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国内财经

区域经济向好 区域间合作向纵深挺进

  2008年,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在主体功能区规划及相关政策的影响下,区域经济向好发展的态势将得以延续,区域合作将向纵深推进。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建议完善区域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组建负责区域发展管理的综合性权威机构,加快建立开放公平的国内市场,加强区际横向联合,加大和改善财政转移支付。

  ⊙胡少维

  近年来,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指引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区域特色与优势得到有效发挥。可以预见,随着区域政策的逐步细化,区域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将得以延续,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将有所增强。

  当然,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盲目发展的态势并未发生根本改变,二是区域冲突的内在机制未见好转,三是区域合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但是,随着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2007年7月)下发,意味着区域经济政策的制订、实施将更有针对性, 2008年区域政策已发生了重要变化,并将有助于推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六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形势良好

  第一,京津冀都市圈机遇比较好,发展值得期待。作为国家战略的天津滨海新区和河北曹妃甸正快速发展,这为京津冀都市圈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点。而首都北京作为核心区是京津冀都市圈中最显著的优势之一。另外,2008年北京奥运会也为京津冀都市圈带来了新的生机。在奥运的带动下,区域内的合作将会增加,一体化进程将会加快,后奥运经济也将持续为区域发展注入动力。

  第二,长三角地区经济仍将保持稳步较快增长的态势。近年来,长三角紧紧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新机遇,努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产业发展的协调性有了一定的改善。另外,投资需求的理性化得到加强,收入和消费增长步入快车道,服务业发展进入提速期,消费扩大对经济增长拉动力将不断增强。在全球经济继续平稳发展的格局下,预计2008年长三角经济稳步较快增长的总体趋势不会改变。

  第三,中部地区经济仍处上升阶段,增幅回落有限。2008年,中部崛起政策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中部地区“3个基地、1个枢纽”在全国的地位,中部地区受到国家鼓励和支持发展的概率比较大。同时,国内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进程明显加快,国家将逐步引导和促进加工贸易向中部地区转移。另外,中部地区资金、土地、人力、技术等生产要素资源将加快流向现代工业部门,将增强中部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从总体上看,2008年中部地区增长速度虽可能会有所放缓,但仍保持较高水平。

  第四,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增强。2008年,国家在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的同时,将继续强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各项政策实施力度。随着政策效应的显现,全国产业布局、投资流向都会出现新的变化,这为东北地区加快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从其自身看,支柱产业高速发展的势头不减。特别是随着国企改革逐步深入,东北地区企业竞争能力及适应市场能力不断提高,国企改革成果逐步释放,会吸引众多战略投资者,并将有助于做大做强企业,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因素。

  第五,广东经济有望沿其内在惯性延续发展。尽管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效应对广东出口的影响将在2008年逐步显现,但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持续增加的城乡居民收入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这些因素将为消费需求持续快速增长提供坚实的基础,并将明显增强广东经济的内在动力。虽然受金融房地产政策调整影响,广东第三产业增速可能有所放缓,但工业对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依赖程度较低,第二产业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势头。

  第六,西部开发将继续加强社会事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和人才开发等薄弱环节,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把着力点放在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上。继续打好长远发展基础,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完善促进西部地区长远发展的资源开发管理体制、融资体制、公共财政体制、人才流动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继续加强东西互动,着力推动重点区域加快发展;注重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保持西部地区又好又快发展势头。坚持重点突破,加大力度引导重点区域加快发展,积极推进成渝、关中-天水、环北部湾(广西)等重点经济区发展,使其成为带动西部发展的增长极。

  区域经济发展三大特点

  第一,高新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大。目前,大中城市已基本完成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初创阶段的主要任务,初步建立了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经营管理体制和市场推进机制,奠定了产业发展基础,比较明显地体现了创新资源的聚集优势。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多数高新区已经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为培育所在城市的新兴支柱产业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国家鼓励自主创新政策的不断完善,高新技术区的扩散效应将进一步提升,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拉动力不断上升。

  第二,区域消费增幅基本相当。2007年,欠发达地区的消费开始活跃,各地区消费增长差距趋于减小。2008年,随着国家公共财政体制的基本建立以及相应政策措施的实施,从区域的角度看,最大获益者可能是中西部地区。这是因为,实行这一制度将意味着中央财政支出结构要调整为追求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使得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严重不足的贫困地区所获得的财政转移支付规模不断扩大。由于中央财政支出方向的调整,相对降低了不同城乡居民在人均享受公共福利水平上的差距,将促使欠发达地区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变相增长。这样,过去那种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领先增长的局面将发生变化,中西部地区消费增幅有望提升,各区域消费增幅基本相当,差距不断缩小。

  第三,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中部地区继续领先。2008年,随着国务院部门落实中部崛起有关政策措施,中部地区投资有望继续保持领先增长。比如,根据交通部联合中部6省交通主管部门编制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公路水路交通发展规划纲要》,到2020年,中部地区铁路建设总规模将达4500亿元左右,新建铁路6500公里,“十一五”期间,中部6省省会城市机场将全部进行改扩建。商务部决定选择中部地区作为全国投资促进规划准备工作的试点地区,制订中部地区投资促进规划,将切实改善本地区的投资环境,提高吸收外资工作的质量。海关总署也出台10条措施,支持中部地区的进一步扩大开放,以推动中部6省的经济发展。同样,西部和东北地区受政策以及东部产业转移的影响,也会保持比较高的增幅,而东部地区受土地资源的约束,增幅会略低一些。

