人差?所以一种新文化产生以后创造的奇迹将更大。现在双星在造鞋行业的一系列创新都是来自农村的广大员工创造的,而且他们已经把这些创新已经在全集团上下推广。双星这个名牌的发展,他们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认为一个新的理念文化产生以后,如同战争年代,这些农民工人在商战当中是打不垮的,作为一支有铁的意志的队伍是没有问题的。所以我认为在建设新农村上,从思想观念和精神教育上引导他们,我们中国的新农村就有希望,谢谢大家。
王若竹:下面我们请江苏丰县县委书记赵保华同志演讲。
赵保华:非常感谢中央党校和经济日报社给我们丰县创造这么一个机会,特别是今天在这来儿汇报我们丰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情况。我来自江苏的丰县,属于徐州市。丰县是中国第一个布衣皇帝刘邦的老家,处在江苏、安徽、河南、山东四省交界的一块冲积平原。我们丰县的种植业是与这个特点紧密相连的。全县1450平方公里,人口112万,农业人口89.5万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中,有和全国兄弟县的共同特性,也有我们自己的特殊性,下面就结合我们自己工作的情况,从三个方面来谈一下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解和实践。
第一点就是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宏伟的事业,推进这项事业最根本的就是要发展现代化农业。丰县历史上农业基础很好,根据史记记载,在自给自足的封建年代有这么一句话,叫“丰沛收丰九州”,这个就说明了丰县在历史上的地位。但是现在到了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时候,农业大县已经不行了,贫穷了。如何从农业为主的这些县里,拾回过去农业大县的地位,怎么样发展经济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句话,第一句就是生产要发展。农业大县怎么样发展?发展什么?怎么样发展经济?如何把农业大县变成农业强县?如何把农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如何把农业大县的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我们在工作当中认为不能凭借农业发展农业,凭借农村发展农村的传统理念和做法,要用工业化的理念来发展农业,要用经营城市的理念来建设农村。我们依托六条现有的省道交通便利的优势规划建设了六条经济产业带,规划出48个高效农业的示范园和示范区。全县的经济作物面积达到了130万亩。我们县有110万亩耕地,复种作物达到了130万亩,其中果树面积是40万亩,蔬菜的复种面积是70万亩,棉花面积是40万亩,现在每亩的收入是三千元以上。
再有就是发展养殖业,建成了规模的小区24个,其中16个是标准的养殖小区。全县的养殖大户是3200户,养殖业的发展带动农民人均年收入在60元以上。另外我们现在是全国科技十强县,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县,全国农产品产业化先进县。在江苏省著名品牌的评选中,我们是唯一的一个农产品品牌。
第二个方面是重点培育有带动性的龙头企业。近年来我们共引进加工项目140个,利用县外的资金26亿元,围绕着果汁、牧业、畜牧,重点引进了国内知名的安德利果汁、天生牧业、三鹿牧业等20多家大型企业,其中上市企业有三家。农民在农产品加工业这个环节中增收600多元。
第三就是鼓励全民创业。06年全县民营企业发展到19900户,从业人员19万人,完成产值200多亿,比去年增加32%。实现营业收入183亿,增长36%。完成增加值35亿,增长24%。实现利税11亿5千万,增长31%。企业从2005年年底的17家,已经发展到了现在的138家。另外积极推进劳务输出和转移,全县异地就业和劳务转移37万人,务工收入25亿元。人均在劳动力转移这个环节上收入2200元。
第四方面就是依托四大平台来帮助民富。第一个平台是搞市场,我们最近做了果品市场、牛棒市场、山药市场等等十多个交易市场,使农民生产的东西可以卖出去。第二就是发展农民合作经营组织。现在全县有各类农民的经济合作组织177家,农民的经纪人有28000人,销售各类农副产品4亿多元。我们每年都要邀请日本的专家到现场为农民举办技术讲座。我们的电动车成立了协会,成立了省级的检测中心,建立了电动车市场。这些都为广大的企业业主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养鸭协会从推动养鸭到种鸭、合同鸭,到回收加工建立了链式的关系。特别是牧业协会,引导和组织大户卖到全国、卖到世界。
第二个平台就是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利用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生态来发展旅游业。丰县是一些历史名伶的老家,这里的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形成了以汉文化为底蕴的旅游产业。同时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观光农业的资源,将果园、花园融为一体,打造了有特色的黄河古道100里的旅游景点。近几年到丰县旅游的已经超过了150多万人,旅游总收入超过2亿多元。我们还被评为国家级的农业旅游示范区,也是江苏省十一五的重点示范项目。
第三个平台就是发挥信息的平台。主要是我们先后几年建了中华古都网等20多个网站,利用农业信息,利用高科技平台,多渠道地为农民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使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把自己的产品销往国内外。网站使农产品能够卖个好价钱,解决了农村卖果难,卖菜难的问题。
