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证券频道 > 证券要闻_证券频道 > 股市名家

傅勇:放松调控不是抗震救灾的可行途径

 

傅勇

  惨重的地震灾害为本已复杂的宏观调控局面再添变数。至少在一部分学者看来,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正面临着是否需要放松以帮助灾难救助和灾后重建的权衡。笔者认为,紧缩调控的路线尚没有改变的必要。

简单地将这次地震灾害与此前的“非典”时期或美国9?11事件相联系并不合适,得不到我们所需要的决策信息。

  在当前的形势下放松宏观调控的力度无疑是艰难的。今年1-4月的宏观数据显示,通货膨胀形势未见明显好转,反而有从食品部门向其他部门扩散的风险。与此相对应,央行在日前发布的《2008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呼吁,把控制物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增强调控的预见性和有效性。这个判断虽然是沿着年初以来的政策路线展开的,并且未将猝然发生的严重地震灾害考虑在内,但还是符合当前宏观经济的基本形势的。地震造成了触目惊心的灾难,但不可能成为对整个宏观经济运行产生重大影响的灾难性事件。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对宏观经济运行而言,地震主要加剧的是通胀担忧,不是经济衰退,这与现行的紧缩调控的着力方向是一致的,并没有发生背离。纵观前四个月的经济数据,宏观经济的风险主要集中于通胀压力而不是经济衰退。毋庸置疑,惨重的地震灾害也对宏观经济运行带来了震动和变数,不过,地震的负面影响主要还是体现在物价上涨压力上,对整个宏观经济基本面没有造成重大冲击。

  具体来看,在物价方面,地震灾难将会增加食品和猪肉价格上涨的压力,灾后重建也会明显提升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这些物品在当前的物价走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影响物价形势的最敏感的组成部分。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国家发改委表示,将密切关注地震发生地区的主要商品价格,若有必要将进行干预以防止物价飙升。在经济增长方面,四川省的GDP相当于中国GDP的4%左右,这不是一个很大的比重,并且四川也不是位居前列的出口大省。这意味着,地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基础没有影响。

  其次,地震没有动摇社会信心,更没有出现悲观情绪笼罩下的流动性萎缩。现在我们还无法估算地震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但与直接经济损失相比,灾难对经济运行影响更为深远的是对信心的打击。主张放松调控的论者或许联想起美国9?11之后,美联储果断地大幅降息,以刺激经济。这主要是考虑到恐怖事件对人们信心的打击。反观我国,应该说,地震并没有造成类似的负面效应。事实上,政府对灾难所作出的快速反应,以及社会各界立即展开的救援募捐活动帮助提振了社会经济的信心。同时我们看到,地震也没有导致金融系统的流动性紧缩。股市的表现证明了这一点。在经历了短暂的震动之后,市场重归平稳。

  同样道理,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当前的形势与五年前的“非典”时期相联系。 “非典”在2003年4月份对整个国家有很大的冲击,因此在非典阶段就不得不把事先设计好的有关适当收紧货币供应量的政策调整为冷静观察。然而,“非典” 时期至少在两个方面与当前的形势大有不同。其一,“非典”波及范围极广,严重影响了生产、消费、出口等经济活动,更重要的是,“非典”还打击了人们的信心,滋生出明显的悲观情绪。这些现象我们现在还看不到。其二,“非典”时期的宏观经济景气周期处在刚刚开始启动恢复的阶段,当时的通货膨胀也在较为低位的通道运行,保持经济增长势头的重要性超过了控制通胀抬头的重要性;而当前经济景气周期则处在经济增长高位运行、通胀形势演变有加速恶化的阶段,宏观调控的主要矛盾已变成防止经济增长过热和控制物价加速上涨。考虑到这两点差异,灾难时期的货币政策不能一概而论,而应顺势而为。

如果要进行比较,笔者认为,与上述事件相比,年初的严重雨雪冰冻灾害更具有可比性。两次灾难发生的时间间隔较短,宏观经济形势大体相同,并且,其主要负面影响均体现在对物价上涨的压力上,对实体经济增长未构成重大挑战。我们注意到,年初困难时期同样有声音要求放松紧缩调控,但宏观政策环境并没有改变,事实证明这是明智的。这次也是一样。

  紧缩宏观调控所获得的初步成效来之不易。最近的经济金融数据显示,流动性过剩局面出现一定程度好转。储蓄存款明显增加,居民户贷款和居民消费贷款则有所下降。这表明,过剩流动性已有部分回流银行系统,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回收措施将发挥更有效的作用。但为了避免中美利差进一步扩大,而导致投机资金加速涌入,负利率现状一时难有改观。我国当前的实际利率(名义利率扣除通胀率)为-4%左右,而有研究显示,维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中性利率约为 8%,两者相去甚远。这体现出,货币供给的总体环境还是偏松的。即便如此,应该指出,这种局面仍是做了大量的工作才得以实现的。在美元走弱、美联储大幅降息的背景下,流动性过剩和通胀压力是一个全球现象。在此环境下,宏观调控坚持从紧亦是大势所趋。

  总之,在当前形势下,放松调控的建议可能是药不对症,应对灾难的正确宏观调控政策是应该坚持从紧基调不动摇。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何建烨)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