  ■政策建议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六大建议

  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区域差异或区域分工,协同与合作是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实践基础,区域经济和谐发展意味着一定程度的妥协、折中、放弃或牺牲。建议从六个方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完善区域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区域经济的协调运行和区域管理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和进行,其主要职能是通过鼓励或限制性的措施,为区域内各经济活动主体的市场行为提供一个基本的活动框架和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这是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进行区域管理的成功经验,也是中国区域管理制度基础完善的重要内容。

  第二,加快建立开放公平的国内市场。完善的市场机制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政府应通过建立统一的体制环境,取消阻碍要素合理流动的区域壁垒,使各个区域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自主发展,公平竞争,依据比较优势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局面。

  第三,积极引导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沿海经济核心区加快产业升级,对到中西部和东北投资的外资和沿海企业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如土地、财政贴息和税收刺激等,积极引导沿海地区产业转移。

  第四,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加强区际横向联合。区域间的横向联合,其根本动因在于区域间生产要素的差异以及比较优势的存在。加强区际横向联合,从长远看,将达到多赢的局面。因此,应巩固已有的区域经济协作组织,争取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形成开放型区域市场。目前看,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地区产业合作与协调机制。二是建立区域间经济补偿机制。

  第五,组建负责区域发展管理的综合性权威机构。在横向联合中,在跨省际的区域经济合作与协同发展中,为了保障有效的利益形成、增长与分配,必须建立一个在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为依据、以产业发展为特征的区域经济政策框架下的法律法规体系,并通过建立相应的协调发展机构,运作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要素和市场,以实现区域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而不是盲目竞争,滥用资源,浪费一体化发展的机遇。需要成立负责区域发展管理的综合性权威机构,管理跨区域的事务。

  第六,加大和改善财政转移支付。当前,我们具备了逐步解决区域发展差距的条件,中央政府也有能力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体制、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要进一步明确财政转移支付的支出用途,切实保证公共服务的投资。采取有条件转移支付,激励地方政府进行改革,防止滴漏现象,提高财政转移支付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益。

  行业之间景气度发生三大结构性变化

  2007年我国行业发展基本上呈上游行业利润继续快速增长、中游原材料行业利润水平稳步提升、下游行业利润有所回落的格局。展望2008年,在宏观经济及企业盈利增速下降背景下,行业景气状况将发生三大变化:一是期性投资品行业景气将有所回落;二是出口导向型行业的政策和市场压力增大;三是非周期性消费品行业仍将保持稳定增长。

  ⊙陈强

  2007年行业运行呈现四大特征

  2007年以来,随着原材料价格的提升,上游采掘业、中游原材料工业的景气优势有所巩固或正在提升,而下游加工业的比价优势进一步下降,尤其是钢铁、水泥等原材料价格的趋势性提升,对下游的加工工业如设备制造、电力等行业的景气造成较大侵蚀,行业发展基本上呈上游行业利润继续快速增长、中游原材料行业利润水平稳步提升、下游行业利润有所回落的格局。

  第一,上游开采业利润增长分化明显。其中,煤炭开采业和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利润增幅大幅提高,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非金属矿采选业继续快速增长,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经济效益有所下滑,行业利润同比出现下降。

  第二,中游原材料和投资品行业利润增长速度加快。钢铁行业的企业效益大幅度改善,钢铁行业仍是拉动工业利润增长的重要动力;建材行业实现利润总额仍将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石油加工行业在2007年下半年利润增长放缓,但扭转了上年同期的巨额亏损局面;化工行业利润增速大幅度上升,使得化工行业景气度明显上涨。

  第三,机械电子工业利润稳定增长。在高耗能行业利润增幅全面回落的同时,市场需求较好,受“两高一资”宏观调控政策影响较小的机械装备行业利润增长表现出了良好的稳定性,是带动整个工业利润增长的稳定因素。其中,工程机械和船舶制造业利润增长最快。

  第四,下游消费品行业利润增速稳中趋升。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利润总体仍保持较高增幅;纺织业和服装业加速增长和效益提升;饮料制造业效益继续好转,行业盈利能力进一步提高;造纸行业的生产成本压力明显增大,行业利润仍同比增长但增速略有下降。

  2008年行业景气状况将呈三大变化趋势

  在宏观经济及企业盈利增速下降的背景下,2008年行业景气状况将发生较大变化。

  第一,周期性投资品行业景气将有所回落。近两年来,投资高速增长,与我国企业的盈利显著改善和信贷政策松动密切相关。但是,随着目前企业盈利增速开始下滑,信贷控制变得相对偏紧,这两大因素必将对后续投资增长产生一定的制约与影响。同时,在节能减排的压力下,政府将加大对高耗能产业及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力度,相关行业的投资增速也将继续回落,这对投资增长也将产生一定影响。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预测,2008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从2007年的25.5%回落至23.5%左右,周期性投资品行业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将逐步减弱。

