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广州将全面实施“工资倍增计划”,从2008年起力争全市职工平均工资每年递增12%以上。到2012年左右,实现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
在物价大幅上涨的背景下,广州这一计划可谓顺应民意。
但笔者注意到,该计划的目标是“力争全市职工平均工资每年递增12%以上”,到2012年左右的目标也是以“平均工资水平”计,这不禁又令人担忧。
全国两会上,浙江省省长吕祖善有一个观点引人注目:“浙江许多人均指标都居全国领先水平,通常被人们称作富省,可这个"富"是相对的,是初级阶段的,绝不能因为一些平均数而忽略全省存在的贫困面。”人均指标、平均数的增长,一直被人津津乐道,可这背后,人为地忽略、掩盖了多少不公平和不合理?这体现在工资收入的统计上,更让我们感触颇多。
这使笔者想起,去年国家有关部门的数据显示,从1999年开始的最近8年以来,中国职工平均工资的涨幅都在两位数以上,平均涨幅为12.9%。这一“好消息”发布后,立即引起社会一片质疑声。这,其实都是平均数“惹的祸”。
这个问题,在今年的两会上,也引起了代表、委员的关注。有代表直言不讳:“看职工工资不能只看平均数,还要关注那些平均线以下的人群!”这的确一语中的。道理其实很简单,比如,一家企业老总拿年薪上百万元,而职工最低的如果是1万元,两者的平均数能真实反映职工工资状况吗?随着贫富悬殊、收入差距的逐步扩大,尤其是一部分高收入人群的工资快速增长大大拉高了职工工资总额和平均工资增长的统计数字,从而掩盖了低收入职工工资“原地踏步”、甚至实际滑坡的情况。
因此,在考虑给职工增加工资收入的时候,相关部门不要“痴迷”于平均数、人均数,多算算低收入职工群体的实际增长幅度,多关注那些平均数以下的人群。 (来源:半月谈)
(责任编辑: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