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在统计有关数据的时候却发现,1月28日的成交量放大可能不是偶然,而是庄家利用了有关制度的漏洞,正在进行对倒
2008年1月28日,上证综指暴跌342点的时候,*
ST长运迎来了它的第45个涨停,不过这天成交量却明显放大。
交易数据显示,当天共成交3651万股,换手率17.68%,而前一个交易日*ST长运的成交量只有278.35万股,再往前的几十个交易日里,大多数的成交量只有1万股左右,最低曾出现过两次成交量仅有区区600股。
随后的1月29日,*ST长运开始了跌停。
南京证券研究报告指出,*ST长运重组后,每股收益估计在0.45元左右,其合理的价位应该在16元至18元之间。
显然,在第45个涨停板之后,股价高达21.86的*ST长运显然已经超过了市场之前对它的估值,因此下跌已是必然之势。
漏洞
如果说*ST长运的下跌如分析师所预测的那样,完全是因为股价和公司价值之间形成了较大的差距,那应该在其股价站上16元之后,成交量开始温和的放大,但事实却不是这样。在1月28日的最后一个涨停中,*ST长运的成交量是突然放大。
根据我国证券市场的有关制度,当股票的价格在一天之内超过7%的时候,上海证券交易所会要求披露当天成交金额最大的买方前五名和卖方前五名。而对ST类的个股,只有连续累计涨跌幅超过15%,才会披露最后一个交易日买卖金额最大的五个帐户的数据。*ST长运虽然连续45个涨停,但是因为是ST类个股,也依照有关规定做信息披露,也就是说只有连续三个涨停之后,才会披露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数据,之后再连续三个交易日涨幅超过15%,才需要再次公告。
因此,*ST长运虽然连续上涨了45个交易日,但是仅14个交易日的交易数据需要披露。
巧合的是,在1月25日*ST长运刚刚披露了截至1月24日的交易数据,扣去中间26、27日的周末休市,即使*ST长运继续连续涨停,投资者也只能在1月31日见到1月30日的交易数据。
但是*ST长运从1月29日开始跌停,就算连跌三天,也只能在2月1日才能见到1月31日的有关数据。因此1月28日放量涨停的交易数据投资者们根本见不到。
但《财经时报》通过仔细分析赢富数据提供的信息发现,庄家正在利用有关信息披露的漏洞进行对倒。
1月28日放量那天,券基账户持有的140万股全部售罄,而法人账户增加了14个,持仓量却减少了144.08万股,普通账户增加了4275个,持仓增加了283.08万股。
而通过分析过往数据会发现,券基账户上曾经持有的140万股,是在2006年10月31日那天同时买入的,当年11月24日*ST长运就开始了长达一年的停牌。
21个账户一天之内同时买进,又在同一天卖出,这种配合的默契足以让中国足球汗颜。
同时,分析师雷涛向《财经时报》分析说,券基和法人账户共减持283.08万股与*ST长运当天3651.5万股的交易量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而券基账户和法人账户减持的股份都增加到了普通账户中,从数据分析的角度来说,除了是有关机构在减持外,隐藏在普通雷账户中的某些大账户之间进行了对倒。
陈年烂账
*ST长运全名是重庆长江水运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重庆地域内的长江干支流的货品和客运业务,是证券市场一只老牌ST股了。公司从2003年开始带上了“ST”的帽子,中间虽然曾经一度扭亏,但是主业受三峡大坝建设的影响,一直未能彻底重组。
2003年长江水运受三峡大坝节流影响,造成公司船舶阶段性碍航、断航,使公司主营业务收到影响,同时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使公司旅游船舶停航2个多月,公司业务雪上加霜,遭遇历史重创。2003年度,*ST长运净利润下降500%多,亏损7500多万。
2004年是*ST长运上市后面临经营形式最为严峻的一年:长江三峡旅游跌入低谷,公司主营业务持续走低,对外投资回报率低,长期投资造成公司较大资金压力,现金流的缺乏使公司诉讼缠身,官司不断。虽然公司采取了紧缩不良投资和扭亏增效措施,但是仍然没有扭转继续亏损的局面,造成亏损1.12亿元的亏损。
*ST长运在2005年依然内外交困、举步维艰。在面临资产被查封、冻结、债务诉讼不断和主业继续滑坡将被退市的局面,*ST长运依靠营业外收入勉强实现了538.5万的净利润。
但在随后的2006年,*ST长运生产经营亏损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债务重组的工作也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公司部分资产被法院强制拍卖用于偿还银行债务。虽然当年*ST长运主营业务比上一年度增长32.5%,但是净利润仍然亏损1.22亿。2007年*ST长运亏损7077万元,累计未弥补亏损6亿元。