  首先,随着投资增速回落及政府加大调控高耗能行业力度,基础原材料的需求增速将出现回落态势。同时,近几年大量资本进入基础原材料相关领域投资所积累的产能在今后几年内将逐步释放,因此,石化、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等周期性投资品行业供求不平衡的格局将发生逆转,这些行业的业绩将不可避免地逐步见顶回落。

  其次,稳定房价仍将是2008年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之一,房地产业将面临一个较长的调整期。房地产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行业,房地产行业景气度收缩,将造成建材、钢铁、建筑施工、工程机械和有色金属等相关行业景气逐步回落。

  第二,出口导向型行业的政策和市场压力增大。2007年,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主要出口行业利润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局面。但是,与此同时,我国与美国及欧盟等发达国家的摩擦明显升温,出口导向型行业持续增长的风险开始增大。

  为了配合国内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调整,2007年我国的出口政策正在发生一些转变:一是大力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2007年7月,我国调整了2831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取消了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降低了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将10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改为出口免税政策;二是外贸政策从单纯追求扩大出口和外贸顺差,转向统筹内外需、追求外贸效益的方向,支持和培育具有高附加值、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这些政策的出台将增加相关行业的出口成本,对相关行业的利润增长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预测,2008年,我国出口同比增长19%,增速比2007年下降7个百分点。出口增速回落将导致出口导向型行业如办公和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通讯录音设备、电力设备、衣物、纺织品、化工产品(含医药)、工业机械设备等行业的盈利受到一定影响。

  第三,非周期性消费品行业仍将保持稳定增长。2008年,政府宏观调控将着力通过结构性调控来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因此,在投资和出口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政府将加大对消费的支持力度,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目前居民消费和可支配收入增长势头良好,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所积累的购买力也将逐步释放,消费品行业在未来几年内都将保持稳定增长。根据国家信息中心预测,2008年,伴随着经济增长可能回落,消费增速也将有所放缓,但消费增速的调整要小于投资和出口,名义增长仍将处于15.5%左右的较快增长区间,实际增长也将继续高于GDP的增速。

  在消费需求稳定上升的前提下,与吃、用相关的食品饮料、纺织服装行业的市场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而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有关的汽车、房地产、旅游、文化休闲等行业将获得长期稳定发展的机遇。但是,消费需求上升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过程,相关行业难以出现爆发式的增长,而这些行业严重过剩的产能将制约这些行业业绩的提升,稳定增长是消费品行业未来发展的主基调。

  促进行业协调发展三大对策建议

  目前,我们既要解决目前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又要抓住当前宏观调控的有利时机,努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使工业行业协调发展。

  第一,控制过剩行业的扩张,引导结构调整和升级。目前,对产能过剩行业和潜在过剩行业的结构调整任务仍十分艰巨。要确保调控的有效性,必须强化落实已出台的钢铁、电解铝、煤炭、焦化、水泥、电石、纺织等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通过清理整顿在建和拟建项目,对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划、产业政策、供地政策、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依法停止其建设。另外,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健全行业信息发布制度,加强对行业运行的动态跟踪。通过发布产品供求、现有产能、在建规模、价格变化及原料供应等信息,引导企业的投资预期。当前,无效产能过剩与有效产能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已经成为过剩行业内部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在控制过剩行业增长速度的同时,一方面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要鼓励行业内的并购、重组和技术升级,引导、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第二,控高耗能行业,推动工业节能降耗。据测算,钢铁、有色、化工、电力、石油加工及炼焦、建材等6个高耗能行业的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3%左右、用电量占工业用电量的64%左右、能耗占全国工业能耗的70%左右,如果高耗能产业增长趋势不加以遏制,势必对全国节能减排任务的完成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解决高耗能产业调整问题,既要控制好增量,又要调整好存量。首先,灵活运用经济杠杆。加快能源的市场化改革,价格要体现资源价格、完全成本和市场供求关系;加大能源差别价格的“差幅”,按用电规模制定级差累进系数,加大用电大户的边际成本,使其生产超规模后“只赔不赚”,让高耗能产业的热衷者无利可图。其次,坚持行之有效的“地区环评限批”;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可以考虑推行“能耗超限地区工业项目限批”的办法,让“两高一低”的产业冲动强制刹车。同时,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节能信贷支持力度,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控制和补偿机制。

  第三,加强资源性、垄断性行业的监管。虽然能源价格一直处于上升态势,但从反映能源的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来看,未来能源价格仍有较大上涨空间。为促进上下游行业之间的公平竞争,对适合竞争的能源和资源行业,应通过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通过竞争形成平均利润;对必须实行垄断性经营的能源行业,应加强利润和收入分配的监管和控制,防止本应归全体公民所有的利润转化为小集团或个别人的利益和薪酬福利,并积极探索超额垄断所得向全民所有者的转移机制,将超额利润上缴财政或转化为国有资本金。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医 疗 健 康 保 健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