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产经新闻

传统制造业告别“黄金年代” 向越南、非洲转移

  到越南去,到非洲去!面对越来越高的人力成本,制造商们开始了又一轮的迁徙。

  制鞋行业是廉价的“中国制造”的一个缩影。从台湾(中国,以下均此)到内地,这个行业经历了两个“黄金年代”,但现在已经到了要和“黄金年代”说再见的时候了。

大型制造商转业和外迁,都表明那种以廉价劳动力、资源、环境为代价的价格优势已经越来越没有意义。

  从日本到中国

  1988年,42岁的制鞋工程师蔡慧星从台湾鹿港登上货轮,经金门、香港广州,辗转来到福建晋江。当时货轮上的集装箱里,除了制鞋设备,还有大米、快速面、酱油和味精。

  蔡慧星受雇于台湾宝成公司。他的先祖是晋江人,成年后,蔡慧星在祖父的墓碑上看到“晋江青阳”的字样,才知道自己在内地还有亲戚。他的先祖大约是在郑成功时代渡过台湾海峡的。

  蔡慧星属于台湾社会从农业向工业转型阶段出现的第一批产业工人。1969年,他从台湾军队退役后进社会找工作,正赶上日本企业到台北胜益橡胶公司搞技术培训,他就跑去当了一名学徒工,就这样一直干到2006年退休。他和鞋子打了近40年的交道。

  在亚洲,制鞋行业肇始于日本,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这个行业慢慢从日本转移到了韩国和中国台湾。在当时的台湾胜益橡胶公司,蔡慧星的师傅是来自日本三洋、三菱等商社的技术人员。这些商社为了向台湾企业推销合成橡胶等华工原料,顺便教会了台湾人怎么用合成橡胶做鞋底。从日本人那里,蔡慧星知道了什么叫EVA发泡,以及发泡剂的配方。胶鞋对台湾鞋业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技术突破,在蔡慧星的少年时代,他穿过的鞋只有布鞋、木屐和皮鞋。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台湾的鞋业在台北县开始起步,然后,慢慢从台湾北部转移到台中。也就是在这个阶段,台湾富豪、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进入了做鞋用的PVC乳胶皮生产行业。在这个行业里,王永庆挣了很多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PVC大王。

  由于岛内市场狭小,台湾人做鞋,一开始就是以做贴牌为主。不过在行业的早期,韩国鞋厂的规模比台湾鞋厂要大得多,海外贸易商的单子,大单都被韩国人拿去了。这种情况和20世纪90年代内地的情形类似,加工大单都落在了规模更大的台资企业手中。

  运动鞋是台湾制鞋行业的成就之一。今天这种形态的运动鞋是到1985年左右才开始在韩国和台湾出现。从1970年到1990年的20年,是台湾鞋业的黄金时代。但到了1990年以后,台湾鞋厂的老板们发现,鞋子已经没法在台湾做了。蔡慧星记得,在20世纪70年代初,自己的月薪大约是2000台币,到80年代,已经增加了近十倍。鞋厂的成本压力显而易见。于是,从1985年开始,他开始随台湾的鞋厂老板们离开了台湾。

  宝成等台资企业向内地的迁移,对内地的制鞋行业来说意义重大。在宝成进入内地10年后,内地的运动鞋行业迅速发展,如今,世界上60%的运动鞋都产自中国内地。在运动鞋加工业内,三家规模最大的制鞋企业——宝成、清禄、丰泰,都来自台湾,尤其是宝成,这家由台湾教师蔡其瑞在台湾鹿港创办的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成长为全球最大的运动鞋加工商,在中国内地、印度、菲律宾等地拥有100多条生产线,年产运动鞋达1亿双。在规模方面,台资企业已经超过了韩国企业。

  告别“黄金时代”

  和内地数千家运动鞋生产商的品位不同,宝成等台资企业服务的对象都是世界一流的品牌,他们的客户主要是耐克、阿迪达斯、锐步、PUMA等品牌。众多的内地当地的鞋厂只能给国际二线品牌打工。但饶是如此,这个优势对台资企业来说已经越来越不值得倚重。近年,宝成集团已经出现了引人注目的转向。

