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左右间财经评论 > 经济茶座

《货币战争》“子虚乌有”论的价值立场冲突

  国际金融家雇员抑或独立经济学人

  《货币战争》“子虚乌有”论的价值立场冲突

  南方都市报 2007年12月21日

  作者 成一语

  近日,高盛集团董事总经理,知名经济学家胡祖六先生在某杂志发表??“子虚乌有的“货币战争”文。批评2007年中国最畅销的财经图书《货币战争》为“简单地出格、歪曲的离谱”、“缪误甚多,断章取义、牵强附会、言过其实,或根本就是妄加猜测、肆意定论”,并给这本书定论为“弥漫反犹太色彩、揉杂了极左思潮、极右倾向、民粹主义、孤立主义、无政府主义、对日本的同情与反西方意识。”一篇书评能给予如此高密度定性批评,对于素来冷静、理性而有绅士风度的胡先生来说,实在不同寻常。

  二种立场谁虚谁实?

  中国人常说,名正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所谓名者,就是身份,或者说是以谁的利益立场来说话,那么胡先生以何种身份来批评《货币战争》的呢?他署名有两个身份,一是高盛集团的董事总经理;二是,某大学某研究中心联席主任。如果是前者,那么,如《货币战争》所指出,高盛本来就属于“国际银行家”集团的核心成员,那他就可能属于自我辩护,负有举反驳之可信证据的义务;如果是后者,那就是独立经济学家,是为了公众利益,只要表述一家之言,自成逻辑就可以了。

  笔者愿意相信胡先生是后者,但若是独立、冷静和理性的经济学人,为什么在短短一段文字中给了“弥漫反犹太色彩、揉杂了极左思潮、极右倾向、民粹主义、孤立主义、无政府主义、对日本的同情与反西方意识。”一连串定性评论,却几乎没有什么说明,似乎并不符合经济论文或经济评论的基本逻辑、论证、论据规范。再如,“子虚乌有”一文中,有一小节标题为“美联储辩诬”,如果照字面解释,“美联储辩诬”的意思,要么是“美联储代表”辩诬,要么是“代表美联储”辩诬,显然难称是独立经济学人的立场。

  众所周知,胡祖六先生乃高盛的高级职员;高盛是华尔街最核心的公司之一,国际十大投资银行中2007年最赚钱的公司;而国际十大投资银行是现行国际金融秩序的“骨干”公司。谁也无法否认,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是现行国际金融秩序的最有影响力的领导人之一,而他任职美国财政部之前,是高盛的CEO;不仅如此,胡祖六在哈佛的导师是萨默斯先生,他曾是另外一任美国财政部长,曾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而胡先生曾在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按照《货币战争》的说法,美国财政部、IMF、世界银行、高盛都是现行国际金融秩序的核心组织。

  如果胡先生代表的是高盛们的立场反驳《货币战争》,那就需要自我举证。《货币战争》洋洋近30万字,引用了大量史料,仅书中每章后备注的索引条目多达214 条。对此,宋鸿兵先生的自我评价是,其写法虽然借助了通俗演义的方法,但整个资料和论证按照严谨的学术标准的。可驳斥它的“子虚乌有”文中很少列举《货币战争》没有提到的新事实证据,且没有给出一个反驳证据的索引出处。

  三种论证悖论

  接下来需要分析的是,胡先生是怎样论证《货币战争》是子虚乌有的呢?

  第一种论证方法是,“美国曾出版过数本与该书近似的书籍,但并没有引起主流社会的太多注意……”

  在这里,胡先生给自己也给评判者设置了一个悖论。一,如果美国曾经出版过与该书近似的书籍,那说明它??对现有货币金融秩序的质疑在西方也早有人在,只是他们未得到“主流社会”的认可而已。但这些既得利益的主流们怎么可能认可否定自己的人呢?二,如果美国真有这样的书,胡先生也应该请人把这些书翻译过来,至少节录翻译也好,并提供其英文版本,请社会公众来裁决??《货币战争》有多少内容是抄袭别人,有多少内容是没有索引原著而据为己有的。