第二新农村建设是一场深刻的变革,要实现这场变革,其核心就是要依据中央精神,结合本地情况来创新、创优。在农民眼中,新农村的概念就是孩子要有学上,家里人有病能够看得起,人老了之后能够有指望等等这些比较实在的指标。透过这些最直接、最朴实的愿望,如果我们进一步的思考就会发现,同样是城市居民遇到的问题在农村就是比较大的问题。所以建设新农村不但是因为农民的收入偏低,更重要的原因是农民与城市市民没有相等的权力,这是因为我们国家长期的二元结构所造成的城乡差距,城乡的分割使农民权力缺失。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要通过变革使农民也要享受到像城市居民一样的同等权力和待遇,这些就包括教育、卫生、社保、公共财政、治安、金融、土地等等方面。这些方面还需要改革,不改革就完成不了。
我们在全县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和城市的两免一补政策,对贫困的家庭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的补助。在农村转移就业的问题上,实施了免费的培训,通过发放培训卷,在转移过程中培训有了保障。并且取消了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各项限制,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机关各个单位都来兴办农民工培训的学校。
另外还建立了多渠道的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让农民老有所养。目前全县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已经超过了50%以上,全部集中,以镇为单位。现在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了94%。建立健全新型的社会救助体系,从而做到了农民的低保水平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同时对城乡的教育卫生、社会事业进行统筹规划,实现了统筹发展。2006年,在财政不是很宽裕的情况下,增加投入1.3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50%。同时通过改革的方式发展农村金融。农村发展经济,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农村金融。现在随着国家商业银行信贷的调整,农村发展经济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主要是通过创建信用镇、信用村、信用户来把信用观念恢复,从而引导企业、金融和政府三家共同创建金融生态区,真正解决了企业贷款难和金融部门难贷款的两难局面。近两年存款分别增长了23.37%,不良贷款下降了4.59%,金融机构在05年亏损900万的情况下,06年实现盈利4270万元。通过这么一项工作,把过去两难,企业难贷款,金融机构难放款的问题解决了,变两难为双赢,使之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06年丰县的GDP增长增量15.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财政总收入增长40.1%,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9.5%,农民的纯收入增长了13.7%。
第三点就是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完成这一过程最关键的就是要求真务实。这里第一要坚持统一规划和分类指导相结合。我们认为每一个县都有具体的情况,所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分类指导。要有总体布局,我们是将1690个自然村规划为805个农民集中居住点。全县这一项工作可以节省15万亩土地。而且根据每一个村的现状不同,把全县新农村的示范点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就是新村建设型,在开发区、工业集中区、交通重要项目建设的地方进行新村建设;第二就是村庄改造型。;第三种就是环境整治型,就是村庄虽然比较大,但是功能不齐全,所以我们尽量实现环境整治。
第二是典型带动和重点扶持相结合。对14个试点村做到没有规划不建设,不按规划不施工的要求来解决有新房没有新村、有新村没有新貌的现象。投资40万元解决通水、通电、通信息的设施等问题。另外一方面是以劳动力培训为主,对55个经济薄弱村进行整体推进。第三个是实施农村的通达工程。我们现在都通上了标准化的道路。农村的教育培训工程、健康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并且开展了创业丰县、平安丰县的工程。
第四是加强农村党组织的建设。主要是让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帮农民带路的引路人,作风公道的实在人来转变干部作风,来减少民怨。同时把全县360个村的支部书记,8个社区的书记,14个镇的书记全部送到苏南华西村进行培训,借助发达地区的理念来培训干部。同时在产业链和基层建立村支部,从而扩大基层党组织在产业建设中的影响力。
1994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丰县视察的时候指出丰县只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完全有可能做到后来居上。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绝不辜负总书记的谆谆教导,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实际、不断创新、求真务实、开拓奋进、后来居上,努力走出一条以现代农业为主导,以特色经济为支撑,以富民强县为目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建设的路子。最后欢迎各位领导和专家方便的时候来我们丰县观光、考察、指导。谢谢大家!
