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能停止在中国增设工厂。与此同时,它把位于越南河内的打印机厂的员工数翻倍,达到8000人;尼桑在河内增加了一个汽车工程研究中心;中国天虹纺织集团也在当地建立了两家氨纶制造厂。西方投资家之间最近流传着这么一种说法:越南是下一个中国,而柬埔寨是下一个越南。
这一切都是因为它们便宜的人力成本。
就在去年,中国还汲取了830亿美元的资金,但对很多制造商,尤其对产业链最末端的企业来说,通胀、货币走强加上更高的税率,更严格的劳动法和环境标准,正在促使一些厂家转向越南、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等成本更低的市场。这套被称为“中国+1”的新战略,即在中国之外的其他亚洲国家建立基地的做法,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所奉行。
在中国,由于乡村的大部分劳动力已经全部转移到工厂,流水线工人的工资正在以10%以上的幅度增长。对于有技术的工人,如机器修理员等,他们的工资增幅还会更大。在沿
海城市,即便是低技术工人的月收入也已经超过120美元。与之相比,越南工人在周末继续工作的前提下,工资还不到中国工人的一半。
此外,人民币兑美元以每年10%的速率升值,这使美元计算下的中国劳动力价格每年上升25%。接近8%的通胀率更是增加了劳动力成本增加的预期。
过去几年,一些企业已经尝试向中国内陆地区转移。但华瑞国际集团等企业在考虑到国内政策变化,包括外商税收优惠取消等之后,认为与其如此,不如搬往其他亚洲国家。比如越南,那里至今还保持着外商投资前4年零税收而之后维持正常税收一半的优惠政策。体育用品制造商华瑞国际集团的首席执行官爱德华就主张,跨国企业应开始全球化思考。他鼓励企业在中国之外拓展供应链,并以最快速度在越南建立了第一家工厂。
尼桑决定到2010年为止,在越南招募1400名本地工程师,因为这里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月收入仅仅为200美元。作出类似选择的还有中国
台湾的三洋摩托、美国耐克等等。
除了越南,一些汽车配件和纺织企业把工厂迁往印度和孟加拉。福特准备在印度投资5亿美元建造工厂。
然而,亚洲其他国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类似中国的症状。来自英国均富会计咨询事务所的研究表明,跨国公司在越南比在其他任何地方更加难以留住核心员工,当地的高通胀率还引发了大规模罢工。印度糟糕的基础设施和菲律宾、泰国的政局动荡也让很多投资者望而却步。
(来源:国际金融报)
(责任编辑:钟慧)