  胡先生的这个悖论如果无法解决,那么,如此论证的结果要么是“货币战争”不是“子虚乌有”,要么胡先生所说美国有“近似”的书是不真实的。

  第二种论证方法是,“美联储自成立近100年来,已在美国公众心目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很多民意调查结果表明,美国人民对美联储这样一个未经选举产生,却有巨大影响力的精英机构的信任,甚至超过了对包括国会与总统在内的许多公共权力机关的信任。” 然而,胡先生并没有像《货币战争》一样提供相关证据来源,当然,这种关键性的报告,也须说明该报告的调查对象是否有“美国公众”的代表性。

  自相矛盾的是,在“子虚乌有”一文中,胡先生承认金融领域“原本显得过于神秘”,这让人疑虑美国公众对过于神秘的金融领域,而金融领域中最神秘的美联储了解多少,能否有足够的判断力。同时,笔者不敢确信胡先生在多大程度上信任社会公众的判断力,因为该文还写到:“作为一本通俗性供消遣娱乐的书,该书的欣赏价值显而易见。”显然,胡先生定义此书除政府决策者之外的普通读者的意义就是“消遣娱乐”,可以不用思考,或思考也没什么价值,这样的社会公众难道具备评价美联储的能力吗?

  “子虚乌有”文对美联储的评价与《货币战争》截然相反,美联储真的能每每力挽狂澜吗?未必,远的不说,12月4日,在过去几年中正确预见到美元大跌,石油和黄金价格大涨的罗杰斯先生就直言??楼市降温和次贷危机恶化都怪美联储,美联储应该解散,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也应该辞职。他还强烈建议当局加息,而不是连续降息。这只是近期国际金融界对美联储被华尔街利益绑架,致使美元危机愈演愈烈的众多评论之一。

  胡先生为美联储辩护称:“在杰克逊总统废除美国第二银行后,美国金融业陷入了长期的混乱与不稳定状态……痛定思痛,美国朝野与各党派终于吸取了教训,并达成共识??美国无论如何必须设立中央银行,以防止与处理未来的金融危机。”于是,在1913年成立美联储。但是,历史的反驳非常有力??在美联储运作16年后,美国反而在1929年遭遇了迄今为止最严重的金融大危机。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获其利的美国,作为一个冉冉升起的全球性经济领袖大国,为何在大危机后近10年才走出大萧条。同样令人费解的是,作为一战的战败者德国,其战争直接损失巨大,战后背负了沉重负债,为何能在十几年的时间里神奇复苏,成为世界第一军事强国,一度在二战中横扫欧非大陆呢?

  这样的巨大问号,在现行国际经济金融秩序的主流者那里,一直没有给出令人心悦诚服的解释,成为横亘在人们心中的巨大问号。而《货币战争》在采集了大量史料的情况下,以人性博弈论和利益立场分析法,给出了入情入理的解释。

  这种解释符合利益博弈的常识。人们常说商场如战场,人与人,企业与企业,利益集团与利益集团,国与国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威逼利诱乃至发动战争很正常,难道金融领域中,银行家就变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了?比如同样是人,为什么很多中国劳工拼命工作每个月只能拿1000元,而高盛在华高层每个月就能拿10万计的美元?其收入合理之处固然有帮助中国企业IPO能创造新增价值的正和博弈所得。但在零和博弈领域,如石油期货市场,在没有任何人创造真正新增财富的情况下,高盛是大赢家,作为买方的中国国家、企业主和劳工是大输家。过去5年中,因油价大涨,现在的中国巨额外汇储备只能购买约相当于5年前同样账面美元的 1/3的石油,胡先生又能做何解释?

  换言之,《货币战争》的风行,与其说是对《货币战争》作者的褒奖,更是社会公众对所谓主流的金融经济史家无力苍白的严厉斥责??很多年来,金融悬疑和真相求解的“大地”干涸的太久,因而《货币战争》这一个的火星,能在干枯的大地上迅速地燎原成熊熊大火。

  第三种论证方式是,“子虚乌有”文写道:“从实质控制权来看美联储体系是一个由国会与联邦政府双重控制并接受公众监督的统一的中央银行……所有七名理事都由总统任命,参议院确认。”