王若竹:下面请福建石狮市市委副书记张贻山同志演讲。
张贻山: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论坛。几年来,石狮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推进海峡两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面我就石狮如何多管齐下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一个介绍。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我们建立了层层建议的严格工作责任制,干部联系,并从市直机关抽调干部进村进行新农村建设。
第二是加大资金投入。从1999年到2005年,我们投入的资金就达到7亿多元。2006年我们预算外安排的资金达到1亿4千万元,2007年我们还将安排1.8亿进行新农村建设。同时我们充分发挥华侨和企业家投资的积极性,应用财政补助的方式,引导世界各界对重点村建设的投入。
第三大方面是加快农业发展的道路。我们支持各乡镇建设标准厂房,对有标准厂房的企业由市财政给予一定的补助和税收的返还,引导市区的企业向农村延伸,拓宽了农民就业的渠道。
四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按照一个市的规划思路,进一步完善优化城乡总体规划,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把农村各镇的建设统筹纳入全市的规划建设,引导资金、技术、人才要素向农民集中,目前全市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73%。在福建省排第一。
五是努力拓宽农村增收的渠道,支持农民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等第二、三产业,支持农民发展壮大农业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我们做好了征地补偿的衔接,保证补偿款可以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民受众。2006年我们农民的人均收入是9626元,在福建省是第一位。
目前我们全市已经实现村村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通公交车,同时我们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山林、海岸线的综合治理,加强农业防灾、减灾体制的建立。从去年开始,我们每年确定10个村作为重点村,实行整村综合整治,争取用3到5年的时间,使全市农村的村容村貌有比较大的改观。
六是突出统筹城乡发展这个关键环节。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坚持以人为本,不断维护和增进农民利益。强化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去年我们共投入2500万元建设疾病控制中心,安排7500万元用于农村公共事业卫生建设。投入500万元完善农村卫生院的建设,我们实行乡村医生每人每月60块钱的补助。
我们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去年我们市财政投入1300万元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保人员占全市人口的90%。
同时我们大力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最近我们制订了石狮市村级资产和资源管理规定,有效遏制村级腐败现象的发生,维护村集体和村民的合法权益。我们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对经济薄弱村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大力推进基层民主建设。虽然我市在加快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也看到自身工作和上级的要求以及群众的愿望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下一阶段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六中全会精神,学习兄弟单位的做法,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努力使石狮新农村建设走上新的台阶,谢谢大家。
王若竹:下面请山西高平市市委书记王树新同志演讲。
王树新: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志们、朋友们,下面我把高平市壮大县域经济、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体会给大家做一个简要介绍。近几年来,高平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富民强市的主导,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实际中探索出一套靠资源起步、靠科技起步、靠市场发财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使全市经济社会步入快车道。
全市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六个特点:第一个是综合竞争力有所发展;二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三是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四是投资创业的环境进一步优化,我们本着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主体、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群众是创造和享受财富主力的理念,努力改善投资的软硬环境;五是社会各项事业长足进步;六是城乡居民的生活更加殷实,城镇居民储蓄存款由22亿元增长到66亿元。
可以说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使人民群众享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惠。五年来我们发展县域经济的做法主要有以下五条。一是创新理念,理顺思路,把科学发展、理论发展作为主导思想。我市长期以来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增长方式粗放,市场化程度较低,经济社会长期处于徘徊状态。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工作人员工资不能按时发放。我们深入到基层进行调研,先调研再进行改造。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只有科学发展才能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经过两年的努力,我们基本上解决了吃饭的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发展经济。在发展县域经济的实际中,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在中西部全面发展县域经济,主体在民众。