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一高层表示,"融资案的推行,公司必将准确把握时机。若价格不好,公司也是不会进行(再融资)的"。
2月26日,来自投资界的消息称,涉资千亿的
中国平安(2318.HK,601318.SH)A股再融资方案,极可能因近期持续羸弱的资本市场而被延期。
这一消息随即在当日下午得到了平安高层的证实。
上述平安高层表示,此前市场对是次融资案的规模与推出时机均与实际情况有明显的误读。实际上,按相关程序,再融资议案即便得到3月5日类别股东大会通过,中国平安董事会也会视市场情况,方确立是次千亿再融资案的具体执行时机。
过去一个月,持续阴跌的A股股指,让不少于股市中蒙受损失的投资者将大盘向下的原因归咎于中国平安的"恶意圈钱行为"。
就在消息传出前日,证监会刚对包括中国平安在内的一系列再融资行为等市场热点正式进行回应,"上市公司应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实际需求,慎重考虑筹资规模和筹资时机,慎重考虑投资者的承受能力。"
而对于这宗让多数市场人士认为不利于平安再融资的消息,被接受本报记者访问的平安高层解读为"中性,偏正面"。
一份文件多重解读 2月26日,中国平安A股一扫往日阴霾,跳高6.15%以69.40元高开,后虽随股指振荡下行,但尾盘依旧收于68.04元,上涨4.07%。受包括中国平安在内的众多金融蓝筹股价复苏的提振,积弱多日的大盘也在26日翻红,其中,上证综指上扬45.65点,收报4238.18点。
尽管技术上存在反弹要求,但造就当日金融股复苏的主要因素,仍是前日晚间证监会在其官方网站上以答记者问的形式发布的一纸表态。
这份名为<深化改革和监管推动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文件中,证监会对中国平安、
浦发银行(600000.SH)、
大秦铁路(600106.SH)等近日爆出的一系列再融资行为首次正式发表看法。
对于上述行为,文件强调,"上市公司再融资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功能,是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方式之一,但绝不应是恶意"圈钱"行为。"
而就近日陆续提出的相关再融资议案与计划,文件亦表示,虽然上市公司提出再融资议案是上市公司按照法律要求通过内部法定程序的自主行为,但上市公司在做出再融资决策前,应慎重考虑筹资规模和筹资时机,以及投资者的承受能力。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制度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投资者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约束作用,对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行为做出取舍。证监会在正式受理发行人融资申请后,也将视市场情况及融资方案的可行性、合规性,依照法律法规要求对发行人的融资申请进行严格审核。
在参与26日"抄底"的股民心中,上述文件的出台似乎意味着中国平安等再融资计划的偃旗息鼓,进而被解读为比日前第三批证券投资基金获批更明确的监管层"救市"行为。
然而,中国平安随后就此发布的声明却表示,其融资行为并不会因前述文件的出台而取消。
中国平安称,"公司会根据市场的情况,慎重考虑筹资时机、规模及资本市场的承受能力,严格按照法律的要求办事。公司的基础是稳固的,战略是清晰的,财务是谨慎的,各项业务发展是稳健增长的,公司将继续致力于为广大投资者创造长期稳定的回报。"
2月26日午间,本报记者致电中国平安进行询问时,平安内部人士亦表示,上述官方文件对平安融资案的影响并非负面,而是中性,甚至长远来讲偏向于正面。
而且,对于其中"不应恶意圈钱"的说法,该人士已将其解读为"一方面不允许恶意融资,另一方面随便说别人恶意圈钱也是不应该的"。
这一消息又被市场坚定看空者认定为"平安方面的坚持"。
于是,对于一份文件的双重解读最终造就了昨日盘面的振荡。在当日开市的短短4个小时中,上证综指数波跌宕,亦将多空双方的角力清晰地勾勒出来:早盘,上证综指跳空100点高开,并迅速抢下4331.64点的全日高位,其后振荡向下,虽于午前午后分别出现小幅的峰顶与峰谷,但14∶30退至4123.31的全日最低点,收盘前却出人意料地被高高拉起,最终收涨1.09%。
市场转好再行融资 2月26日下午,来自香港投资界的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近日A股积弱,平安管理层会考虑将巨额再融资押后至行情好转时执行。
而是日下午,接受采访的平安一高层对此的回应确认了这一消息。该高层表示,"融资案的推行,公司必将准确把握时机。若价格不好,公司也是不会进行(再融资)的"。
此外,该人士亦向本报记者表示,目前,市场对中国平安融资方案有两大明显的误读。
其一,大凡提及此项融资计划,市场均以1600亿元冠之。可是,按照公告,中国平安是次增发的品种是12亿新股与412亿元分离交易可转债(行情论坛)。
其中,增发股票的价格将按正式发行前的市场价格确定。而根据2月26日中国平安68.04元收盘价,上述融资的规模已从公告发布之初测算的1600亿元降为1228.48亿元。
对于近一月中国平安股价的回落,市场人士称,这对于保障增发行为的成功甚至是有利的。高企的价格必然让潜在的购买者望而却步。而中国平安在发布增发公告前,显然也对消息造成的股价回落有清晰考虑。
其二,目前市场对再融资的恐慌在于,不少投资者简单认为3月5日中国平安类别股东大会之后,千亿扩容方案便可能被执行。
然而,上述高层人士表示,按相关程序,若3月5日类别股东大会通过这一提案,也只是将股东将发布融资计划的权利赋予公司董事会。董事会有权在接下来的12个月中择机将再融资计划上报监管层。
按中国内地证券发行机制,即便方案上报,证监会对申报材料的审核也会是相当漫长的过程。其后的发审委过会,更因排队而需要漫长时日。而发审会如一审不过,则需要半年后重新过会。
"或许是大家习惯了最近大盘金融股上市前的绿色通道,无论IPO或增发,实际上中间都有不少可以控制节奏的关节",深圳一投行人士表示。
此外,接近平安的人士亦对本报记者坦陈,平安融资案之所以造成A股股民如此大的反应,主要原因仍是不能如市场所愿的描绘并购故事。
"投资者希望有知情权,但如果我们讲出来,海外收购的事情就肯定干不成",该人士感叹,一年前RBS财团在荷银收购战中胜出时,去哪里募集资金尚不清楚。而在中国监管制度下,对于每一宗投资则需要先经历项目审批与融资审批的过程。如此,若并购事项提早昭告天下,则即便最后收购成功,也会落得惨烈的"双输"结局。
在平安再融资方案发布次日,本报披露的全球独家消息的刺激下,潜在收购目标英国保诚(PRU.L)的股价于1月24日盘中飙升17.41%,达7.35英镑。后受全球次按危机恶化事项拖累,近日股价方被压制。
及至上周五(2月22日)收盘,保诚股价仍站稳6.10英镑,较上月同期仅缩水1.37%,成为欧洲市场受次按影响最小的金融企业之一。此外,保诚6.10英镑股价对应的市盈率水平仍有16.56倍,在整个欧美寿险公司中亦位居前列。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田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