  从2003年开始,宝成集团大举进军计算机行业。当年,宝成和海尔合资,成立了海成(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同年,宝成还向主机板制造企业精英电脑注资,成立了讯宜国际,帮助精英电脑迅速扩张。而在天津,宝成甚至进入了海水淡化领域。“就算宝成的利润比内地的当地企业高,他们也不能一直做鞋了,这个行业终究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蔡慧星说。

  蔡慧星还认为,如今内地的情况已经和当初的台湾类似,人力成本越来越高了。在宝成集团,制鞋主业有相当部分也已经从东莞昆山等地转移到了比内地沿海用工更便宜的地方。印尼、越南和内地的江西省如今都有宝成的鞋厂。将来可能跑到印度去。蔡慧星得到的消息是,接下来,宝成的鞋业部门很可能会投资印度。

  “在福建的运动鞋产区,工人的人均月薪已经达到了1500元,只要再过两年,很快就会达到2000元。人工的成本,很多当地企业已经无法承受。”蔡慧星说。

  除了用工成本,自2004年以来,整个制鞋行业还在经历某种程度的工荒。在福建晋江,记者见到了四川阆中人赵海东。从2004年开始,每次回家探亲,身为车间主任的赵海东就从老板那里领到了一个特殊任务,帮厂里带几个工人来。

  赵海东的使命完成得很不理想,回老家后一个人也没招到。

  另一家福建鞋厂的老板亲自出马,前往内地招工。在招聘会的形式上,这位老板还搞了点创新,已不是在某个城市设一个招工摊位,而是深入到农村的各个乡镇,深入到村。结果,他依次把闽西及江西、安徽、四川等省份都走个遍,远没有完成任务,公司要招到1200多人,只来了300多人。 这位老板的印象是:“内地工源的存量已经不多了。”

  当然,他在内地一些职业学校看到的则又是另一番景象。在四川,职业学校的学生很吃香。江苏浙江一带的企业带走的学生往往是两三年前预订的。和去当地招工的福建鞋企不同,江浙企业往往是高科技企业。四川邛崃某职业学校为苏州某笔记本生产商定向培训学生,学校每培训一个,企业付1000元。这使他颇为感慨,如今形势已不同了。

  2004美元以后

  在如今的内地,对海外投资的政策已经很明确,鼓励企业到海外投资设厂。在成本优势开始丧失后,非洲、东南亚一些国家成了新的选择。今年上半年,莫桑比克部长会议通过一项决议,提高最低月工资标准:工业、商业与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最低月工资为1645.21梅蒂卡尔(按现行汇率约合62美元),农业从业人员的最低月工资为1126.18梅蒂卡尔(约合43美元)。这一决定自今年4月1日起实施。 反观中国内地,自去年第三季度以来,上海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由每月690元提高到每月750元,小时工最低工资标准由现行的每小时6元提高到每小时6.5元,2006年进入第三季度的第一天,北京市是640元。以此看来,中国内地和非洲的用工成本,确实还有相当空间。“比较优势”已经更多属于非洲了。

  “廉价劳动力只是竞争力的一个因素。很多国家都走过这条路,像二战后初期的日本,那时也是美国的廉价加工区;中国台湾后来也是日本的廉价加工区,后来就轮到中国内地,这只不过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台湾声宝集团总裁陈盛对记者说。他认为,使用廉价劳动力只是一个开始,并非一劳永逸,现在看来,继续使用廉价劳动力,无论对中国经济还是中国的民生,已经没有多大好处了。进入非洲的理由很简单。“比较低层次的加工业,往中西部转移主要是提高就业率,而往国外转移还能占领那里的市场。”至于,在一些贸易保护主义的国家,通过在当地制造商品来占领市场,更是破解难题的好方法。

  2006年,中国人均GDP达到了2004美元。陈盛已经看到,以廉价劳动力为支撑的比较优势已经快走到尽头。“当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的时候,这种发展方式就已经走到了头。各国的经验是,从2000美元到5000美元,是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出口市场上,产自中国内地的廉价工业品已经成为众矢之的。 陈盛的破解之法“进口替代”。“中国内地的外贸额已经接近2兆美元,如果出口继续扩张的话,就会受到海外贸易保护主义的打压。”

  (下转F2版)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胡立善)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蔡慧星 | 陈盛 | 赵海东 | 卡尔 | 王永庆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投 资 创 业 健 康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