基于这些认识,我们始终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振兴西部经济的重点。这几年通过发展民营经济,确实涌现出了一批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极市场的民营企业。根据我市发展的产业优势,我们明确提出“重大项目利市,中小项目利民”的战略。市场经济让我们深刻地感到,要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仅依靠自身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大胆开放,诚信招商。下工夫引进战略投资者,才能拉动一个地区的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我们在引进战略投资者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到目前为止先后引进了中化集团、山西国际电力、江苏国信集团等,引资总额达到100多亿元,最近我们还通过中央电视台《让世界了解你》节目引进了一大批战略投资者,这些战略投资者不仅扩大了我市的融资总量,也对新农村的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拉动作用。
优化环境、构建平台,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快车道。这几年我们按照“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经营环境就是创造生产力”的理念,一直坚持不懈地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工程。振兴县域经济重点在农村、农民。在实际中我们按照中央的总体要求,加上高平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工作模式。建设新农村到底新在哪里?根据中央提出的20字方针,根据高平市的市情,我们制订了自己的工作方针。一是培养重点产业,增强农民增收的问题;第二是以工哺农;三是构建新的服务体系,重点解决农民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问题;四是培育新农民;五是树立新的风尚,重点解决农民和谐文明创建问题;六是创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新的组织建设。
建设新农村具体的路径到底在哪里?在实践中我们探索出“十个必须”。我们要实行“一手抓保护,一手抓政策”的方针。在保护耕地的基础上,全面保证粮食丰收,使全市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亿公斤以上。建设新农村必须重视质量,我们积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养殖产业。从2004年开始,市财政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对农民养殖业进行小额贷款。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我们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项目。
建设新农村必须以城带乡,促进产业向工业集中、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土地向经营大户集中。“十一五”期间我们将重点推进以城带镇的建设,使60%的农村人口成为城市人口。
建设新农村必须办教育,市财政拿出30万投资农村教育建设,设置了特色奖学金。
建设新农村必须保医疗。我们根据不同的状况,根据乡村两级的财政,每年投入30万资金推进农村合作医疗。
建设新农村要树新风尚,我们持续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的活动,受到了中宣部的表扬。
为了调动农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我们还对100多名老支书、老村长给予了每年200元的经济补助。
我们鼓励和引导农民调整农业外部结构,为了实现以种粮为主向种植经济发展的转变,市财政连续四年每年拿出100万元培训农民。我们从组织上、人才上保证了新农村建设的扎实推进。
以上就是高平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所做的工作,当然同兄弟省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要虚心的向大家学习,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欢迎诸位到高平检查指导工作,谢谢大家!
王若竹:下面我们请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主任郑文凯同志演讲。
郑文凯:首先我感谢中共中央党校和经济日报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来举办这次新农村建设论坛。我向各位介绍一下全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情况和农业产业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改革开放的产物,随着农产品市场化、农业生产专业化的发展,产业化经营已经从自我发展阶段,成为农业农村经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新发展观念、转变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的重要路径。到2005年底,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是135700个,比2004年增长了19.1%,其中龙头企业的总数是61200个,占产业化组织总数的45.1%。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达到了4000多个,中介组织63000多个,占产业化组织的16.4%。产业化组织和农户的连接方式多种多样,有合同合作方式、股份合作方式和其他方式,合同合作、股份合作两种比较稳定的利益连接方式占的比例达到了68.5%,比上年提高了6.6%。合同关系里面有订单关系6万多个,占合作关系的43.9%,比上年提高了10%。
2005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400亿,2005年全国农业产值39000亿,产业化组织实现利润1100多亿,上缴税金5.8亿元。中介组织销售收入2700多亿,比上面增长29.3%,专业市场实现销售额9400多亿元,净利润实现390多亿元。
在各类产业化组织中,种植业最多,达到了62000个,带动种植面积9亿多亩,占到总量的40%。畜牧业4.3万个产业组织,带动牲畜饲养量7亿多头,禽类饲养量76亿只。水产业8500多个,带动养殖水面7700多万亩。各类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8700多万户,占全国农户的比重是35.2%。
农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增加收入总数达到了1100多亿,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比普通农户每年平均增收1336元。2005年龙头企业实现出口创汇2300多亿美元。全国农业实现出口额2.8亿元左右,进口额2.5亿元左右。同时龙头企业也加强了国际合作,积极吸引外资投入农业,既引进来又走出去。我们利用外资的龙头企业达到了9300多家,利用外资额达到了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6%。
