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国内财经

常熟:内外并举 生态兴市(图)



常熟民居俯瞰图。常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国家生态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环境立市、生态兴市”的江苏常熟市一贯坚持“加快发展不松劲、科学发展不动摇”的发展思路,创造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的均衡发展的和谐社会篇章。

  2007年1-8月份,常熟全市共完成生产总值659亿元,实现工业产值1674亿元、销售1503亿元,同比均有明显增长。
前8个月新增注册外资10.8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7.3亿美元,提前完成年初确定的目标。同期新增民资注册资本74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92%。

  以人为本 民生优先

  常熟地理位置优越:东距上海80公里;南接昆山、苏州;西连无锡、江阴;西北与张家港接壤,濒临长江黄金水道。苏嘉杭高速、沿江高速两条“黄金通道”穿境而过,常熟港近在咫尺;建设中的苏通长江大桥更是将拉近与上海北翼南通的距离,同时创造了接受上海辐射的另一条通路。

  自古以来,常熟就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居民收入一直稳居江苏省县市前列。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常熟市注重将经济成果让百姓得以分享,把富民指标作为“两个率先”的核心指标,把百姓生活放在发展全局的优先位置。2006年,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超800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7亿元,私家车保有量7.8万辆,均在全省各县(市)中领先。

  为让百姓共享发展成果,常熟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围绕“老有所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全市城镇职工实现“五保合一”,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1%,社会养老保障率达93.3%。围绕“病有所医”,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启动实施少儿医保,农村合作医疗参入率达99.3%。围绕“困有所济”,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分类施保,保障标准逐年提高。城乡劳动力实现统筹就业,新增就业岗位5.4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坚持城市发展与农村建设的统一,重点解决好城乡统筹问题。近年来,常熟市着力完善城市形态布局,搞好城乡功能对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人不分城乡、居不论南北,都能充分享受现代文明生活,创造平等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目前,已全面完成665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布点规划,在建的81个集居区建设顺利。同时加快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配套功能,农村公路全部硬化、等级化,通村道路覆盖率100%,实现乡镇公交“村村通”。

  环境立市 生态兴市

  在一些地方为加快发展经济不惜牺牲自然环境的“环境”下,常熟却提出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区,最终建成全国生态市的战略目标。随着这一远景的确立,“环境立市、生态兴市”成为常熟的发展理念,“生态常熟”成为当地最响亮的口号。

  “生态”并不是纸上谈兵。常熟市贯彻“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在有序开发和合理利用中促进资源节约,在全面治理和严格控制中促进环境保护,在积极修复和加快建设中促进生态改善。该市拿出数十亿元资金启动城区企业“退二进三”,置换出的土地中的近半部分,用于当地绿地建设,目前基本完成企业搬迁,取得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共赢,城市人均公共绿地达到了19.2平方米。该市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企业生态化改造、产业循环化链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市涌现出江河天绒、汽车内饰件、国际化工园区氟化工经济链等循环工业典型。

  对于污染环境的企业,常熟严格执行规定。近年来,该市劝停拒批重污染项目78个,对127家企业实施限期治理、39家企业实施深度治理、关停取缔重污染企业24家。全市工业污染源按照国家一级标准全面实现达标排放,新增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单位28家、中国环境标志产品4只,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厂、城西污水处理厂竣工投用,启动昆承湖生态修复工程,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2006年,全市COD排放削减4%,二氧化硫排放削减9%,超额完成年度削减任务。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4%,优良天数达333天,环境综合指数达到96,在全省同类城市中名列前茅,成功跨入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市”行列。

  “十一五”期间,常熟将投资200亿元用于建设污水处理厂及污水收水管网、天然气管网、供水设施、环卫设施等工程,保护尚湖和沙家浜生态湿地,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合理布局 内外资均衡

  发展经济是地方政府第一要务,但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既激活内在动力,又借助外力,这无疑是考验当地政府执政水平的一大难题。

  常熟却将内外协调发展变成了精致和谐的艺术。

  对于外向型经济,常熟打造国家级常熟经济开发区、省级东南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三大板块”,引导外资生根发芽,实施错位发展,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常熟经济开发区抢抓沿江开发先机,大力发展临江经济,形成电力能源、钢铁钢构、高档造纸等特色产业,出口加工区正式封关运作,累计吸引外商总投资87亿美元,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13个,财政收入年均增幅超过30%,将打造成沿江国际制造业基地和滨江新城;东南开发区是新型工业化先导区和城市现代化配套区,坚持完善“一区多园”发展战略,以电子信息、高档轻纺、精密机械、汽车零部件产业为特色,吸引外商总投资39亿美元,实现注册外资18.4亿美元、到账外资6.3亿美元;高新技术产业园是以电子信息、精密加工、新材料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群的载体,目前总投资19.8亿美元的“广达制造城”落户园区,吸引了一大批相关配套企业跟进,产业集聚效应初现。

  2006年,常熟市新增注册外资15.7亿美元、到账外资6.44亿美元,其中,“三大板块”新增注册外资、到账外资占到全市总量的73.3%和77.2%;引进超千万美元项目86项,实现服务业注册外资3.2亿美元,增长25.6%。

  自主创业、发展民营经济是富民之源,常熟在全力推进外向型经济的同时,努力让群众成为创业主体。该市确定了“民营经济腾飞计划”,按照“开放领域、引导产业、调整结构、创新服务”的基本思路,完善扶持政策,放宽准入领域,营造公平环境,激发全民创业动力,释放民资发展潜力。

  截至2006年,全市共建办民营企业1.3万家、个体工商户5.7万户,平均每4户家庭中有一个老板。民营企业注册资本、自营出口、专利品牌等指标在全省各县(市)领先,民营经济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份额超过三分之一,就业人数超过从业人员总数的二分之一,累计注册资本在全省各县(市)率先突破400亿元。2006年底,常熟民营企业占很大比重的纺织服装、电气机械、IT等10大特色产业完成销售收入1093.5亿元,同比增长32.7%,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到59.7%,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力量和重要增长极。

  科技助推 跨越发展

  近年,常熟实施工业经济“333工程”,启动高新产业“双倍增”计划,大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常熟95%以上规模企业建立厂办研究所、技术开发机构,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78家,引进了UPM、诺华、夏普等外资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产值增长27%。2006年,全市自主创新与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

  与此同时,该市鼓励企业自创品牌,拉长品牌产业链,做大名牌产品群。2006年全市专利申请首次突破1000件,注册商标总量在全省各县(市)率先突破万件。目前,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总量达43只,占全省的十分之一、苏州市的三分之一。

  未来五年是常熟产业转型升级、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拐点,也是创新发展模式、实现整体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常熟市委、市政府在发展导向上突出富民和谐,在发展要求上坚持又好又快,在发展路径上强调集约统筹,将努力推进常熟由“城市品牌”向“品牌城市”、“旅游城市”向“休闲城市”、“小康城市”向“幸福城市”的转变,全力打造“经济繁荣之城、山水文化之城、生活品质之城、文明和谐之城”。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医 疗 健 康 保 健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