2007年,*ST长运的报表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非标意见。会计师认为,报表披露了拟采取的改善措施,但其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同时两项目未能按原计划开发;另外还有8000多万元因欠款金额较大,时间较长,对公司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
但市场分析人士却认为,上述会计师意见有可能被忽略,因为若借壳成功就另当别论了。而市场对*ST长运的期望,完全寄托于西南证券的借壳。
借壳
2007年
中信证券(600030.SH)领衔的券商概念股是证券市场上最耀眼的板块之一,中信证券从28块最高涨到了117块;在监管层打开了券商上市的闸门之后,
东北证券借壳锦州六陆(000686.SH),股价从10块钱涨至70块钱以上。大量上市公司只要一沾证券公司,便成概念,股价立刻翻番,赚钱效应让大量的新股民趋之若骛,根本不顾这些持有证券公司股权的是投资而来,又或是当年参与券商委托理财而形成的债转股。
*ST长运正是借了这个光。从2006年11月末停牌开始,*ST长运就公告了和西南证券洽谈重组的事项,2007年一复牌就开始了疯狂的涨停之路。
因此,在此背景之下,*ST长运07年报再难看都挡不住资本的冲动。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如今市场上的券商概念股在借壳成功后出现疯涨,巨大的财富效应和比价效应,足以令年报完全靠边站,这也在情理之中了。
现在,*ST长运的股价已经翻了近8倍,但西南证券借壳的重组协议至今还没有得到证监会最终的批准。西南证券到底能给上市公司带来什么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呢?
中投证券分析师赵明勋说:“证券行业是一个周期性很强的行业,证券公司2006年和2007年的业绩在很大程度都是依靠牛市中经纪业务的收入。”
西南证券此前的注册资本为16.3亿元,共有25家股东,其中第一、第二大股东为重庆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珠海国利工贸发展公司,分别持有西南证券19.86%、19.63%的股权。
而重庆国信注册资金为10亿元人民币,其中重庆市财政局持股41.36%、珠海国利等三家关联公司分别持股39.8%、13.3%、5.54%,重庆国信实际上是珠海国利系控制的公司。
直到2006年10月23日,中国证监会向公司下发了《关于同意西南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增资扩股的批复》。同意公司注册资本由8.15亿元增至23.36亿元。
重组后的西南证券,无论是股权结构还是资产状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建银投资以50.93%的股份位列第一大股东,持有股权超过10%的重庆渝富紧随其后,重庆国投、重庆水务成为第三和第四大股东。
2006年底,公司资产为63.4亿元,净资本16.02亿元,在全国103家券商中排名第19位。到2007年5月末,西南证券的总资产已突破百亿元,成为了重庆市又一个资产超过百亿的大型企业。
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07年上半年,西南证券实现净利润7.12亿元,较2006年同期增长了17倍;净资本25.14亿元,较2006年底增长了57%;净资产收益率达25%,并成功跻身资产规模超过百亿元的实力券商行列。
但针对西南证券借壳上市,市场上存在不同的声音。
渤海证券分析师张海东认为,区别于*
ST金泰的概念炒作,*ST长运具有西南证券借壳上市的实质性题材,目前该股股价只是小幅偏高,具有技术性调整需求。
“45个涨停,*ST长运已经涨幅过大,尤其在个股达到相当程度时,调整就不可避免。”私募基金经理吴国平指出。
新疆证券分析师张海指出,虽然*ST长运目前的价格并不算高,但该股主力正在放货,望投资者理性投资,谨防后市风险。
中信建投分析师刘杨指出,“在市场出现大幅调整时,券商的盈利肯定受到影响,这必将影响券商的股价。此前认为40倍市盈率比较合适,现在市场给券商的市盈率可能变为20倍。”
21个券基账户同时进退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力量在主导?在重组协议还没有得到监管机构的批准就恢复交易,从而造成的连续涨停该由谁来负责,之后连续跌停造成的损失又该由来承担?这一连串的问题依然萦绕在市场上空,唯一清晰明了的是:现在,*ST长运的走势正如分析师预测的那样,开始持续的跌停。
作者:宋克刚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