龙头企业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增长方式转变、引导各类要素进入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民增收、建设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些方面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感觉有这样几个方面:一个就是组织功能不断拓展,产业化组织上连市场,下接农户,已经逐步由单个的经营主体,转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层次。现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应该说龙头企业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龙头企业有闪失,那么我们农民的收入,农产品的销售都可能会有很大的问题。
第二个就是带动方式的创新。产业化不断创新和丰富经营方式,一开始起步的时候是公司加农户,现在已经逐渐演变为公司加基地加农户、公司加中介组织加农户、专业市场加农户,合作社加农户。
第三个特点就是加工能力的提升。龙头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产品的深加工,使产业链条逐步延伸,增值效益日益明显。农产品加工能力显著增强。以玉米为例,我国玉米加工90年代初只有30多个品种,现在已经达到了上千个品种。玉米如果加工成淀粉增值只有1-2倍,现在加工成静氨酸,增值了100倍。
第四就是投入渠道的增加。产业化经营发展也需要资金,产业化发展的同时也拓宽了农业的投入渠道,财政投入、民间资本投入、外商资本都已经发展起来,金融信贷资本也有了比较好的发展态势。
第五个就是外向领域拓宽。我们了解到许多龙头企业以投资新建、兼并收购、参资控股等形式参与国际竞争。现在我们投资的地区涉及到北美、亚洲、非洲、欧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龙头企业上市有62家。
产业化经营发展中也有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综合实力强的还不多,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4000多家,占整个产业化组织的6.5%左右。而且区域间也不很平衡。东、中、西部的差距不小。我们评定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东、中、西也采用不同的评定标准,否则西部地区就上不来了。
第二是利益连结关系紧密型的企业还不多,产业组织形式有待完善。现在农户和企业还都缺乏制度约束和风险保障机制。最近国家也在探索要搞农业保险,这样有利于进一步增强这方面的市场机制。中介组织运作管理还不规范,我们的中介组织,比如说涉农的行业协会,包括其他方面的行业协会。我觉得我们的行业协会缺乏和国际惯例接轨,我们不少的行业协会都是离退休的老干部担任领导。但是怎么样建立我们现在企业发展的成熟度,行业发展的成熟度,市场机制的健全度,可能还不足以使我们发展起来和国际接轨的行业协会。
第三就是龙头企业跨区域发展比较快,特别是最近几年。但是跨区域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跨区域发展中有一些地方比如说基地分散的问题,规模化、标准化的问题,基础设施不配套的问题,基地建设滞后的问题。去年我去了内蒙古通辽市,当地一个领导说,山东一家大的加工生猪的龙头企业有每天一万头,一年300万头的产量。他说我们一年顶多能供50万头,供应跟不上产量,企业就拖垮了。
第四就是农村的新型市场主体成长比较快。这对我们政府宏观管理调控和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一方面就是我们农村经济市场主体一个是分散的农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变成家庭经营,另外一个就是个体私营经营。再一个比较成型的就是乡镇企业。根据我们的统计,乡镇企业一共是1亿4千万从业人员,乡镇企业是2200万个,这样平均一下每个企业只有7个人。
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在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其实也面临着一个非常好的机遇。在这项工作中我们要从六个方面加强工作。第一个就是着力培育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载体。农业产业化企业不管过去是在农村生长起来的,还是从城市到农村的,既然搞了农业产业化就和农业有天然的联系。龙头企业和基地的农民来搞对接,有利于把一、二、三级产业有机地联系起来,也有利于使进入农村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越来越多,渠道越来越畅通。产业化经营能够既成为城市和工业资源进入农业和农村的有效载体,又能够成为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的组织形式。
第二就是我们要着力提高现代农业建设水平。农业产业化通过引入现代装备、现代科技、理念、管理等等,不断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有效改造传统产业,这样能够推进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中央一号文件讲了现代农业是“六个用”,其实农业产业化在这“六个用”方面都可以发挥作用。
第三要着力探索龙头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机制。我们农业部去年专门研究了这项工作,同时也向各级农业部门下发了鼓励和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意见,在那个意见中也提出了多种带动形式,在实践中证明是让企业愿意、农民欢迎的。
第四就是要着力发挥致富农民、培育新型农民的示范带头作用。我们在实践中调查发现很多这方面的典型,产业化龙头企业很多为了使农产品的初级产品符合后期加工的需要,要和农户订立合同,统一技术标准,有的要统一良种供应,有的是统一肥料等等,这样实际上潜移默化地提高农民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适应能力和增加这方面的知识。
第五要着力扩展农业科技创新的平台。我们现在整个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处在加快发展的阶段。第三个阶段已经在东部地区出现了一些苗头,就是创新提高阶段。如果说加快发展还是在数量和规模上而言,那么提高质量的阶段就是提高竞争力的阶段,这个就要靠技术的创新。
第六个方面就是着力创建富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现在我们一些专门研究国际贸易和市场营销的专家也提出,品牌是企业和产品的灵魂,是企业存亡的关键。从1998年以后国家作出了一个判断:农业进入了战略性调整的新阶段,这个新阶段的表现就是我们总体上的供求关系大体平衡。之前我们是追求数量,现在我们要从品种数量的增加逐步进入到质量的提高,进而进一步进入到品牌的创新阶段,这样就可以完成品种、品种到品牌和综合竞争力的增强,这样我们的农业产业层次也可以得到提高,谢谢大家!