  可是,胡先生提供的有关美联储的资料中,基本没有超出《货币战争》。而且,即使程序上理事由总统任命,参议院确认,那也并不意味着这是由公权所控制。问题一,总统和参议院有无否决的权力,二,总统和参议院有无提名的权力。如果没有否决权,所谓的任命和确认自然是橡皮图章。即使有了否决权,如果没有提名权,那美联储主席和理事的最终决定权力仍然掌握在私人银行家手中。就像最近美国对世界银行行长的提名,老行长沃尔芬森退休了,按照规则,世界银行的行长由美国人提名,美国推荐了前国防部长保罗•沃尔福威茨,但不久后因性丑闻被弹劾,美国又提名了罗伯特•佐利克,这也就是说,世界银行的行长决定权并不是世界各国的公权,而是美国的一国之私权。这证明了只要提名权不受制衡,提名权就是最终的权力。因而胡先生也无法否定“美联储为国际银行家所操控”的结论。

  三种反驳目的

  在并没有有力的逻辑和证据驳倒《货币战争》的情况下,胡先生为何甘冒身份立场所隐含的道德风险置疑,力图拨“乱”反“正”呢?

  一 胡先生不太像是为了社会公众驱除谬误,该文写道:“作为一本通俗性供消遣娱乐的书,该书的欣赏价值显而易见。”胡先生似乎并不反对普罗大众作为枕边书,以之为娱乐。可既然《货币战争》如此荒谬,剥离了自身身份利益立场,为社会公众尽责的经济学人,撰长文驳斥《货币战争》的胡先生怎么能任其去遗毒大众呢?

  二,胡先生似乎有为现有国际金融秩序正名之意。他写到:“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一个健康运作良好的金融体系通过高效率分配资本……而脆弱不稳定的金融体系往往导致金融危机频发……”这一段话讲了一个众所周知的常识,“金融是经济的核心,货币是金融的核心,而货币发行权是货币的核心”这恰恰是《货币战争》最核心的观点。

  更重要的是,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在《资本论》中深刻地洞察未来,并指出:金融寡头是指掌握着庞大金融资本的少数最大的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由于金融寡头支配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控制了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的上层建筑,因而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真正统治者。而《货币战争》一书不正是用了大量有据可查的史料为这个判断做了最新的注解吗?

  今天,宋先生作为一介书生,重新审视现行国际经济金融秩序,不是为了推翻它,更不可能“阴谋”制造金融动荡。而是在试图判断这个国际金融体系在不久的将来是帮助中国更加安全科学地可持续发展,还是中国人民辛勤劳动的血汗财富为国际金融寡头所“剪羊毛”。

  这仅仅是杞人忧天吗?1990年的日本金融危机,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仍历历在目,近在身边?在当今中国金融与国际金融接轨的关键时刻,《货币战争》给出一些提醒,一些建议,有什么不好呢?

  三,胡先生真正担心的是??“如果读者尤其是政府决策者把它视为一本真实与严谨的书籍,对书中所作结论或政策建议认真待之,那么我们就不能不表示惊讶,甚至不安。”

  无可否认,以胡先生为代表的,与其有类似价值立场和观点的经济学家,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对中国了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则曾起到了积极作用,他们也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对中国货币决策的相当强的影响力和决策信息的首知权。需要强调的是,货币金融政策对金融市场的“财富再分配”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比如前一阶段的“港股直通车”,消息宣布前,香港股市已经大涨,而消息宣布后,涨势更猛。幸好中央政府果断暂停了“港股直通车”,否则内地投资者必定损失惨重。

  既然货币政策如此重要,胡先生应当明白决策机制中“兼听则明”的必要性---这是现代社会民主公正的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胡先生和宋先生分别代表不同的价值立场和货币思想,两者均能为决策层所听取,参考和比照,岂不很好,难道我们需要怀疑经济决策层的智慧和判断力吗?

  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笔者绝不愿说胡先生的学术成果是“子虚乌有”,即使胡先生为自己的公司争取更多的利益也是它应有的权力,但若以社会公众利益为旗号捍卫自身既得利益,则不仅必然构成自身的逻辑陷阱,并难免受到社会公众的怀疑和反对。

  

  
(责任编辑:李江平)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胡先生 | 胡祖六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医 疗 健 康 保 健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