王若竹:下面我们请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员王海滨同志演讲。
王海滨:各位领导、专家下午好!我是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博士后,今天我想讲这样一个题目《科学理解中央“三农”政策,切实提升区域发展战略》。2006年12月31号中央公布了2007年的一号文件,其实已经明确点题,在2007年之后中央推进新农村建设将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
既然新的一号文件提到了现代农业,这里的“三农”政策就从2007年的一号文件谈起。我汇报有三方面内容。一个是我个人对中央“三农”政策的一点认识。第二结合国家政策与区域战略讲两个这方面结合的案例,一个是广西的南宁,一个是北京的密云。第三谈一下对区域发展的几点认识。
今年的一号文件提出了四个“丝毫不能”的态度是非常坚决的。第一个“丝毫不能”是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重要思想丝毫不能动摇。因为关于“三农”的战略地位,包括总书记和总理都有不同的提法,但这次已经非常明确了。第二个“丝毫不能”就是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任务丝毫不能放松。大家都可以看到,中央连续出四份中央一号文件结构是非常完整的,逻辑是非常严谨的。第三个“丝毫不能”动摇就是支持惠农的政策力度丝毫不能减弱。这个是进一步强调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若干政策。第四个“丝毫不能”就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丝毫不能松懈。这个强调的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就是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意见是丝毫不能松懈的。
我这几年在研究中央农业政策的时候也有一些迷惑,如果系统地分析一下今年的一号文件就能把这几点说的非常清楚了。我们2004年一号文件说的是农民增收,2005年说的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06年说的是区域的概念,今年中央的一号文件把这三个视点给串起来了。“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这句话如果不写会更好。现代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活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国家现代农业的特点就是这六条,你只能在你的地域拓展,但是应当以这个为蓝图和基础。
我讲两个案例。这是我们前几天刚刚做的南宁生物质能源发展战略。大家可能不知道,现在广西一个省产的糖是全国的60%,更重要的是一个自治区产生的COD占全国第一名,占16%以上。所以对于广西来讲,生物质能源的战略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给广西提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在总结关于一个区域发展战略要回答哪些基本问题。当时我们就提出五个基本问题,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能不能做?做成什么样?怎么样做?现阶段的重点是什么?
首先是南宁十一五规划发展当中的几个关键词的分析。其实一个政府的十一五发展规划,五年的战略步骤和布局是非常重要的,但他们的理念并不是很清晰。比如说他们提了12次开放创新,10次国际化。但是开放创新不是战略,国际化可以是战略。大家知道南宁现在是东盟经济圈里面辐射东南亚最重要的城市。现在他的城市形象和品牌叫做“绿城”。我当时就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南宁把绿城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的话,目标和品牌是否丰满?其实在五十几章的十一五发展规划里面,他们提到绿城只有一段,还是停留在绿化层面的。我们可以发现南宁在绿化层面在全国是排不到第一的。所以说南宁的战略我是不清楚的,但是如果让我说南宁的生物质战略我是可以说清楚的。
当时我们说生物质能源这个战略是南宁作为绿城战略的一个重要特征。我提了一个词是“金色的光芒、绿色的血液”。因为金色的光芒是金碧辉煌——财富的象征。大家都知道城市血液可以想象成能量,如果用生物质能源作为城市的替代能源,那么这个城市流淌的是绿色的血液。南宁的生物质能源战略应当在南宁的绿城战略里有一个很大的层面。这里我想强调的一点就是战略选择。技术选择可以构成一个区域的战略定位研究和产业规划的基本思路。政府和高效企业为什么我要突出来讲?就是这几年我们提出了一个“农科教”的结合,我觉得这个一定会失败。另外还有人提“产学研”的结合,我觉得这个也走不远。但是现在提了新的词,就是“政校企”的结合,我觉得这个才说清楚了。
第二个案例就是北京密云的案例。我想把里面我认为通过对一个战略的研究、对一个地区的战略作用提一下。密云的特点大家都清楚,就是水库最重要,大家喝的北京地表水75%来自密云水库。水库是1958年建的,水库对密云的整个影响非常大。现在在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我们越来越觉得水库是一个聚宝盆。
密云战略的我们很清楚,就是创建国家生态县。因为结合密云的特点——以生态为基础发展生态经济,这肯定是密云必然要走的道路。“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是密云提出的规划,我们也提出了非常清晰的逻辑关系。关于环境和经济在座的很多书记和县长都很有经验,所以我在这里主要提一下生态文化。其实真正发展文化还是为了促进经济,我们提出了围绕生态文化这样的核心,推动生态文化建设的五种生态经济模式。
其实一开始我们就提到经济文化环境的内在联系是非常密切的。我们提出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的理念是仁、智、康、乐。其实不论把这个事情说的多么花哨,但是我们非常清楚,密云只有两条主线:第一是保护水源,第二就是富民。保水和富民是贯穿密云所有发展战略的主线。
然后我们提出了围绕经济生产和生态文化的五个保障措施——思想保障、资金保障、人才保障、政策保障、机制保障。密云从十五以后,每年财政的10%用于农村环境的基本建设,然后提出了六项措施,这个也不讲了。
密云现在的战略是内涵丰富,结构完整,特色突出,科学可行,上下一致,高度共识。
下面我想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密云上下——包括北京的主要领导对这个提法和具体的措施都是高度共识,上下一致。最后我经过这两个案例我提三点区域发展战略的认识,也希望在座的各位共勉。
确实,区域发展战略像打仗一样,为什么叫战略?其实就是战争的谋略。当你分析一个区域战略的时候有四点,确定一个战略要先明确你的发展目标,主体和分工,技术路线和产业设计,政策和制度。
第二点,形成一个区域的战略有三个过程。第一是有意识,要有一定的感觉。我们学者经常批判的就是“领导拍脑门”。但一个战略经常是领导拍脑门拍出来的。比如说现代农业,大家感觉特点就是现代了。我们应该有一些具体的想法。
问题是如果思路完整就是真正的区域发展战略吗?怎么样规划成为完整的区域发展规划?有三条要素。第一上级高度的认可,就像密云提出保护水源。不管你的思路多好,如果不提水,没人会给钱。但是光有认可还不够,第二就是要有清晰的表达。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是水平最高的一次,不仅把前三个文件统筹很好,而且表达得非常精确。我们每一位县长或者是书记,你再好的想法如果不能让你的部下或者是群众理解,那就是想法。所以一定要有一个非常简练、清晰的表达,才有可能实现。最重要的是民众有非常统一的思想。这点我们今年书记、县长在一起讨论的时候非常感慨。说密云今年是建国以来开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唯一的一次所有的代表没有一个闹事的,现在全县上下高度一致。
战略本身没有好坏,关键是不是上下一致,能够把这个战略变成城市的意见,民众的力量,这才是战略。
最后讲一下一个新的战略实施的过程。可能在座的领导都会有这个疑问,当新农村提出的时候我们就问新农村怎么搞?其实任何一个国家的政策提出来之后,结合自己地方的特点提出一个新的战略可以按照六个步骤实施——第一贴标签,第二托外援,第三挖内涵,第四树品牌,第五抓实效,第六再创新。我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王若竹:今天的论坛到此结束。
(责任编辑:李淑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